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晴 喻松仁* 白洋 姚琦 王萍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
脾虚证泛指因脾气虚损而引起的以脾的生理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现象和病症,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脾虚证大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伤脾或年老体衰、久病耗气所致。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可见人体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受损密切相关。《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胃功能健旺可以滋养人体正气,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基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时,邪气便侵袭人体而致病,故《灵枢·本脏篇》中有“脾坚,则脏安难伤”之说。现代免疫学研究也表明,传统中医学中所说的“脾”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网状内皮系统,有着广泛的免疫学内涵。另外,脾的防御功能与人体免疫机制亦十分相似。故,本文将从免疫学机制的角度综述学者们关于脾虚证本质的研究。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脾脏、胸腺、骨髓和肝脏。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免疫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往往是其功能异常的物质基础。目前,脾虚证与免疫器官的研究主要是实验动物模型。上世纪90年代吴玲霓等[1]就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脾虚动物的脾脏和胸腺免疫器官超微结构遭到了严重破环;王运平等[2]检测脾虚小鼠的脾重、脾重指数、胸腺重量及胸腺指数,发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小鼠,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此后,众多学者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均发现脾虚动物的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发育受到了限制。陈芝喜等[3]观察到脾虚模型动物脾脏、胸腺等脏器组织增殖减弱。王洪海等[4]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胸腺、脾重量明显降低。黄秀深等[5]造模20d后观测亦发现湿困脾胃证大鼠脾脏、胸腺湿重大幅减轻(P<0.01),且胸腺皮质厚度及脾脏中央动脉淋巴鞘直径明显变小(P<0.01),可见脾虚大鼠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会受到抑制。而采用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可使脾虚动物已被破坏的免疫器官结构及体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如王珺等[6]研究发现不同剂量四君子汤治疗后脾虚证小鼠的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均能有所提高;廖乐乐等[7]研究亦表明经健脾药物干预后脾虚小鼠的免疫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刘海涛等[8]证实补气健脾药物能明显改善脾虚证大鼠的体重、脾脏及胸腺指数降低的现象。综上,说明脾虚证与免疫器官的超微结构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2.1 脾虚证与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即细胞介导免疫,是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异物作用,其中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最为关键。
2.1.1 脾虚证与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源于骨髓中多能干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脾虚证与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相关,脾虚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值,T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8+T比值也异常[9]。张声生等[10]研究发现脾虚证和脾虚痰湿证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及CD4+/CD8+比值较健康人明显下降,可见不论是脾虚证还是脾虚痰湿证,其细胞免疫功能都明显下降。万生芳[11]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脾虚证大鼠CD3+T、CD4+T细胞较空白对照组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不仅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而且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细胞因子(CK)是细胞信号传递的使者,能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王洪海等[4]研究脾虚证大鼠免疫系统变化特点时发现脾虚证大鼠IL-1β表达显著降低,IL-2、TNF-α表达不稳定。王明明等[12]实验研究结果也显示,脾虚证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见,脾虚证与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同样,健脾药物的治疗能明显纠正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如陈勇等[13]发现防己黄芪汤灌胃治疗可提升脾虚小鼠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并使IL-2表达恢复到正常水平。赵盛云等[14]发现四君子汤可明显增加脾虚大鼠胃黏膜CD4+T细胞数量并降低CD8+T细胞的数量。李宏宇等[15]采用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证小鼠,亦证实能使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得到提升。此外,针刺治疗对脾虚证亦有一定疗效,曾荣华等[16]通过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发现可明显改善脾虚证大鼠纳差、便溏、泄泻等症状并有效调节脾虚证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
2.1.2 脾虚证与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的一种血细胞,也是血液中运送氧气的最主要载体,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红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主要发挥增强吞噬、去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调节免疫应答等作用[17]。自Siegel1981年提出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后,学者们开始对此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脾虚证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酶母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R)上,而与红细胞总数之间无明显直接联系。田维毅等[18]通过检测脾虚大鼠RBC-C3b-RR、RBC-Ic-RR以及红细胞总数观察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时,发现脾虚大鼠RBC- C3b-RR、RBC-Ic-RR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王红伟等[19]研究脾虚大鼠血液成分时亦发现脾虚组RBC-C3b-RR、RBC-Ic-RR明显低于正常组。此外,蔡琨等[20]通过番泻叶制作的脾虚模型组大鼠RBC-C3b-RR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脾虚证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
2.2 脾虚证与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发挥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脾虚证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含量的异常。李家邦与温庆祥等[21-22]分别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四君子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李氏研究发现脾虚模型大鼠的血清IgM水平会显著降低,而治疗后能明显提高,温氏亦检测到脾虚患者经四君子汤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水平明显升高。二人采用不同实验对象证明了脾虚证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健脾方药治疗能使异常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此外,李宏宇等[13]用四君子汤给脾虚小鼠灌胃后,发现脾虚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各项免疫指标都有所恢复。朱萱萱等[23]研究结果亦提示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具有促进脾阳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抗体生产的作用,能有效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聂建华等[24]研究发现土人参根水煎液可以明显提高脾气虚大鼠IgM、IgG、C3、C4水平。综上可见,脾虚会影响B细胞抗体的表达而采用健脾法可明显提高体液免疫功能。
2.3 脾虚证与局部免疫 分泌型IgA(SIgA) 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在肠道黏膜免疫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脾虚证患者唾液中SIgA含量明显偏低。陈永辉等[25]通过检测肠道相关指标发现脾虚患儿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徐世军等[26]检测脾虚大鼠SIgA发现SI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孙理军等[27]观察大鼠脾虚与唾液免疫的关系,发现模型组大鼠唾液溶菌酶增高、SIgA降低,表明脾虚会导致大鼠唾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张博等[28]研究脾虚老龄大鼠肠道免疫功能时发现脾虚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减少,四君子汤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增加。
非特异性免疫即与生俱来的先天免疫,能对各种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反应,而且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脾虚证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的异常表达。温庆祥等[22]曾发现脾虚大鼠的IL-4、IL-8水平明显下降。段永强等[29]通过研究发现脾虚证进程中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P<0.05),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NK细胞活性明显受到影响。同样,健脾药物的干预能使紊乱的细胞表达得以改善。顾红缨等[30]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治疗能使脾虚小鼠IL-2表达增强。赵宁等[31]观察发现四君子汤可以使脾虚证大鼠异常的TGF-β、TNF-α表达恢复正常。米娜[32]采用利血平制备脾虚模型,发现脾虚小鼠的RBC-C3bR、RBC-IC花环率,脾NK细胞活性,巨噬细胞活性,脾及胸腺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童光东等[33]研究发现温补培元方组动物的巨噬细胞功能、脾细胞NK细胞活性与脾虚等病理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免疫遗传即包含免疫又涵盖了遗传方面的内容。目前为止,对于脾虚证与免疫遗传之间关联性的系统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基因和细胞凋亡两个领域。其中关于脾虚证与基因的研究报道比较匮乏,刘晓颖等[34]最早从癌基因P53角度揭示了脾气虚证在胃癌前病变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张世平等[35]探究脾虚证患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脾虚证与HLA-B22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5),提示脾虚证的本质可能有与免疫遗传学因素存在一定关系。曾益宏[36]通过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脾虚证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虚证存在着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的异常表达。细胞凋亡方面,徐珊等[37]研究发现气阴两虚型慢性胃炎胃粘膜中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蛋白Bax、Fax、P16的表达减弱,细胞凋亡受到抑制。近年来随着现代免疫遗传研究技术的成熟,从分子和蛋白表达的角度亦发现脾虚影响其相关指标的表达。郑爱华等[38-39]通过研究发现大鼠脾虚时PKCmRNA和IFN-r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L-4r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刘海涛等[8]研究发现脾虚模型大鼠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
神经内分泌是神经学和内分泌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免疫功能之间密切相关,故认为其与脾虚证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夏天等[40]研究发现脾虚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合成、分泌及调控功能均低下,从而影响激素水平,这些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李刚等[41]通过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额叶皮质血清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各脑区L-EK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L-EK可能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影响并削弱免疫功能。吕琳等[42]研究发现脾虚大鼠脑-肠轴β-内啡肽(β-EP)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且不同部位与相同免疫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存在差异。温庆祥等[43]研究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脾虚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醛固酮等的水平较治疗组明显降低,可见脾虚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下降。李志强等[44]检测脾虚证大鼠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脾虚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2)及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睾酮(T)含量比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脾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脾虚证与免疫功能低下十分相似,从免疫学机制的角度探究脾虚证的本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主要是基于实验动物模型的观察,临床验证较少。而如今临床中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类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各类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也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究其病因发现均与脾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脾虚生痰、脾失健运均会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致生病。因此,随着脾虚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成熟化及现代免疫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探求脾虚证的内在本质,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找到疾病发生原因的关键。找寻脾虚证的本质,了解疾病发生的根源,才能更好的做到治病求本、未病先防,为临床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借鉴,给科研提供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