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坛的深层影响

2018-02-11 13:14钟儒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建安风骨文学史

钟儒

摘要:公元196年-220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建安年间,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以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时期,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后世称之为建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成就。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风格即“建安风骨”,在后续的千百年中备受中国文人推崇。虽然后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有不同意见,但大致上说明了建安文学鲜明爽朗、刚健坚强的文风,这种文学风格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建安;文学史;建安七子;风骨;深远

黄侃在《文心雕龙轧机》里说,所谓的风骨,风是指文风,骨指的则是文辞。周振甫责任无风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上的美学要求。除此之外,有关于文学的风骨方面,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看,基本认可风骨中的“风”指的是文学的表现形式,“骨”则是侧重于文学的内容方面。要想成为风骨,便要达到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建安风骨”是建安文人的代表特色,是后人对他们文学风格的概括。建安风骨是建安文人那刚健语言,是对现实的直叙。有的反映社会疾苦现实,有的在抒发自己内心悲壮的情怀。但结合时代背景,建安风骨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创造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扎根于现实、反映社会现状一直是中国文人所热衷于的,建安风骨所具有的现实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文人的创造,对于整个中国文坛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建安风骨的成因

文学创作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文学作品的形成以生活为基础,融入了作家的情感特征,再加以文学创作范式的规范,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因而从总体上看,文学的创作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因素,谈之“建安风骨”的成因,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从社会背景的层面来看,建安时期是公元196年-220年,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军阀混战不仅仅使得民不聊生,更加使得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都陷入了困境。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很多诗人感慨不已,面对民不聊生的局面痛恨现实。建安文人们面对这种情形,常常直抒胸臆,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种包含对社会控诉的文学作品,风格虽然悲凉,但又充满刚健之风。这些从王粲的《七哀诗》、曹操的《苦寒行》等中都可以看出。例如在《七哀诗》中,王粲写到“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诗中描绘了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作乱的背景,抒发自己无奈离开中原的悲伤。沿途中看到逃难的妇人没办法将自己的孩子抛弃,远远的望着长安城,悲从中来。

动荡的社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但要把这些素材糅合在一起形成作品,还需要作者的情感过滤。不同的作者对事情会有多种看法,收到社会环境、自身遭遇的影响,作者的情感态度也会随之变化。因而建安文学中,作者的创作心态同样会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们也难免被卷入时代的旋涡。对于不少文人来说,他们大多同情人民,感慨社会的黑暗和矛盾的尖锐,感情抑郁,忧患意识长存。面对社会中的困境,文人们渴望能一统天下,这种参与政治的雄心与对社会的忧虑结合一起,使得悲凉的文风中又不失刚健之气。“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是曹操的感慨,也是同时期很多文人的心声。曹操的《观沧海》虽然是一首描绘景色的诗,但也表现了他开阔的胸怀和昂扬的斗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现出作者畅抒心中情怀。

建安时期的文学语言风格也是建安风骨形成的基础之一,无论从散文还是诗歌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语言风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句子短,有不少四言诗、五言诗,即使是散文,句子也比较精炼。二是语言直白,直接陈述事件、现象的比较多,语言质朴。三是句法灵活,长短句交错,有的与口语接近,行文较为流畅。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有文学本身的精神影响,也有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的影响。《诗经》以及汉代乐府,本质上都与民歌息息相关。到建安时期,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和五言诗,这些同样带有深厚的民歌烙印。在这一时期,建安文人在曹氏父子的影响下,结合民歌的特征,五言诗又再一次被推向高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为“建安风骨”的形成提供了很多有力条件。

二、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曹操是建安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也基本上是建安文学悲凉刚健腔调的奠基人,后来随着其他文人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曹丕的诗就完成了社会生活表象到深入的转变过程。在建安文学中,除了曹氏父子外,最主要的还是建安七子的文学功绩。从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上来看,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有的刚健质朴,有的辞藻华美,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悲凉豪气。总体上来说,建安七子的创作即继承了曹操的悲凉刚健,又不失曹丕曹植的华美动人。因而可以说,建安七子的文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的语言形式上。例如从四言诗到五言诗的发展中,建安七子的创造性就极大的体系那里出来。整个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积极探索发展的阶段,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都做了不少五言诗,促使这一时期无言古诗的兴盛,为后世诗歌的五言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现存的建安七子作品中,五言诗占了百分之八十。曹氏父子三人也创作了不少五言诗,由此可见他们对文学史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建安七子在诗歌内容上推动了由描写社会现实到描写个人内心情感的转变,在艺术风格上完成了悲凉刚健与华美壮大的糅合,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五言诗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的范式基础,还是在文学风格上为后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建安风骨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始终收到中国文人的亲睐,无论是其中的忧患意识还是在语言上的雕琢加工,都是中国文人精神中所具备的特质。发展到唐代有杜甫、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文学改革风潮,即使到今天,当代作家在探讨文学、交流学术的时候也常常提到建安风骨,因为建安风骨已经不再是某一文学风格的代表,而是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

三、结语

“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響,不仅仅在文学创作的方法上,更是在文学创作的精神层面上对中国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曹操本人的文学作品中,用乐府名为题,内容却在写时事,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到唐代,杜甫继承并发展这种创作方法,成为“即事名篇”,而随后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又开展了新乐府运动。在这一系列的文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建安风骨的精神几乎在一直被中国文人继承。四言诗的创作手法也影响了陶渊明、嵇康等人,五言诗的平仄押韵等文法也为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安风骨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它独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刚健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积极创造的精神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中国文学风骨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早在陈子昂进行诗歌革新的时候,高呼“汉魏风骨”。后晋时期,形式主义曾一度把持文坛,钟嵘反对这种诗风,不禁感慨建安风骨正在消逝。无数的例子都证明建安风骨对中国文的影响是巨大的,今人在进行文学创造的时候,也应当多加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慧.气乃人之灵魂——由《文心雕龙》论气与作家主体[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

[2]吴大顺.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02)

[3]陈逸鸣.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2)

[4]吴大顺.邺下诗酒唱和的文学传播方式与建安风骨——兼论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J].兰州学刊.2018年(07)

[5]徐晨迪.试从建安风骨角度分析曹丕“文章是经国之大业”[J].名作欣赏.2018年(24)

猜你喜欢
建安风骨文学史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风骨
风骨
荷花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词人的风骨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