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辽宁锦州121000)
掌指骨骨折为手外科临床常见外伤,有比较高的发生率,临床治疗中,早期多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但由于稳定性比较差,须辅以患肢外固定,影响早期功能锻炼,降低手部功能的恢复效果。近年来,微型接骨板广泛应用于掌指骨骨折的治疗中,且效果良好。本科以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微型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掌指骨骨折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23~52岁,平均 (32.6±1.6)岁;掌骨骨折33例,指骨骨折39例;开放性骨折47例,闭合性骨折25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体质健康,无既往手外伤史;(2)受伤掌指重要神经血管未受到损伤;(3)排除关节面骨折,不符合内固定治疗标准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手术医师均为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行臂丛麻醉,掌指骨骨折行交叉固定,伤肢行支具外固定,指导患者适时进行功能锻炼。
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型接骨板治疗,行臂丛麻醉,复位骨折断端,近关节处骨折,选取合适长度的T型或L型接骨板;掌指骨体部骨折采用直的接骨板,接骨板与掌指骨之间紧密贴合,固定效果满意后,利用微型螺钉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利用TAM系统评价法评价治疗效果。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包含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发生情况。
优:患处活动范围恢复正常,TAM超过220°;良:与健侧相比,患侧TAM可达其75%,位于200°~219°之间;中:与健侧相比,患侧TAM可达其50%,位于180°~199°之间;差:与健侧相比,患侧TAM未达到其50%,<180°。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和率 (%)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36例患者术后优23例,良9例,中3例,差1例,优良共32例,优良率88.9%;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优14例,良10例,中8例,差4例,优良共24例,优良率66.7%。实验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8,P=0.024)。
随访12个月,实验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3±0.4)w,松动致畸形愈合1例,发生率2.8%;对照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8.1±0.5)w,松动致畸形愈合8例,发生率22.9%。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t=15.78,P=0.024)。畸形愈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2,P=0.006)。
掌指骨骨折为临床常见外伤,治疗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掌、指骨力线,纠正骨折畸形,清除骨折愈合阻碍,促进手部关节活动功能早日恢复,防治挛缩和粘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掌指骨骨折时,伸肌腱滑动装置粘连发生率比较低,方便取出[2]。但内固定物的稳定性及坚固性比较差,术后易出现骨折移位及畸形愈合,感染率也较高,影响患者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3]。微型接骨板固定时,稳固性良好,关节面保持完整,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中,掌指骨骨折患者分别接受微型接骨板治疗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微型接骨板治疗优良率高于克氏针内固定法,且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发生率都低于克氏针固定法,这说明,微型接骨板治疗掌指骨骨折时,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掌指骨骨折在手外伤中发生率比较高,临床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时,较易发生针道感染及松动,影响患者术后骨折预后,且术后患者需要石膏外固定,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的开展,而微型接骨板治疗时,内固定的稳定性比较高,术后不需要外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手部功能尽早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