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途径构建

2018-02-12 06:42张洪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导师研究生

张洪坤 曲 乐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研究生数量在全部在校生人数中占比并不高,但研究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重要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和路径,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思想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膨胀,据统计,2017年,全国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91万。受此影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难以保障,整体素质难免下降,不断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研究生的生源层次还存在多元性,由此带来的是研究生思想的多元化,目前研究生主要分为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有工作经验的非应届生、在职、委托培养的三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处理问题简单化;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思想相对成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职和委托培养的研究生受家庭、工作等影响较大,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三部分的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价值观差别较大,思想状况复杂,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2、压力巨大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所面临的压力增加很多。首先是面对的学业压力,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各高校对于学科建设、科研要求都提高了很多,研究生所面临的毕业难度不断提高,给研究生造成的压力与日俱增;其次是人际关系需求的压力,研究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受专业和人数所限,受科研学习的特点所限,他们的交往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对于友情、爱情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加,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情况的矛盾不断加剧;最后是经济与就业压力,研究生的年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已经属于成家立业的关键阶段,虽然当今社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研究生对于未来就业需求,成家的心理需要都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缺少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使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特殊性。

3、管理刚性化。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下,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无法协同育人,使得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免刚性化。一方面,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多数高校的大部分导师将主要精力只放在对学生业务培养和科研指导上,缺少精神上的关怀,缺乏思想上引领,缺失政治上的教育。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受学历、工作经历、科研能力等所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与研究生难以共鸣,难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以刚性的日常事务管理居多,缺少日常生活的柔性关怀,缺少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存在与研究生导师有效沟通途径缺失,协同育人方法缺乏,同频共振教育缺少,以至于造成研究生德育与智育相分离,难以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途径构建

1、提升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交互影响的过程,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从提升教育者素质的路径出发,实现筑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目的。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政治意识的提升,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政治理论的加强,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础,教育者应该主动提升学习意识,加强学习能力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学术报告、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网络素养,当今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去中心化的时代,不能掌握住“网络”这个走入被教育者心里的有效途径,就难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难以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基本技能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基础。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整体素质,高校应该站在更高层面上,以打造精品人才培养队伍为目标,提升整体素质,转变工作理念,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础。

2、明确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主体身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式情境。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构建一种平等交互的主动性关系,着眼于全面、真实、平等、双向互动,由单极性主体走向交互主体性,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接受模式的统一,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教师包括导师和辅导员及学生的双主体身份,并实现平等交互,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式情境。

一是教育者应该及时转变单主体观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平等交互的内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制化、单向化、灌输化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主客体关系的观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身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理念。

二是教育者要提升被教育者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正式立足于这一本质,体现在全面围绕学生、全员关爱学生、全力服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被教育者主体地位还要体现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独立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要注重发挥其独立自主能力、自觉能动观念、自我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奠定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式情境的基础。

三是教育者要遵循双向互动教育规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建立在教育规律之上的,两类主体的平等互动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形式是交往,交往实践的途径和形式是对话。遵循双向互动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做到教师引导、朋辈辅导、知行合一,增强被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从而构建以对话交往机制为基础,尊重感受体验为根本,工作走入学生内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式情境。

3、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双向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关注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还需要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导师与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既有承担单一教育者主体的需要,又有承担教育者主体共同责任的必然,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主体协同、多元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首先要内化于心,树立导师全面育人观,明确导师肩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的重任,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外化于行,全面理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既要充分体现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坚持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主体责任,又要充分体现导师“教育者先受教育”、“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重要原则,最终落脚于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根本上来。

二是明确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的主体协同责任。以协调理念为指导,从责任联动、扁平管理、双向交流、多方参与入手,从管理上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分担、责权共享、监督反馈的责任联动机制;从结构上转变层级管理、实行扁平化管理,重视反馈途径,优化管理方式;从工作上召开联席会议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双向沟通交流保证机制,采取科研合作、信息互通促进双向互通交流;最终构建由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等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满足各主体间多向交往互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纯,姚婷婷.协调理念指导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7,(6).

[2]吴翠丽.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

[3]王玉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辨析[J].理论学刊,2013,(10).

猜你喜欢
教育者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