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西藏文化小康之路探索研究
——学习十九大体会

2018-02-13 00:18王文令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西藏

王文令,汤 伟

(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西藏拉萨 850000)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到加入“生态”的“四位一体”建设,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小康社会的理念逐渐由物质小康到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为根基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一是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三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筑牢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基础。[1]由此可见,文化小康的基本内涵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应有的公共文化权益、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以及地区的文化产业规模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明确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文化创新活力与创新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小康到文化小康,彰显了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战略与长远意义。[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西藏关于文化小康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开展了具体的深入实践。但综合考量,在文化小康建设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本文结合西藏实际,针对文化小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西藏文化小康之路的探索研究对策以供参考。

一、西藏探索文化小康建设之路的成功实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西藏实际出台了文化小康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实施具体的推进措施实践,不断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筑牢文化小康的坚实基础。

(一)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小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实现文化小康的相关要求,西藏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制定出台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政策措施,推进西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010年初,根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大决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区文化发展大会,通过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决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重大责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战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西藏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2011年,研究编制《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线,以打造特色文化经济为主体,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支柱,形成了融生活方式、艺术表达、生活现实等为一体的独特文化形态。满足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经济空间。

自治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对全区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实现西藏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资源强区转变”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区党委八届二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其后,在区党委八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委会中,根据形势需要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区文化发展的政策,还专门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快了在西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多方面、多举措促进西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了西藏文化小康建设的步伐。

2015年制定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西藏文艺事业,满足服务各族群众生活需要的具体实施意见。

根据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要求,我区按时编制西藏文化相关规划发展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文化事业发展方案。目前,已经全面贯彻落实了西藏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了西藏文化事业各个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产业多方面多渠道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已经审核通过,为构建文化小康搭建了政策理论平台,提出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方案。

2017年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区党委部署启动了面向全区各族群众的“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爱国、爱党、爱民族、爱西藏、爱家园、爱文明、爱生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从生活上、精神上、面貌上彻底改变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状况,是一项推动西藏由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迈进的重大举措。

西藏关于文化小康建设的政策措施是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部署,依据党和国家关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举措,不断推出新的贯彻落实意见以及具体实施措施,为西藏文化小康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具体实践朝着文化小康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各项文化小康政策的指引下,在全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深入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做到服务群众、扎根基层,积极大力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筹建与扶持基层农牧民演出团体,多方面多领域创造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并将文艺作品与文化演出不断沉入基层,开展文艺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15年底,西藏全区顺利的实现了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县县有综合文化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满足实现了全区53%的县级民族艺术团有排练场所的目标要求。随着我区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增加与完善,在西藏基本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区各地市和县通过各种渠道,建成了1600多个文化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推进,形成了1个自治区分中心,4个地市支中心,74个县支中心,692个乡镇基层点和5300多个村居基层点,为人民群众便捷享受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免费开放活动4万余场、受益群众累计达到1000余万人次,形成了拉萨“雪顿节”等群众性、常态化品牌文化活动90多个,全区乡村文艺演出队每年开展文艺演出8400余场。①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了西藏各族群众对文化需求场所的需求,相关配套设施的供应,达到了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奠定了文化小康的相关基础。[5]

2、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西藏不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一是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是西藏公共文化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的具体体现,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阅读生活。在我区开展了“2016·书香西藏”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了相关的数字阅读、优秀出版物推荐等40多项系列文化活动,激起了全民阅读学习的热潮;2016年,我区共为全区农家书屋补充图书43种、音像制品13种、期刊3种,寺庙书屋补充图书85种、期刊3种,满足了全区群众读书用书的相关需求。②三是不断完善基层设施配备,强化文化工作队伍。根据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了西藏地市群艺馆、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新华书店、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寺)农家(寺庙)书屋等各类各级文化网络的全覆盖。在全区建成了6个地市级图书馆、74个县级民间艺术团、478支农村电影放映队、140多支民间藏戏队、2446余支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②,建立了30余名专家组成的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不断开展文化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区受训人员近两万人。通过不断完善设施,加强培训,夯实了文化小康的基础设施,造就了强大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多方面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文化发展需求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产品。大力推进电视藏语改版工作,我区广电系统不断完善县级有线电视数字化系统集成工作。实施扩大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作,提高全区广播电视受众覆盖率。逐步延长广播译制播出时间,扩大电影、电视剧译制量,增加藏汉文与音像制品图书出版,多方面多渠道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广泛深入开展了“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西藏各族人民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迈进。这次在全区开展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凝练了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群众性教育的全部内容,结合当前西藏精神小康建设的实际,以“四讲四爱”为主题,是西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规模大、范围广、受教育人数多的集中教育。自治区党委明确要求,要把“四讲四爱”的主题通过宣讲深入人心。第一,讲党恩爱核心。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的形成与确立;宣讲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人民改变社会面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伟大功勋,筑牢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与信念,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第二,讲团结爱祖国。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引导我区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意义,增强我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力量,以及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夯实我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第三,讲贡献爱家园。重点宣讲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突出西藏各族人民是西藏发展与稳定的主体力量,把党的好政策与自身的自力更生有效结合起来,树立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决心与信念。第四,讲文明爱生活。重点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崇尚科学,追求文明的理想信念,积极做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主义好公民。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做“四讲四爱”的好群众、好学生、好僧尼。[6]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严密、教育宣讲力度较大、覆盖面积广,让西藏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了理想信念、筑牢了“五个认同”意识、激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夯实了各族群众的精神小康思想基础,让西藏各族群众享受了一次精神文化的大餐,西藏文化小康进一步拉近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临近,西藏从多方面、多领域、多渠道不断完善文化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文化小康的建设力度,既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满足我区各族群众的物质小康生活的需求,又通过文化服务的不断增强,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多举措推进了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小康之路,我们应认真总结并继续加强文化小康建设。

二、西藏文化小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西藏围绕物质小康与文化小康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也开展了较多的实践,使西藏物质小康的目标基本实现,精神小康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2017年实施的“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西藏推进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在西藏文化小康之路的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

(一)对文化小康总体认识不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比较明显的文化小康认识问题。一是将物质小康与文化小康混淆,总体认为只要实现物质小康了就达到了全面小康,只追求物质发展而忽略精神文化小康的发展。二是文化小康建设思路欠缺,在文化事业发展当中,更多的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少注重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导致追求物质利益现象凸显,社会效益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文化小康宣传力度不够,在西藏文化事业宣传中较多的注重文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关注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文化小康事业的宣传。四是文化小康建设人才队伍有待加强,西藏目前文化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事业当中,而注重将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倡导性人才相对缺乏,往往只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所在,导致文化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致使文化发展与文化小康的距离逐渐拉远。

(二)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给文化小康建设带来诸多的困难

在西藏文化小康的建设当中,存在着城镇与农村的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所致。虽然西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是依旧存在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而农牧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加大了文化小康建设的难度。使得在文化小康建设中也存在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三)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依旧存在,制约着文化小康的推进

西藏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遗留了许多社会思想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制约着文化小康的推进。影响颇深的宗教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接受。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认同度不高,尤其是西藏相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还有一些群众对“五个认同”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部分群众文明意识薄弱。

(四)地域因素、人口分布,给文化小康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

西藏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给文化建设带来诸多的困难,广阔的地域环境、人口稀少且集中度不高的现实情况,给文化小康推进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牧区的游牧形式,更让相关活动的开展层层受阻,制约着文化小康建设的推进工作。

(五)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备,文化设施网络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限

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不强,文化建设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保障机制相对薄弱。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缺口依旧较大,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方面依旧存在很大的欠缺,服务质量与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西藏加强文化小康建设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积极提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小康建设提到了更加紧迫的战略地位,西藏作为治国稳边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快文化小康建设步伐。总结西藏文化小康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在文化小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要加快文化小康建设步伐,提高文化小康建设的质量。

(一)进一步增强文化小康意识

一是认清工作重心,建议西藏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文化小康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意义,认识到文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经路径,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的使命来抓,并逐步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二是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的小康,还有精神的小康,而文化小康就是精神小康的第一要务。根据没有精神文化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的工作要求,既抓好物质小康建设,也要同步抓好精神文化小康的建设。三是强化文化小康的宣传力度,围绕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大宣传,做好做强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宣传工作。同时抓住西藏文化小康建设的示范区优势,扩大宣传力度,运用宣传力度来引导西藏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价值,助推文化小康建设。四是加强文化小康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发展为先,调动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文化型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不断创新相关人才引进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刚性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相结合,突出柔性引进人才的品牌提升,聚集吸引国内高层次人才来西藏开展文化事业研发和文化项目合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培育造就一批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逐步创新文化技术人才使用机制,创新完善人才的激励分配制度和相关人才评价机制,真正让有贡献的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传承发展人员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工作上有保障、在社会上受尊重、在环境上受扶持。

(二)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发展乡村经济,逐步完善乡村经济体系,缩小与城镇的差距,改变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改善乡村尤其是农牧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他们文化小康生活的追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不断完善西藏农牧区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增强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让文化小康建设路径更加开阔。

(三)大力开展思想文化教育,逐步消除封建农奴制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影响

增强“五个认同”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教育宣传,将西藏开展的具有特色的“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延伸与拓展,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西藏的精神小康建设的教育引导体系,逐步淡化与消除落后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宗教消极思想的影响,引导西藏各族群众追求积极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思想理念,拓展与延伸西藏由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迈进的内涵,在满足物质小康的同时,不断增强对文化小康的追求。

(四)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西藏基层文化建设步伐

结合我区文化小康建设中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的制约因素,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对基层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广大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投资到基层文化建设服务体系,满足我区基层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加大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多渠道、多领域地不断完善农牧区文化设施与文化发展空间,逐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解决好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相关文化建设难题,实现我区城乡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助推我区文化小康的实现。

(五)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着力点,完善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3]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加大农牧区文化车的配备力度,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依据党的十九大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文艺工作人群的资助力度,开拓文艺创新的步伐,将西藏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西藏文化小康建设注入多方面的力量。

总之,在西藏基本实现物质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文化小康的建设是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要途径。文化小康建设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从党委领导、政府实施、政策体制、法律保障、经费支持、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着力。当前,西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紧迫,实现文化小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文化小康目标的实现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应当将此放置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中统筹安排。

[注 释]

①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年5月。

②数据来源:文化花开满园春——西藏文化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西藏日报,2017年2月19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朱波,郭瑛.文化小康内涵、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数编制[J].经济问题,2017(8).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98818661_777860,2017-10-18.

[4]于平.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小康”建设[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3).

[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EB/OL].中国西藏网:http∶//www.chinatibetnews.com/zw/qwfb/201604/t20160423_1194980.html.

[6]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四讲四爱”宣传教育读本[M].2017.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