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山东 青岛 266108)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类较容易患的疾病之一,该病会影响牛的健康,临床表现为发热不退,牛尿颜色呈黄色和皮肤显黄等。病牛不能够正常生长,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不及时发现病牛并对其进行治疗,会影响整个牛群的健康。因此掌握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尽早展开对该疾病的治疗工作。
牛感染发热黄疸型牛病后会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已有较多有效临床实验研究报道,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叶玲[1]对1年半内接诊治疗的80头发热黄疸型病牛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发现病牛均有身体颜色发黄、眼睛发黄、牛面部也呈黄色等临床症状。随着病牛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牛小便颜色加重,部分病牛便出现灰白色现象,身体出现瘙痒症状。实验室检查中发现牛的总胆红素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牛。结合临床鉴别分析发现引起牛病主要病因有螺旋体侵入、支原体感染、泰勒虫病感染以及无浆体病。
陈建[2]对45头患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了分析,发现夏天是发热黄疸型牛病主要的发病季节,其原因是夏季温度较高,牛棚环境湿润,病毒和细菌传播迅速。在1岁左右的牛群中发病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而对于成年牛的影响较大。病牛临床症状主要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皮肤逐渐变黄等,症状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病牛在患病中期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心律不正常、反胃等症状,在患病后期则会出现牛体重迅速减轻,经常性卧在地上,全身性皮肤感染。
李景致[3]对65头发热黄疸型牛病病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公牛34头、母牛32头。鉴别发现21例病牛主要被泰勒虫病感染,主要由残缘璃眼蜱引发,传播速度较快。有10例病牛的主要患病原因是由巴贝斯虫感染,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引起死亡现象。分析临床资料发现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为面部和眼部发黄,身体皮肤渐渐变黄,出现发热情况等。
牛患上发热黄疸型牛病会有上述的临床表现,根据其病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治疗疾病,恢复的可能性较大。以下列举了近期报道的有效治疗方法。覃义猛[4]采用分组治疗法,对100头成年患病牛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将病牛进行分组后,每个组采用不一样的鉴别方法和治疗手段。对比组采用传统的诊断治疗方法,实验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运用了新方法。结果显示传统的鉴别方法会导致诊断错误,使得对病的治疗不够及时准确,难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新的治疗和诊断方法能够及早发现病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疾病治疗,效果也比传统的治疗方法更好。因此需要对兽医展开全方面的培训,先了解该方法的病情的原因、表现、原理和治疗方法,然后将新方法推广到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许国辉[5]对2015年2—7月接收的450个发热黄疸型牛病中选取了80头病牛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将病牛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症状观测方法和传统治疗方法,而研究组在诊断鉴别患病牛的过程中,根据病牛表现出的症状在确诊后,根据不同牛的病状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在经过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过后,研究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病牛的治愈率可达到95%,而常规组治愈率为77.5%。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诊断不同类型的病牛时,要做到全方位考虑牛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若出现无法诊断的患病原因的状况,可按照医嘱规定,对患病牛进行治疗。
谢大平[6]选择了在2016年1—12月治疗的46例发热黄疸型病牛,其中包括公牛26例和母牛20例。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的方法先确定牛是否患上了发热黄疸型牛病,再分别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并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根据病牛所表现出的症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46头病牛病状基本消失,4头病牛症状减轻,有2头病牛的病状没有变化,治疗的效率达到了95.65%。此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首先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来治疗或者缓解病牛的症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治疗措施,减少患病为牛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发热黄疸牛病是牛群较容易患的疾病之一,牛患上该病以后轻者影响牛的生长,重的则有可能引起牛的死亡。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牛的身体皮肤、眼睛部位、头部发黄色,小便呈现黄色并会逐渐加重,大便还可能出现白色,食欲较差、精神状态不佳,症状会随时间推移而加重,并且常伴有持续性发热、心律不正常、反胃等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结果显示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诊断导致病牛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新的治疗方法则可以根据病牛的表现症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康复率远远高于传统方法。因此新的治疗手段在将来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