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 沈阳 110003)
牛流行热又叫做牛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导致牛流行热的主要病原是牛流行热病毒,该病发病急,是一种热性传染病。主要由吸血昆虫进行传播,对黄牛和奶牛的危害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发热、出血性胃肠炎、流眼泪、鼻涕、喘息、呼吸急促、跛行、后躯僵硬。该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一旦发病会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能够显著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并且对牛奶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役用牛发病后丧失劳动能力,怀孕母牛患病会发生流产,病牛通常会因为体质虚弱、瘫痪最终被淘汰,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牛业经济效益的疾病。
该病的病原是牛流行热病毒,是一种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病毒,该病毒的血清型单一,通过感染牛的血液导致患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有着较强的抵抗力,但对高温环境较为敏感,56℃下加热10 min或37℃下加热18 h即可令其失去活性。对强酸和强碱也较为敏感,pH值小于2.5或大于9也能令其灭活,常规的消毒药物都对其有效。
该病主要在夏末秋初的发病率较高,此阶段的气温高、雨水多,蚊蝇的活动较为活跃,一般地区每3~5年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流行,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黄牛和奶牛中的发病率较高,哺乳期的母牛一旦患病会有很严重的临床症状,犊牛很少患病。该病的死亡率较低。
牛流行热的潜伏期为3~7 d。患病牛突然体温升高,能够达到40℃~42℃,高温反应可持续2~3 d;眼部流泪、眼睑和结膜肿胀、腹式呼吸且呼吸窘迫。部分患病牛在呼吸时会伴随鼾声,呼吸困难时表现为口张开伸出舌头,流鼻液。部分患病牛会发生胃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停止反刍,口腔内分泌物增多,大便干燥或下痢;部分患病牛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呆立,跛行;部分患病牛神经兴奋、躁动不安;怀孕母牛会发生流产、早产或产死胎的现象;奶牛的产奶量显著下降或停止泌乳。急性发病的患病牛会发生窒息死亡。
解剖病死牛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处的黏膜有出血点和充血的现象,气管内有大量的黏液并含有泡沫。间质性肺气肿,肺实质充血,肝、肾、脾等部位有轻度肿胀现象,并有散发性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胀,特别是肩前淋巴结和肝淋巴结的肿胀情况最为明显。
牛流行热与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牛副流感等的临床症状相似,在诊断时需要加以鉴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高发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表现为鼻、气管的炎症。牛恶性卡他热的患病牛的鼻黏膜和口腔黏膜部分有坏死病变。眼部有炎症,眼球发炎,角膜浑浊,死亡率较高。牛副流感的高发季节为冬季,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道症状及乳房炎,但没有跛行的现象[1]。
通过细胞培养、电子显微镜检查、动物接种试验以及血清学方法能够对牛流行热进行诊断。其中血清学诊断包括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技术、ELISA、阻断ELISA及中和试验等[2]。
多数患病牛为良性经过,不采取治疗措施即可自愈。但对突然发病的奶牛、孕牛、名贵品种或病情十分严重的患病牛应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首先将患病牛隔离然后对症治疗。治疗方案可参考如下:将青霉素480万IU、链霉素500万IU与注射用水40 mL相混合,采取肌肉注射方式,注射2次/d,连续治疗3~5 d。或使用复方磺胺类药物或庆大霉素,同时配合使用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给患病牛降温。此外,再提供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为了防止患病牛高热导致的脱水,可以静脉注射复方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对于心脏衰弱的患病牛,给予一定剂量的强心剂,如安钠加、樟脑磺酸钠等。对于有呼吸障碍的患病牛,使用氧气疗法防止窒息死亡或放血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的现象。特别是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牛,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
5.2.1 疫病监测
对该病进行定期的监测和预测,通过地区内的疾病流行特点和发病规律,提前做好疾病的预测工作,防患于未然。对疾病高发地区及其附近的养殖场,每年进行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自然感染的患病牛在康复后能够获得一定时期的免疫力。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疫苗有牛流行热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3]。
5.2.2 隔离治疗
对有病情发生的患病牛要及时将其隔离,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减少并发症和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生病情的牛舍和运动场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加强对吸血蚊蝇的扑灭工作,净化传染源,发病地区的患病牛禁止流通到市场中,对未患病的牛进行紧急的免疫接种,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治疾病继续传扩散。
5.2.3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该病的日常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是必要的措施。定期清理牛舍内的垃圾粪便,以及被污染的垫草等,保证牛群的生活环境舒适卫生,在吸血昆虫比较活跃的季节,定期进行驱虫工作,使用高效杀虫剂等对牛舍、运动场、管道、水源等进行驱虫。加强消毒管理,避免外来人员和动物对牛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