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志文 刘争强 张敬文(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旴江医学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分布于江西省旴江流域(即现抚河流域)。旴江沿县古往今来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医学繁盛,成为江西古代医学兴盛的标志。龚居中编写的《福寿丹书》共七卷,在“延龄篇”中介绍了46条祛除各种疾病的导引法。
“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并称,感冒是以邪犯肺卫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其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主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时行感冒以及体虚感冒等。
本文就该篇中对感冒的气功导引法进行简要探析。在此篇功药和其所附的调气治诸病法中,共记叙了3条气功导引法对感冒的治疗,可以总结归纳为:一是时行感冒的导引法:王玉阳散痛法;二是风寒感冒的导引法:陈自得大睡功;三是体虚感冒的导引法:兜礼治伤寒法。
原文云:“治时气遍身作疼。正身踏定,将右脚向前,左脚向后,两手握拳主肚,运气二十四口,左右行功同。服药用人参顺气散:陈皮、枳壳、乌药、羌活各一钱、川芎、桔梗、白芷、麻黄、人参、甘草各七分,水煎服”[1]。
操作方法:采取站式,两腿伸直放松,百会上领,下颌回收,两脚先后放置。两手握拳,四指包住大拇指,大拇指抵住中指指根部。右脚在前时,两手围绕肚脐逆时针旋转,深吸气,同时意守丹田之气。尔后呼气,同时提住会阴而用意念将气导引至右肺;再次吸气,同时意守丹田之气;呼气,同时提住会阴而用意念将气导引至左肺。手在外面走,意念在体内跟着走,一呼一吸左右肺部导引各24次。
本导引法用于治疗时行感冒时遍身疼痛,可以调畅上下气机以祛邪外出。通过双手握固以安神固气,中医理论认为拇指对应五脏之脾脏,其五志为意。当此之时,四指包住拇指的手诀可起到收摄神意的作用,并通过意守丹田引动中宫之气,深呼吸时膈肌上下移动,起到对腹中脏腑激发作用[2]。通过呼吸和意念导引,一方面强化丹田储存气的作用,一方面发挥肺主气的功能,以共同疏通全身经络之气血,通则不痛。在运用导引的同时建议服用陈皮、枳壳、桔梗行气化痰,羌活、川芎、白芷、麻黄、乌药行气解表,祛风止痛,人参培补元气,防止祛邪药过燥损伤元气,甘草调和诸药。导引与药物双管齐下,恢复更快。
原文云:“治四时伤寒。侧卧,拳起两腿,用两手摩擦极热抱住及囊,运气二十四口。服药用羌活如圣散:羌活、独活、防风各一钱、白芷、陈皮、紫苏、山楂、草果、干葛、半夏、苍术、柴胡、黄芩、川芎各八分、甘草五分、姜三片、葱三根,水煎热服取汁”[1]。
操作方法:采取右侧卧式,两手搓热后从下向上托住阴囊,同时应当脚心收缩,会阴上提,意念从涌泉伴随吸气想丹田,呼吸全身放松,双腿自然弯曲。
本方法于外感时邪,内有痰湿困脾,腹胀满,纳差。人体的足厥阴肝经过阴器,绕阴囊,而阴囊又称之为外肾,通过双手搓热后抱住阴囊,可以温暖肝肾之气,伴随吸气时想丹田,呼吸全身放松,可以将肝肾生发的阳气散到全身而汗出表解。在导引的同时,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紫苏、川芎、葛根祛风解表止痛,陈皮、半夏、草果、苍术燥湿化痰,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山楂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解表,燥湿化痰之功。
原文云:“元气亏弱,调理不密,则风寒感伤,患者须端坐闭息,兜起外肾,头如礼拜,屈折至地运用真气,得胜涤时,不六七次,汗出自愈”[1]。
操作方法:端坐,百会上领,腰部向前塌,下颌回收,找喉头,喉头找玉枕,玉枕找百会,意念注意鼻子呼吸的进出,直到进入安神定志的稳定状态,然后用两手兜起阴囊,用百会领着向前下方做礼拜,吸气时意想气沿督脉从会阴处向上导引,呼气时意想气从额部印堂处向下导引,经过外阴囊直到会阴,一呼一吸6到7次。
元气亏弱,腠理不密,外感风寒者,平时可用功习练此导引法。端坐,有利于意识回归人体,百会上领,腰部向前塌,有利于整个脊柱气血的畅通,兜起阴囊,头如礼拜,曲折至地有利于督脉阳气上升,且使头脑清明而不昏沉。左手握固阴处,有利于收涩阴处之气。吸气时意念沿督脉上行可散寒解表,呼气时沿任脉下行可培元固本。一上一下如环相接,类似小周天。这一系列对形气神的调控共同起到强化元气,解表散寒的作用。
综上所述,旴江医学作为中医地方流派的佼佼者,龚居中的《福寿丹书》在导引养生方面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修道养生又称性命双修,后世与儒家、释家互相借鉴吸融,发展为完整的内丹养生体系。它是以自身的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再生功能,最佳地发挥天人之际的自组织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2]。无论是对外感时病的急性期治疗,还是元气亏虚正气不足的感冒治疗均可通过中医导引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来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考究中医导引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看出中医导引的实质就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3]。
调形是基础阶段,在调形方面,采取正确的坐姿,比如王玉阳散痛法中站立时的百会上领,下颌回收,会阴上提;陈自得大睡功、兜礼治伤寒法中的双手抱住阴囊。一方面,通过对身形的调整,可以助于气血流通,经络疏通,另一方面,调形本身就是形体的调整和意识活动的和谐统一;调气是调养气息,释放身心,进一步加强调神的作用,比如王玉阳散痛法、陈自得大睡功中的吸气想丹田,呼气全身放松。兜礼治伤寒法中的吸气想督脉,呼气想任脉。调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精神的集中专一,增强神对形气的驾驭能力,从而启动真气,强身健体,达到性命的双修;调神凝神是存神炼气、炼精化气的关键,调摄心神,要求修炼者“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排除一切杂念,放松愉悦,以达到思想纯净、入静的状态[4]。根据天人相应原理,当人的心神处于中和无极化的元神状态时,即是心合于道、天人合一的过程,此时身体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应该是处于最佳状态[5]。但三者并不是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是意识活动和形体动作、气机变化紧密结合的,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即形气神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