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渊财
摘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发展需要、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当今教学的研究主题。围绕“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关键词:基于导学案;问题教学法;设计使用;对策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发展需要、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當今教学的研究主题。我校围绕“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不断完善总结,初步形成了“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推广,教学方法日趋成熟,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观。
一、“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和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基。
二、“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导学案设计方面
【问题1】导学案设计环节不合理
部分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环节设计还不够清楚,设计环节不完整,内容没有连续性。设计环节过多、过杂,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导学案束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对策:导学案的环节设计是编写导学案的基础,其教学作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内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模块:一是课前自学模块,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包括课堂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链接。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当属预习提纲,有了清晰的预习提纲才能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课中学习的模块,包括引导问题设计、随堂练习、拓展延伸。三是课后巩固模块,包括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因此完整的导学案应该由“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前知识链接、预习提纲、引导问题、随堂练习、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基本环节构成。
【问题2】导学案习题设计作业化
设计导学案没有对习题进行精挑细选,习题设计不够典型,数量过多。致使一节课练习容量过大。教师整节课都在为完成习题而忙碌,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课堂变成了习题课。
对策:导学案的习题设计一定要精炼、典型,随堂练习结合教材进行即可,不必要再另行设计习题,增加容量。拓展练习选取一至两道最为典型的练习即可。难度适当拔高,但要适中,保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够解决。内容涵盖要全,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片的作用。随堂练习、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的习题设计内容上要有延续性,难度上要有递增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导学案使用方面
【问题1】教师课件与导学案脱节
由于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的穿插使用,有些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将课件、导学案有效地跟课堂结合起来,甚至出现了学案课件两张皮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师手忙脚乱,乱而无序。
对策: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课件必须要根据学案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完成。要确保导学案、课件的内容、环节要高度一致,其次课件设计内容不能过多,课件过于繁杂,非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还会很大程度上限制教师的课堂发挥。
【问题2】教师讲解与导学案的结合度不够紧密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整节课拿着导学案从开头讲到结束,课堂完全变成了一节辅导课;要么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回过头来完成导学案,导致了重复性的教学,失去了学案导学的意义。
对策:导学案和教师讲解的高度结合是整个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处,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操作指南,是将课前、课中、课后联系到一起,指导学生自学的载体。在设计和使用时,要根据提前预设环节,明确教学步骤,哪些需要学生完成,哪些需要讨论交流,哪些需要教师点拨都要准确定位,要把准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关系,做到成竹在胸,才能熟练驾驭课堂。
【问题3】导学案预习环节流于形式
师生对预习环节的重视度不够,预习环节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是预习提纲针对性不够,问题模棱两可,指导性不强。二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认识不不到位,不按提纲要求深层次的自学教材,应付了事,达不到预习的要求。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对预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导致预习环节不扎实,流于形式。
对策:自学环节是最核心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效果直接决定课堂效率,要精心的安排预习提纲,明确预习目标,提高预习实效。其次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预习成果,充分留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对预习效果做出中肯评价,引导学生逐步转变观念,让其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慢慢养成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校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已粗具雏形,课堂教学从以往的填鸭式和讲解式授课向引导式、探究式转变。彻底把学生从观众席推向了表演舞台,教学成绩逐步提高。
注:此论文为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基于导学案的问题教学法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7]GHB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