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升+陈有成+李鹏
摘 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沃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只有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中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多维度平台才能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好中国故事,追逐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18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1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习总书记寥寥数语却道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大学作为培育国家、民族中流砥柱的沃土,更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维度多、向度正的知行会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大学对“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根本问题的有力作答。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牢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定的文化血脉,这个文化血脉就是其传统文化。
某种保守的、过去的历史或者某种已经凝结成型的实体并不代表传统,传统应该是作为“代代相传的事物”在历史的矫枉过正中萃取出来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能够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根本依据。中国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北宋大师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而易见,传统文化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炎黄子孙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会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吸收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公众报告》、习近平走访美国、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新媒体如今愈演愈烈,可谓大行其道,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一)新媒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
时代在变化,而且呈加速度般的变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正迎合了时代需求,所以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也就毋庸置疑了。天下大事,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为一两个人提出的,它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新媒体能够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将人际黏合性充分发挥,“传播圈”让人们不知不觉互动交流,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更加快速、便捷、多维度地传到每个人手中,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的情形。新媒体是凝聚民众力量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和构建工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凝聚能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构建中来。
(二)新媒体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鉴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它应受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高等教育不应该再“怕”新媒体,而是要“用”新媒体,积极引导大学生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优化大学生思想状态反馈途径。今天的大学生活,新媒体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看到这个“广阔市场”,抓住这个“广阔市场”而为我所用。因为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状态,需要优化大学生思想状态的信息反馈机制,新媒体无疑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的重要媒介。大学生活动空间的有限性,新媒体平台的广阔性,让大学生与新媒体一见钟情。针对当代大学生交际的特点,深化“青年好声音”网络文化行动,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善于运用微博、微信、图片、动漫、短视频等方式,活泼生动地诠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科技让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形成内在的精神追求,最终外化为行动力量。随着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崛起和人生价值及成才途径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必须自己成为宣传、引导、构建的主人翁,他们才能更好地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与弘扬者。[2]
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度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大学生活的认知导向、行动调节、人格塑造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要从大局着手,从体制机制、管理机制、方式机制多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使广大学生树立主动提升自我的自觉性,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的知识架构,掌握提升自我的方法途径。要着眼于促进知行合一,加强实践养成。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第一教育,要保质有序地进行,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在课堂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实践,实现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组织活动要葆有活力,当前,大学生的组织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组织主要是大学生的党团和班级等,非正式的组织主要包括学生宿舍和兴趣群体等。学校同样要引导课堂教学与演讲、阳光体育、法律文化节等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多重化,强化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高效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类教育基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参加助老爱幼、三支一扶、法律诊所等校外社会实践。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又锻炼了大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成功引导了青年立足实际,埋头苦干,勤奋耕耘,在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中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精神层面凝结的价值观念,又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世代延续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它兼容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它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只有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中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多维度平台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好中国故事,追逐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刘占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浙江社会科学,2013(8):1.
[2] 徐璐洁.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56.
[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