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是茶叶的适生区域,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有茶园面积4 132.4 hm2,其中投产茶园3 200 hm2,2017年茶叶产量达2 730 t,实现产值39 820万元,茶叶产业无疑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较大作用。然而,剖析龙泉市茶叶生产现实,在发挥出较为强势产业优势的同时,依然存在生产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下、茶园管理措施不尽到位、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优势的强劲发展形成了制约[1]。鉴于此,为了有效挖掘茶叶产业的优势潜能,笔者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和依据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的切身感觉和茶农们的需要渴望,试就如何提高龙泉市茶园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出一些见解,诚愿与大家共同商讨。
毋庸置疑,龙泉市当前茶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与发挥产业潜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极不相称的,当前全市仅有修剪机121台、采摘机25台,个别基地配置有为数不多的弥雾喷雾机等植保机械,根本难以满足生产所需。其他的诸如中耕施肥、抗旱取水、无人机植保施药等机械化设备更是空白。在茶园管理、抗灾保丰收、茶叶采摘方面,依然沿袭着人工作业方式,导致遇旱无措;采摘仍处于人海采摘的原始落后状态;遇到病虫发生需要防治时,基本上仅靠低效率的传统背包式喷雾器勉强应付,不足以快速有效防治病虫害,难以实现“精准防治”的目标。这给实现茶园高效管理、提高茶叶品质、抗灾夺丰收、充分利用资源和发展产业优势潜能造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2];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优势,将龙泉市茶叶产业积极稳妥地引向高效益、可持续发展轨道,有必要花大力气,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现象,促进全市茶叶生产迈上新台阶。
加大投入,从狭义上理解,无疑是加大资金投入;而社会事务包罗万象,侧重于某一方面,并不意味着问题迎刃而解,需要的是采取多措并举的融合举措,事业才能得以协调持续发展,就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而言也不例外。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社会化服务措施的落实到位、现实操作可行性的提高、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的协调融合并进等,方可有效推进机械化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就当前现实而言,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机购机补贴制度、扩大购机补贴规模和范围、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应相应地建立和完善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等多渠道投入机制,改良生产条件,全方位改善农机化建设运行条件,为提高农机化水平提供多方支持[3,4]。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农业机械化的建设是从平原地区开始起步的,时至今日,我国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基本传承着适合于平原地区推广应用的模式。面对山区山高坡陡、作业带狭小、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现状,因受传统影响,农业机械研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制约,其在山区的适用性、使用效能依然很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效益农业的发展,山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愿望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了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滞后与现实需要不对称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应加大科技投入,拓宽科技研发新领域,根据山区实际,加强与科研单位、生产厂家、推广部门、产业基地、农业机械使用者的紧密协作,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在具体实践中,应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农机化建设协作机制,在各类机械推广应用的同时,厂家连同机具配发改进意见的回馈信息资料;推广应用部门和农机使用者,在推广应用实践中针对存在的某些缺陷与不足,将提高改进意见和要求情况汇集反馈给厂家和科研单位。厂家以此作为今后科技开发、机具改良的依据和努力方向,以期研制开发出更加适合山区地带推广应用的农业机械,稳步有序地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按惯例,各类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均采用先行试用示范,再推广到面上生产的推广模式。农机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农机管理机构,在推广新机具时,应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基地内通过试验示范,掌握基本性能,把握操作技能,建立模范样本,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后,再辐射推广至面上生产。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选择颇具当地地形地貌代表性、生产条件尚可、示范辐射带动力强的典型区域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先行将新机具布置在基地进行示范应用,树立农机使用者眼见为实的典范,使之成为农机化建设培训基地和农机化建设有效载体。
由于山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部分茶农在建园时急于求成,缺之科学规划,作业种植带不尽规范,诸多生产条件未经改良,辅助设施几近空白。这不仅给高产高效栽培留下障碍,还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对此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对新开发茶园做好科学规划,对现有茶园加以改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合理修建机耕道路、作业便道,实行蓄、提、引、现代化微喷滴灌等综合协调措施搞好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封、造、抚等综合措施加强区域内茶园周边植被保护,按标准规划设计,整修水平作业种植带,以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条件。
在茶园内实行机械化作业,不可能是传统的就种论种、就机械论机械的单向行为。在加强茶园规划、改进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在农机方面应致力于研发出爬坡性能好、轻便实用、便于操作的器械类型;而农作栽培方面应根据农机器械的作业规范,合理界定作业行带、种植行向,通过修剪培育适宜的植株构型,以实现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以消除不利因素影响;在用地方面,应享受农业用地政策,对机械存放、维修用房等作出合理安排。
某一项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技术服务。农机管理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肩负着农业管理与技术服务的重任,履行着管理与服务的天职,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实践中,责无旁贷,应主动出击,采取积极措施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中授课培训、影像资料传播、现场操作指导、发放技术资料、引办维修及零配件站点、落实扶持政策、提供技术与产业信息服务等多种途径方法,为农户提供及时、实用、便捷、可行的技术服务,同时帮助他们切实有效地解决生产实践中选机盲从、机械性能把握不准、维修难、零配件购置难、机械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森林产权户籍制后,除个别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较大连片产业基地外,普遍实行的是分散经营体制,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模式,使得多数农户并无实力、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配置齐全。鉴于此,在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为了有效调配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机资源利用优势,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成为破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矛盾的必然抉择。只有通过建立合作组织,实行专业化分工,提供社会化服务,才能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情况下,实行资本、技术、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形成“产权明确,地界模糊,不求共同拥有,但求共同使用”的迎合农村经营机制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国家对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扶持政策的积极作用,统筹规划,创造条件,从产业规划、项目立项、资金扶持、规划用地、技术服务、产业信息等方面着手,引导那些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领军人才,组建起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县、乡农机服务站为依托,农机大户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机械租赁、承包作业、机械维修、零配件供应、技术指导、疑难处置、信息提供等系列化服务。有效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快速提高全市茶园农机化水平和农机经营效益,为全市茶叶生产转型升级、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5]。
[1]廖陈富,杜一新,李永青.景宁畲族自治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技服务,2011,28(9);1279-1280.
[2]胡玺贤,郝建荣,上官永,等.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迫在眉睫.中国农机化,2007(1):70-72.
[3]李继章.推进临沧市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思考.农机科技推广,2010,(5)∶31.
[4]王忠群,梁建,曹光乔,等.科学适度发展南方丘陵山地农机化.中国农机化,2011(20):3-8.
[5]王敏杰.发展广东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工程,2011,1(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