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理工科类大学生面临来自网络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加强对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立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理工科类大学生特点来开展有效的立志教育是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立志教育;理工科类;大学生
一、立志教育对理工科类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立志教育内涵
立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此可见在青年时代立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意味着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拥有梦想,并且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立志教育是引导学生结合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自主建构并主动实践个体志向的过程。通过立志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内升动力,不断根据自身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目标重构,进而实现立志教育阶段性、连续性。
(二)网络背景下立志教育刻不容缓
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方式和生活观念。理工科类大学生大多为男生,面对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很容易深陷其中,特别是网络游戏,因此开展立志教育,培养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立志教育,加强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发掘自身潜能,为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背景
文华学院在开展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将学生大体分为“学术型”、“能力型”和“潜力型”三种类型。本文将着重探究能力型和潜力型学生的有效立志教育途径。
二、理工科類大学生的特点
(一)人文文化的缺失
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中学教育依然实行文理分班教学,正是这种文理分班教学使得大多数理工科学生误认为自然科学不重要。这样观念上的误导使理工科学生在人文价值和政治教育方面比较薄弱。由于德育工作的弱化,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理工科学生过早地表现出急功近利、浮躁、集体意识薄弱、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
(二)性格特征
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以男生为主,因此他们的交往方式比较单一。理工科学生所学的科目大部分偏向于线性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因此他们倾向于用比较严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因此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减少,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便到网络上寻求平衡。然而现实生活和网络上的交往方式不尽相同,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感降低,自律感下降,有的甚至人格扭曲。
(三)网络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给理工科类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网络资源之外也为他们带来的放松自己的工具。网络的发达,使大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海量的信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正处于发展和成型时期,因此对这些海量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筛选。正是这些海量的网络信息正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着冲击。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理工科类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处于一种“无目标、无规划”状态,有的大学生甚至荒废了学业。
(四)思维发展的特点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理论性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由于思维特征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然而又缺乏对这些事物的主观判断,从而导致大学生容易跟风,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三、理工科类大学生立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培养
主观能动性又可称为"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觉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或者社会提供的资源进行自我发展和创造。培养大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需要从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自我创新性进行培养。
充分结合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专业探索、职业规划、社团活动等途径调动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型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激发能力型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寻找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和支点。对于潜力型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引导,帮助学生深层次剖析自己,找到兴趣点所在,并以此为原点,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中,从而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二)开展立志教育阶段性、连续性
立志教育是一个长期建构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在结合能力型和潜力型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需要针对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立志教育方式。在大一时期,由于刚踏入大学,来自父母的提醒和监督随之变少,在面对自由的大学环境时,大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在网络的诱惑下,逐渐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从而失去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动力。针对这一时期的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的同时,需要加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充分调动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之上,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目标规划,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意识。在充分适应大学环境、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根据潜力型和能力型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加强专业学习动力。
理工科类专业大多需要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需要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及学生创新团队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发展方向,为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通过阶段性、持续地开展立志教育,帮助能力型和潜力型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生涯规划,同时将立志教育的效果延伸至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
(三)开展立志教育需借助榜样的力量
借用榜样教育的力量来增强理工科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进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榜样教育往往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在学生群里中挖掘榜样,并且榜样类型要多元化,比如“学科竞赛型”、“创新实践型”、“好学求知型”、“自强不息型”、“热心公益型”等等,榜样的多样化可以使得学生群体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榜样。
每一个榜样都蕴含一种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通过鲜明的榜样个体,潜力型和能力型学生会自觉地进行优化选择,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效仿,通过榜样学习,进行纵向回顾和横向比较,在找到自身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要发现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立志的效果。
当学生注意到榜样之后,要通过官网、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对榜样进行长期的宣传,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榜样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要对榜样人物进行定期更新,不断寻找新的榜样,榜样人物要涵盖每个年级。
在对榜样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建立学生与榜样进行面对面沟通平台,通过与榜样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周进.高校立志教育:理论与路径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1-3.
[2]王文鹏,李艳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05):549-552.
[3]刘健.民办高校学生立志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