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霄潇 王宏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 100144)
2017年7月27-29日,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CCVM)暨2017北京西部医学论坛于主会场北京和分会场大庆隆重召开。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从200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血管早期病变及健康维护、血管危险因素识别及干预、血管生物学及转化医学、血管性疾病内外科及介入治疗、血管疾病护理及康复等综合内容的学术会议。会议致力于体现血管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就血管发生、遗传背景、血管生物力学、血管事件的临床治疗与康复策略及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的早期检测和干预,血管疾病预防、诊治、护理和康复等前沿领域进行了研讨。
本次大会由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组委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石景山区医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大庆市第五医院等单位共同承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规划处邢若齐处长、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宋玫处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王维民副主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方伟岗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宪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向平超书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继续教育处路阳处长、日本东邦大学佐仓医院Kohji Shirai教授、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主席王宏宇教授出席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并讲话。
本次大会以“全生命周期的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为主题,学术论坛涵盖了血管健康维护和管理、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评价、血管病变综合治疗、血管疾病康复和护理、血管医学转化医学论坛等诸多领域。分为血管疾病综合防治论坛、第九届血管功能评价暨心踝血管指数(CAVI)临床应用交流论坛、第八届北京大学血管医学论坛暨转化医学高峰论坛、第五届中国血管医学院校教育暨学科建设论坛、血管功能影像学评价论坛、血管性疾病干预论坛、血管疾病健康管理与康复论坛。深入探讨了血管健康维护和管理、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评价、血管病变综合治疗、血管疾病康复和护理、血管医学健康管理模式的实践等各个层面。本次大会宗旨在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性疾病的综合认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血管性疾病的早期检测、早期干预、早期预防。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王宏宇教授为听众展示了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模式的实践和血管医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张学民副主任医师为听众做了关于“介入血管外科诊治进展”的专题报告,向大家介绍了最新的介入血管外科的最新技术。来自大庆市油田总医院刘巍立教授介绍了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术式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CAVI是近几年新出现的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其与脉搏波速度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几乎不受测量过程中即刻血压的影响。来自日本的Kohji Shirai教授就CAVI的原理测定、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研究指出,CAVI在冠心病、卒中患者中是显著升高的,是优于PWV评价血管功能的;并且就国际研究中最新提出的CAVIo(该指标原创作者的表述方式,与原指标CAVI相区别)指标发表了相关见解即:CAVIo指标更适用于人体同源动脉,而CAVI适用于由不同来源组成的人体动脉树,并且两个指标在临床研究中不存在差异。来自日本东邦大学的Kazuhio Shimizu博士介绍了CAVI在临床中的应用,他的研究表明对于遭受心理创伤或巨大压力的人群,CAV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CAVI水平显著升高,从而可以推断CAVI在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刘金波医师就主题为CAVI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刘金波医师研究发现,CAVI与血管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同型半胱氨酸等呈显著相关性。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刘欢医师为大家展示了新的血管健康分级,新的血管健康分级根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发生发展分为七级:第一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正常;第二、三级,无影像学的改变但内皮功能已发生改变;第四、五、六级,分别为结构性血管病变的早、中、晚期;最后将需要紧急住院的临床血管事件划分在第七级。该血管分级的临床意义在于指导医生通过评价血管在不同分级状态给予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最后,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黄薇医生与大家分享了关于以脉压和CAVI为主题的汇报,黄薇医生的研究指出脉压与CAVI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的患者CAVI是增高的。
转化医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是在实验室和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其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间的鸿沟,被称为“从试验台到病床”的一种连续过程。血管医学的进展也有赖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宪教授就应用脂质组学揭示鱼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宋玫处长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引起与会临床青年医生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宋玫处长分别从住院医师的人事管理、经费投入、依法执业和学位衔接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并聚焦于加强体制建设、完善政策保障、落实培训待遇和狠抓培训质量等方面,落实指导卫生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王宏宇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模式的实践与血管医学”的演讲。系统阐述了血管医学整体理念,血管医学团队近期科学研究成果,围绕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血管健康管理随访模式及近期推广实践的现状等项目展开讨论。引起了全场的热烈关注和讨论。来自日本东邦大学佐仓医院的Kohji Shirai教授简要介绍了CAVI的推导原理及相关近期的临床研究,并指出CAVI的升高与心血管危险因子诸如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党委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向平超主任医师的报告题目为“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识别”,从肺栓塞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几个方面就肺栓塞疾病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对肺栓塞的学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诊治率,防止由于误诊所导致的病情延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公共关系部的续岩发表了题为“青年医生培养及学科品牌建设”的报告。续岩介绍了新时代下的医生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医院的新型医生与医疗机构的关系,医生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在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医生集团中进行组合式选择,医院方面应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树立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吸引青年人才,青年医生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同时在自媒体时代,更应树立个人品牌意识,传播医学信息和正面能量,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中心的张滨主任以血管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影像检查新技术包括CT血管成像和MRI血管成像。张滨主任简要介绍了血管先天变异畸形、烟雾病、冠状动脉肌桥、大脑中动脉瘤、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肝血管瘤、夹层动脉瘤等血管相关疾病在影像学中的病例展示。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薛利芳主任医师就人体血管在影像学下生理及病理超声表现做了简要的讲解,人体血管树中,动脉多发斑块形成,静脉多发血栓形成。动脉斑块分为强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低回声斑块,其中混合回声斑块易脱落形成远端栓塞诱发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斑块形成后若狭窄率较大可影响肢体远端供血,表现为较高流速的血流频谱。血流频谱出现异常提示至少70%的狭窄可能。另外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探头加压不能被压闭则提示静脉闭塞,此时无法检测到血流频谱。
来自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的杨德业主任介绍了胸痛中心建设的杭州经验,描述了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不同胸痛类型的管理要求及救治流程。“胸痛中心”是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尽可能避免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杭州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为降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再灌注时间(FMC-to-B),提高杭州市胸痛急症整体救治水平,目前已获得国家第八批胸痛中心认证。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杨胜利主任医师发表了题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报告,从一例典型的临床病例入手,为与会观众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痉挛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类型、辅助诊断及相关治疗的知识。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中医科李步满主任从望闻问切入手,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为观众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了血脉病即血管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常见脉象、血管病在中医学上的早期检测方法、治疗和预后等内容。使观众领略了祖国传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并获益匪浅。
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中心揭牌仪式的出席嘉宾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向平超主任医师、血管医学科主任王宏宇教授、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高伟主任医师、神经内一病区主任乔淑冬主任医师、耳鼻喉科主任王春燕副主任医师。韩芳教授与出席嘉宾共同为“血管疾病健康管理与康复论坛暨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并发表致辞。
韩芳教授向观众做了主题为“睡眠呼吸暂停与血管病变”的专题报告。韩芳教授指出睡眠呼吸暂停会引起植物神经的紊乱及血氧浓度降低,增加心血管疾病在夜间睡眠的发生率。另外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妊娠期高血压、胎动减少及胎儿发育障碍有关,而连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妊娠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手段。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张学武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动脉炎的治疗进展”的报告。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大动脉炎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康复科主任赵臣来分享的主题是“巨刺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巨刺运动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后根纤维进入脊髓,经中间神经元跨过中线的轴突或侧支调节对侧同节段内或上下节段内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予对侧对应部位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妇产科孙玉凤带来的题为“绝经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的汇报演讲。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会出现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脾气暴躁及泌尿生殖道萎缩等症状,通过绝经激素治疗即在有适应证、无禁忌证的前提下,个体化给予低剂量的雌和/或孕激素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围绝经期的症状。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绝经激素治疗的治疗方案及剂量选择。在人类寿命日益延长的今天,此类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现实及临床意义。
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护理部主任郭秀英为观众带来的题为“专科护士与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报告。郭主任从5P理念(预防性、预测性、个性化、参与性、精准医疗)入手,以血管相关性疾病为例,向观众展示了“以患者为中心、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杨珺楠发表了题为“老年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疑难病例分享”汇报。向观众介绍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疑难病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郭来敬做了题为“现代健康管理新模式与技术体系”的专题汇报。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及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国际血管大会始终以“历史观、整体观、全局观、人文观、价值观”思想追求卓越,目前已成为涵盖学术热点交流、血管医学相关专业专科医生的继续职业发展、全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以及医学生和研究生院校教育的国际上血管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大会之一,开辟了全新的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为特征的血管医学专业领域,为实现人类理想和健康长寿的梦想而不遗余力地努力。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暨2017北京西部医学论坛就此落下帷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