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12 18:39李莞尔邬占乾
乡村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泉州市滨水水体

李莞尔 卞 芳 邬占乾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

1.1 古代城市滨水景观变迁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夏商周时期的城市不能称之为城市,也没有景观的概念,当时的景观称之为园、囿、苑等,将一块自然的山林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圈起来,里面有自然的植物风貌与野生动物,因为古代人民对自然有天然的崇拜之感,所以将其作为贵族狩猎和举行重大活动的祭祀场所。此时人们对水的认识还是比较原始的,水可以解渴,住的地方不能没有水源,所以生活靠近水。但是,水又具有一定危险性,如会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所以,人们对水也有一定的敬畏之情。

到了秦汉唐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城市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城邦的概念,一座城市中有水是很正常的,但是形式往往不尽相同,如引水作为护城河。顾名思义,护城河就是保护城池不被侵犯的防御性设施,将周边河流的水引到城池下,形成一道人工屏障。东汉有曹丕拒东吴的坚壁清野,也有关羽的水淹七军,都是著名的历史典籍,可见水作为军事用途也是水的存在形式之一。再有就是依江而建的城市,如历史上有名的南昌、武汉、长沙等地,都是依长江或者长江支流而兴起的城市,水带来了贸易,古代的出行成本是非常高的,那么水运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对长江的形容,可见水体在城市中还可以作为重要的运输手段,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另外,水在古代风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代表着一种龙气,理想的水体应该是流动的、聚集的且清澈自然的,门前有水是多数人理想生活环境的愿望。很多地方原本没有水,为了调节风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挖掘一片水,可见古代人们对风水学说中水的追求成了一种执念。

1.2 近代城市滨水景观功能演变

明清近现代时期的城市水体的功能逐渐多样化,有承载城市贸易运输的运河,有成为旅游胜地供人游乐的风景湖,有代表城市形象扮演生活角色的滨水生活区,如长江流域的城市无不是依托长江的发达航运发展起来的,依次有攀枝花、宜宾、重庆、涪陵、宜昌、岳阳、武汉、南京和上海等,其支流所到的区域更是数不胜数。还有黄河流域,与长江一样,共称为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再有就是旅游业得到了发展,水域景观是天然的生态载体,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没有水,任何景观都缺乏生气。著名的以水为景的景点有杭州西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青海湖和太湖等。此外,城市水体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如周庄、乌镇、镇江等,人们的生活依托于水[1]。

1.3 当前与今后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

城市水体形成的滨水景观在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但是其重要性一直是不言而喻的,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前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更趋于景观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合理利用滨水景观是未来的探讨方向。其中,如何将文化性融入其中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应当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打造方式,从文化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从而为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众多的可能性。

2 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意义

2.1 历史的见证者

一栋建筑、一个园子、一片森林、一座山丘都是可能会消失的,但是水体却很少会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江河湖海见证了无数变迁,唯有水体自己岿然不动,屹立在那里。一座城市里的水体就是一个见证者,默默观望着无数人的到来和离去。打造一条有文化性的水域,为城市滨水景观赋予承上启下的历史厚重感,将城市的故事书写到水域景观中,给后代一个交代,用古代的眼光讲现代的故事[2]。

2.2 城市的名片

一个城市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湖、河、人工渠。一些城市水体的名气大于城市,一想到他就会联想到这个城市的记忆,如青海湖。又如西湖,自从许仙在这里遇到了白素贞,其名气就一发不可收拾,杭州人都对西湖偏爱有加,可以说是西湖成就了杭州市,也可以说是杭州市合理利用了西湖文化。再有一部分是城市历史厚重感,地域文化特色赋予了水体特殊的含义,让其成为城市名片,如浏阳河,提及浏阳河,脑海中便会回荡起那曲“弯过了九道湾……”,但是没有人会说浏阳河能代表长沙市,作为长沙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浏阳河有其历史地位,但是却是依托惟楚有才的湘楚文化才得以出名。在这一点上,岳阳市没有很好地利用汨罗江和屈原的故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片水域养一方人,滨水景观接近于无,更别提文化了,人们都是避之而无不及。这方面后来居上做得比较好的有漓江,对漓江的保护是近些年桂林市尝到的最大的甜头,每年开展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漓江的保护筹措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造福的是一方百姓[3]。

2.3 城市改造的脉络和支撑

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中心区域是心脏,最为繁忙,24 h灯火通明,四周区域是四肢,虽然没有那么繁忙,但时时刻刻承载着城市的生存需要,周边的工业、农业等就像人的手脚,必须不断地工作来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么水体河流是血液,水体流到哪里,城市发展到哪里,有水的地方自然有生命。沙漠人迹罕至,滨海城市最为发达,这是有一定的历史规律的。我国的几大经济区如长江经济区、珠江经济区都是以水域划分的[4]。

2.4 文化内涵的作用

要了解文化赋予了一件东西什么作用,大家应首先了解文化的作用,文化即价值,一件瓷器不值钱,当其变成文物的时候就值钱了。一张白纸不值钱,当其成为一本书的时候就值钱了。一栋建筑不值钱,当赋予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的时候就成了保护单位,可见文化或者历史文化的价值。那么,大家赋予一条河流一片水域文化,其就有了价值,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就是如此

3 泉州市城市滨水景观如何体现海丝文化

3.1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带来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大量的研究人员和学者进入相关领域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整合、品牌打造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上。公元10~14世纪是我国海洋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宋元与100多个国家有海洋商贸往来,被马可波罗誉为海上的丝绸之路,为我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贸易往来,改变了世界对我国的看法,输出了优秀文化,将我国的茶叶、丝绸、陶瓷文化输送到全世界各个角落。以福建省泉州市为窗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市成了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多元文化展示中心[5]。

3.2 如何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现在泉州城市滨水景观中

泉州市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优势,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驱,重塑“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在打造整体城市景观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滨水景观,结合海丝文化中的海洋船舶文化,出口特产商品的文化,如茶叶、雕刻、陶瓷、丝绸等,还有丝绸之路的曲折、感人故事、发展历史、民间传说以及外来贸易国家的特点。将这些文化符号化体现在城市滨水景观的景观要素当中,可以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也可以是自然与人为相结合[6]。

采用对比和统一的手法,对滨水景观的总叙事方式进行把控,既重视功能性,又体现趣味性。

4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4.1 因地制宜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属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泉州市城市文化特征“因势利导,因高就低建园”“高放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7]的方式,来合理开发滨水景观,顺应泉州市水系的自然机理,将设计融入自然,创造出天人合一、具有地域特征的滨水景观。

4.2 历史遗迹保护与合理开发结合原则

泉州市是历史文化古城、发达的东方第一港,几百年的沉淀为泉州市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特别是海丝文化遗迹。因此,应当基于历史文化,把历史遗迹分为历史人文景观、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在进行滨水景观的打造时,既做到保护又做到创新,并运用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场地文脉法等理念,创造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韵律的滨水景观。

4.3 本土化原则

本土化原则是景观设计的常用指导原则之一,要求设计中尊重历史文化背景,合理开发利用本土植物、本土景观材料,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地形等,并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以达到延续本土文化的目的。只有保留了本土文化中的差异,才能打造出独特的滨水城市景观,避免千篇一律。

猜你喜欢
泉州市滨水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