贾英民,李瑞玉,霍延红,李 恩
(1.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北京 100700;2.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3.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中西医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和分歧根源于孕育和产生它们的文化差异。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某种文化特征和文化集合,它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义的定义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称为文化;狭义上的定义是指精神文明, 包括哲学、科学、宗教、技术、文学、教育、风俗等观念和形态的东西。中、西医两种医学作为东、西方人类智慧和实践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特定文化土壤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无文化交叉,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学术思想[1-2]。本文从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进而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互补汇通及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人类社会及各民族存在和发展中所要面临的困难不同,是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差异的物质前提。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地域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形态和方向。
1.1东方地域环境文化与中医学 东方文化发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数千年来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中华民族先民,创造了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古代中国的三面高原一面海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使它为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先天条件。同时,大河大陆性环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求食本能使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和药物,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等,早期的中医学实践就此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随着东方文化的发展、成熟及传播,后来逐渐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国,形成了东方文化圈,这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中医药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医学体系[3]。
1.2西方地域环境文化与西医学 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及爱琴海地域的古希腊文化,其所处的海洋环境,海陆交错,培养了西方民族的自由天性,形成了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古希腊人认为,人类的力量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勇敢、刚毅的精神征服了大海,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的性格。然而,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宗教统治,在这个压抑的时期西方文化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直到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自然科学、艺术等得到大发展,并传播到整个欧洲,传播到美洲、澳洲等,西方文化逐渐成形,并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了近代西医学的发展。由此培养了西方医学家们的科学意识,使西医学摆脱了思辨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科学[3]。
哲学是研究一般共同规律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
2.1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医哲学观 中国在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产生过不同形式的哲学思想,但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依然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种注重宏观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内部矛盾的哲学思想,逐渐形成了东方文化特点的朴素系统论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医学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中医学理论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重视整体、恒动、顺应自然的有机自然观。因此中医学虽属于自然科学,但其具有浓重的社会科学特点和哲学特征。中医临床诊疗注重从整体、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讨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重视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内在联系,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学的哲学观涵盖广泛,大体可概括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4-5]。
2.2西医重视本原的哲学观 对于本原的认识决定着科学探索的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所谓原子,是一种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其数量上无限,其性质相似,只有位置、形状及大小不同。以微观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维。还原论的观点和方法是由原子论思想发展而来的,特点是把整体事物看成由各部分组成,注重结构还原分析研究,从部分来解释整体,从低层次来解释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分解还原、科学实验、定量方法和逻辑法则。在西方哲学思想指导下的西方医学产生了“四体液”理论,它包含着原始的还原论思想。近代科学的革命促使了西方医学还原论的形成,通过分解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手段,将人体的研究引向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四个基本层次,构建了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可见重视本原的哲学观是西方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5-6]。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大脑活动形式称为思维方式,也称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方式形成于东方文化圈,其认为事物的本原是元气,“阴”和“阳”是世界事物矛盾是运动形式,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来揭示事物本质和现象,它是以朴实的系统论为核心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体系,表现为形象思维方式;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于西方文化圈,其对事物的本原认识是原子论,而非元气论,由此导致了它以机械论的自然科学观为指导的。它认为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是由外力作用导致“原子与虚空”的关系,原子和虚空是形成万物的本质,它是以还原论思维为其核心形成思路和方法体系,表现为抽象思维方式[5]。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理论基础、临床实践及研究方法均各有自身特点,也为当下中西医结合深层研究带来困难。
东方文化受到古代“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有机的整体自然观,其认为“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原物质,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宇宙是一个万物之间相通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生命、人体、疾病等都是“气”不断运动的结果,所谓“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中医理论始终强调运用动态变化的形象思维,运用类比、演绎、外揣等具体的思维方法,来认识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患病后的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总结疾病发展规律,从而掌握和推断相关疾病的演变转化,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充分发挥指导临床诊疗的作用,以达到治病求本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医学是与人文哲学渗透的一门医学科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特点,其研究方法也注重整体性,具有系统论思维。西方文化对西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本原的认识,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语言的科学理论,注重结构分析、还原研究,即原子论。原子论成为西方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主导观念,其把事物看成多种物质的组合,致力于探求物质内部结构,突出了科学意识,促进了还原论的产生。西医学受原子论思想影响,通过解剖方法把研究引向观察、测量人体实质脏器形态,进而通过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器官功能等方面,来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它具备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特征。随着还原论思想发展,西医学在研究越来越向细微方向深入,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达细胞、亚细胞与分子、基因水平[3,7-8]。总之,相对于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西医学的研究是机械的,而非有机的;是局限的,而非整体的。
中医自然诊疗观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以元气论为基础,强调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由此中医学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感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中医学提出了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等理论,选择了以象为核心的不分割、不破坏整体的认识思维方式。《灵枢·本脏》中所说:“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就是象思维的临床应用。进而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判别病变部位,综合诊断。在疾病的发展和诊治过程中,《内经》以“阴阳相应”为理论基础,应用时令、六气等来推演人体及自然现象,以“旦慧” “昼安” “夕加” “夜甚”来表示疾病发展变化的周期性和时序性[7,9]。通过四诊辨证、确立理法方药,来调节阴阳平衡,最终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实体诊疗观西医学是在还原论指导下的病因学研究,认为人体是由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实体构成,实体主要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结构的实体。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就必须通过物理检查、化学检验、病理切片等手段,找到具有空间结构的客观实体作为证据,如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细菌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或其他理化或生物手段,以控制或去除病物和病变组织细胞或促进病变组织细胞的修复。西医学理论多数是直接研究人体空间结构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中西医临床实践对象是学科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标志,中西医学不同的侧重和细小的差异往往是其两种体系的分水岭。中医学临床治病通过考虑患者的地理环境、社会地位、体质情志及季节气候等因素,通过治“病人”,达到治病的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西医的“还原论”观念和实验分析方法使研究进入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通过微观来认识疾病,注重治“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个只懂治“病”而不懂治“病人”的医生,不是真正的医生。
中西医临床诊疗个体与群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临床研究的差异。虽然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上相同,但在方法学、诊疗模式上并不重叠。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观念,同时治疗上以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为主,运用不同的方法,因证变法、随证加减。西医由于把动态的生命过程静止在一点上,忽略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对人体结构及各个结构的功能借助仪器进行周密细致系统的观察和纵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但整体动态作用条件及其复杂的人的层面研究欠缺。其诊断是各种框架的对应,且规范化的治疗模式,相对于中医的“个体医学”而言,西医是 “群体医学”,两种治疗模式都有一定的理性程度[7,10]。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对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中医学疾病认识上的欠缺进行很大的弥补。正因中西医差异的存在,才促使了结合的方向,两种医学的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发展,提高了临床疗效。
在数千年的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中医学整体性、辨证性、恒动性的特点,以调节整体功能平衡为首务。然而,由于学术之古朴使中医学仍处于对生命现象的宏观和定性的认识上,在微观和定量认识的方法论上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和盲目性。西医学以还原论为基础,以解决局部病灶为首务,把“病”与“病人”割裂开来,忽视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然而,整体运动规律与局部运动规律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自然科学的道路上未知数很多,人体中更是有许多现象,难以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完全阐明[8],若持续以抽象思维及还原论为指导的研究,必将留下越来越多的难题。
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医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否两者均自我发展,毫无可能互补相交呢?非也,两者的实践对象都是人,研究任务是人体及其疾病本质的认识,此处是相同的,而两者在方法论及临床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各具特点。西医学还原论研究方法强调的是局部,而中医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突出的是整体,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的逐渐交织融合成为可能,未来医学将是在未来东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的,既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医学证据又需要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注重人的个性特点,单纯中医和单纯西医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彼此互补,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的有机结合也是未来结合医学研究的方向。
[1] 冯泽永.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J].医学与哲学,1997,10(4):48-50
[2] 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7-269
[3] 郑新梅,陈建敏,费拥军.从中西文化思维特点解读中西医结合研究之困惑[J].中医药通报,2007,6(6):39-40
[4] 李恩.哲学与医学的发展[J].疑难病杂志,2007,6(6):382-383
[5] 贾英民,王亚平,李恩.从中西医思维方式比较看未来中医学的发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340-342
[6] 祝世讷.系统医学新视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14
[7]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305-322
[8] 李恩,李照国,李振江.黄帝内经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1-23
[9] 柳文,王玉光.中医临床思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
[10] 唐乾利,何清湖.中医发展现状与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72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