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涛, 杨乐英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27;2.山东齐鲁师范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2018年《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2]的现象,明确了:“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3]要求。然而,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式推进。
依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借鉴国内外研究历史和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本文认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立足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专业发展自身系统的相互协调、动态平衡和协同共进,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传承、思想传播和价值塑造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如下三层意蕴。
第一,新时代的背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为谁服务”虽然是一个陈旧命题,但该命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回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七个目标服务。全面评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深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价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多边关系的联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蕴含三种关系:一是时间维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关系,如,职前四年培养与职后四十年培训关系;二是空间维度,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全球化改革发展趋势的关系,城市教师专业发展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三是方法维度,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供给与消费关系,如,发展与被发展,扬长与补短等。各种关系之间的协同与统一、张力与运行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又一关键所在。
第三,久久为功的担当。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蕴含任重道远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责任,教师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立己达人、育人育己。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责任,通过培养培训、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创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活动本身具有长期性、滞后性与复杂性等特点,这就注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久久为功的境界。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挑战,存在着“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标签主义”、“等级主义”等问题。
(一)问题一:“拿来主义”。不顾国情与文化差异,引进照搬、复制效仿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把教师专业发展定位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上,“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12]是“拿来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常见表述。这种不切实际地,不顾自身条件,抛开历史文化传统简单的“拿来主义”,实质上是人云亦云的“东施效颦”,让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势必出现“水土不服”。恰如吴康宁教授所言:“没有任何一种以外域的历史与现实为基本背景的思想,可以圆顺地解释我们本土的现象,有效解决我们本土的问题。”[3]教师职责的是“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忽略“传道”使命和责任,教师专业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13]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构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问题二:“实用主义”。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按照教师群体在升学考试中所处的地位、占有的教育资源、所起功能作用不同而划分群组。“主科教师、副科教师”是“实用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常见表述。这种以考试成绩论地位的做法,把知识的掌握高分的追求当作教师的全部任务,显示了背后实质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作祟。一方面分值低学科教师比语文、数学、外语学科老师“稍逊风骚”,音、体、美等不考科目更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实用主义”把教师专业发展结果理解为只是“工具”的“物性”体现,偏离了德智体美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背离了“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14]的要求。
(三)问题三:“标签主义”。不少地区与学校招聘教师最低要求是原985、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或者持有博士、硕士学位,否则想进学校执教有较大难度。把某一类教师群体作为素材,贴上重点大学和学历学位等泛化的符号,是“标签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常见表述。这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单向度思维方式,实质是以衣着论长短的“画地为牢”。一旦被贴上标签,人就会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样的标签将成为部分教师寻找避风港和不上进的理由,导致“教师之间没有专业团队意识,听不到不同的见解,教师之间缺乏互相帮助、资源共享等,造成教师之间不正常的竞争,导致教师间无法真诚合作。”[15]“标签主义”虽是学者“纸上谈兵”学术话语的表达方式,或管理者“曹规萧随”制度安排,但是,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不符合“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16]发展精神。
(四)问题四:“等级主义”。按照专业发展阶段性递进的特点,把教师划分为“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若干个层级。“平庸与优秀”是“等级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常见表述,等级低端的教师需要待培训、待提高、待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可以看到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构成的整个阶梯。”[17]。“等级主义”将教师专业发展高下尊卑区分化,导致高端教师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迷恋光环而失去发展主动性,并维护其占优势地位的话语体系,低端的教师心灰意懒,无所事事,并归因自己的“低吟浅唱”。马斯洛认为:“人并不是被决定或被限定的,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18]教育史早就证明,教育家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他们突破了年龄、阶段、身份及社会的一般规定。“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不过40.16岁,孔子、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建树也是在40岁左右风华正茂年龄形成的”。[19]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等级主义”忽视了“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20]有针对性定向发力的要求。
战略是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行动纲领。它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战略是指立足新时代背景,汲取教师专业发展历史经验,对当前及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进行整体性研判。具体而言,包括:系统定位战略、多边关系结合战略、扎根教师实践战略和改革调适战略。
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1]。系统的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大于系统整体本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定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目的,双方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跳出“为发展而发展”实用主义藩篱的基础。
第一,时空定位。按照“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2]的重要基石定位,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扎根中国大地”,搭建职前职后相互衔接“立交桥”,健全“双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预测动态发展变化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高屋建瓴谋求系统性、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消除“拿来主义”、“标签主义”“等级主义”的重要条件。
第三,要素定位。按照“为谁服务”的价值定位,优化组合“师德师风、培养培训、编制招聘、教师流动、工资待遇、职称考核、评选表彰、社会地位”[23]等要素,有机“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部门”,[24]其目标在于:一是构建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城乡村教师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三是疏通“选、育、管、用”的有机联系。从全局整体上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化。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结合联动,才能形成正向的合力。具体而言,重点把握三个结合。
第一,扎根中国与融通世界相结合。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更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25]遵循教育规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第二,时间维度与空间范畴相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从时间上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和积淀性。长期性是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生长、变化过程;积淀性是指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从空间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维性和系统性,多维性是指教师专业发展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涉及内与外、历史与现实多个层面。系统性是指教师专业发展各个要素之间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关注时间和关注空间相统一,教师专业发展才避免流于“时尚”。
第三,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与满足社会需求目标相结合。
教师的品德、情操、技能、智力、体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国主义和强烈的集体意识是优秀传统美德。在增强教师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实现教师自我价值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与满足社会需求目标结合起来,把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把自己一滴水融入到祖国大海中,“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26]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一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要求一个人”。[27]诺尔斯(Knowles)认为:“在成年人的学习必须与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工作实践联系”。[28]尊严、情感、教学是教师生命、生长、生存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扎根教师尊严、情感、教学世界。
第一,扎根教师专业尊严。专业尊严是教师的价值,是教师的美德,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因为“面对各种教育情境、教育问题,需要教师个人独立做出分析、判断和选择。”[29]普列姆昌德曾言:“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保护教师专业尊严,教师则内省不疚,便守住为师的良知、守住学生的希望。恰如席勒所说:“不知道自己尊严的人,他就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第二,扎根教师专业情感。马斯洛认为:“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30]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以道观之”,又是“以我观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专业的“精神家园”,有一片不可侵犯的神圣的“净土”。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只有嵌入教师特定的领域的情感世界,才能激发教师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爱人者,人恒爱之”,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扎根教师专业教学。“应用性、实践性的是专业发展特征”[31]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是专门化、悟出来、缄默知识,是冰山之下的部分,多数情况下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轮扁斫轮》所描述:“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朴素而真切地表达了教学的这种缄默特性。如陈向明教授所言:“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需要更多整体性、情境化,甚至默会的专业学习途径”。[32]教学因人而异,有怎样的教学体验有怎样的教学发展,只有嵌入专业教学场景中才能把握的规律和趋势。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适战略是相关主体充分利用政策、法规、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影响和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调节,使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和外部保持动态平衡、和谐发展,主要包括。
第一,横向调适。横向调适包括组织、人社、编办、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和单位的调适,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调度安排研究问题,促进工作决策的民主化。主要目标:一是健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二是落实“第一资源”战略地位;三是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四是促进资源流动共享。
第二,纵向调适。纵向调适是指中央、地方、机构、学校、社区等的有机联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管的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承办的是各个高等院校、机构、各中小学校。通过调度观摩、经验推广、媒体宣传等方式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其目标在于:一是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策划方案、组织实施;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四是完善管理制度。
第三,点面调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问题及矛盾也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凡是涉及面广的重大政策,应该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由点及面推广。这样做可以减少改革成本,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留出后续完善的空间,使改革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