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琪 罗美
摘要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诊抢救与护理。方法: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2例,分为分析组与参照组。分析组采用急诊抢救护理,参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分析组死亡率和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诊抢救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急诊抢救;临床护理
脑出血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同时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中发病率较高。2016年1-12月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2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方式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2月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42~67岁,平均(54.51±3.17)岁。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纳入分析组与参照组,每组3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符合各项临床诊断标准。
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抢救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医师实施抢救治疗等。分析组实施急诊抢救护理,具体方式如下:①诊前系统评估: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做好急救准备。电话中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类型等,实施诊前系统性评估。护理人员需要准备好各项抢救物品、抢救器械,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急救抢救链的无缝对接。②安排适宜体位:脑出血患者会由于体位的转变,出现颅内出血症状。护理人员急救中需要安排适宜的体位,保护患者头部,平卧位为主,头自然偏向一侧,保证患者正常呼吸。对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吸氧或者机械通气。③心理护理干预:脑出血患者多具有焦虑、躁动的情绪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介绍临床治疗的价值,热情解答患者的提问,多鼓励患者,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依从性。④强化抢救流程:急症抢救中药品、设备以及物品等均需要保持在完好的状态下,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抢救操作能力。及时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工作。
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患者出院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主要可以分为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为满意率与一般率之和。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参照组与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参照组患者死亡率19.35%,分析组患者死亡率6.45%,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参照组与分析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对比:参照组与分析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3.87%、96.77%,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脑出血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且患者病情变化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效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抢救方式,关系到患者的死亡率,而在患者抢救治疗中临床干预的对策,也能够影响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效果等,加强对脑出血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干预方式研究十分必要。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急救,将会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方式,正是从患者的角度,通过急救前的全面评估、急救中的心理护理等方式,更好地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彰显医疗改革的价值,提升整体急诊抢救护理质量。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情进展速度较快,故而疾病的有效预防十分必要。首先,需要控制患者血压。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在饮食方面、疾病知识方面,给予患者更多的指导,比如限制盐的摄入量,指导患者适当运动等。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应对方式,如一旦发生头晕,则需要立刻休息等。其次,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发病多与患者的心理变化、生活变化以及精神变化等密切相关,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治疗疾病,学习情绪调节的方式。
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中,参照组患者死亡率19.35%,分析组患者死亡率6.45%,采用急诊抢救护理方式的分析组患者,抢救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参照组与分析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3.87%、96.77%,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体验,患者的臨床护理质量满意率较高,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降低各类医疗纠纷发生率。
综上所述,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诊抢救与护理干预方式,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死亡率。急诊抢救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急诊抢救与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