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士琴
(辉县市拍石头乡人民政府,河南 辉县 453600)
豫北地区是小麦重要产区,但是,随着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持续增加,植株群体抗风能力大幅减弱,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倒伏问题突出,易于滋生各类病害,将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升。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河南省辉县市拍石头乡试验农场进行,土壤肥力及条件如下:土壤有机质含量15 g/kg,碱解氮含量87.20 mg/kg,速效磷含量27.40 mg/kg,速效钾含量103.95 mg/kg。小麦试验品种为新麦26。
结合辉县市的气候特点及小麦生长实际,对倒伏时间、倒伏程度的处理,以开花期至灌浆期为主要节点,共设置4个倒伏时段,即5月5日开花期、5月14日灌浆初期、5月29日灌浆中期、6月8日灌浆后期。利用木棍来模拟大风对小麦进行倒伏影响,分别从2种倒伏程度来试验。一种是与地面斜角45°(处理Ⅰ);另一种是小于20°平铺倒伏(处理Ⅱ)。另设未倒伏田块(CK)进行对照分析。
在病害测定分析上,以《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小麦》(NY/T 1301—2007)为规范,对各个试验区块采用100株小麦进行病情统计,其计算方法为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病情等级)/调查叶总数×100%。对小麦产量的测算,通过对各区块产量折合成公顷产量,并对各区块随机抽取100穗,来测算其穗粒数、千粒重。所有测算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辉县市地区在小麦生长期,以开花期伊始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风灾影响,对小麦植株带来倒伏,诱发各类病害的发生。开花期至灌浆期是小麦发生倒伏的关键期,一旦发生倒伏,将可能诱发纹枯病、白粉病等常见湿性灾害。根据对试验田块进行倒伏处理,不同处理区发生病害的程度及病情指数变化如下:在处理Ⅰ条件下,纹枯病与白粉病的发生率,平铺倒伏要高于倾斜倒伏;而未发生倒伏的试验地块,其病害发生率最低;在倒伏时间上,倒伏时间越早,其病害发生程度越显著,尤其是在开花期,发生平铺倒伏的试验田块的病情指数更高。另外,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在同一倒伏处理下,倒伏越晚,发生病害的病情指数越低。
从对试验田块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在平铺倒伏处理条件下,小麦在开花期至灌浆初期很易发生早衰现象,导致小麦成熟期有所提前。调查发现,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试验田块发生倒伏,但没有早衰,成熟期相继提前3~5 d。与未倒伏田块进行对比发现,倒伏均可能导致成熟期提前。考虑到不同倒伏条件下的小麦早衰及成熟时间过早等问题,统计发现,开花期倒伏诱发的早衰现象相对轻微,成熟期会略微提前3 d。
从小麦田间管理过程来看,因倒伏带来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平铺倒伏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等影响较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麦在开花期、灌浆期发生倒伏,对穗粒数的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平铺倒伏,其穗粒数减少约5.6粒和4.3粒,减少幅度高达14.2%和10.1%。数据显示,在开花期倒伏,倾斜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40.2粒,平铺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36.5粒,对照田块穗粒数为42.3粒;在灌浆初期倒伏,倾斜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41.3粒,平铺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38.0粒,而对照田块穗粒数为42.4粒;在灌浆中期倒伏,倾斜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42.3粒,平铺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41.8粒,对照田块成熟后穗粒数为42.3粒;在灌浆后期倒伏,倾斜倒伏条件下成熟后穗粒数为42.2粒,平铺倒伏成熟后穗粒数为42.1粒,对照田块成熟后穗粒数为42.3粒。说明在与对照田块相比,倾斜倒伏随着倒伏时间的后移,其穗粒数减少趋势减缓,但在灌浆中后期,不同倒伏程度对成熟后穗粒数的影响较少,与对照田块无显著差异。在千粒重测算对比中,倒伏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与穗粒数的表现具有一致性。倒伏时间越早,对千粒重的影响越显著,特别是在开花期发生倒伏时,平铺倒伏条件下的千粒重与对照田块差异显著,减少为6.4~12.2 g,降幅14.2%~26.1%;倾斜倒伏条件下,仅在开花期、灌浆初期对于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影响趋少。从单位面积产量指标来看,根据不同倒伏条件下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可以推测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变化。相比而言,平铺倒伏带来的减产差异显著,倒伏时间越早,减产越严重。
进入小麦开花期,小麦植株量大,透风、透气性差,在恶劣大风天气下可能引发小麦倒伏问题。一旦发生倒伏,将会诱发病害,特别是纹枯病、白粉病等喜湿性病害,也会带来小麦减产。考虑到不同倒伏时间、倒伏程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开花期平铺倒伏影响最大,将加大病情发生指数;另外,过早倒伏也会导致小麦早衰,以及成熟期提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另外,小麦倒伏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等影响较大,在平铺倒伏条件下影响减产更大。从不同倒伏时间变化来看,倒伏时间越早,减产影响越大,即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在平铺倒伏条件下,减产分别约为25%、22%、10%、4%;在倾斜倒伏条件下,减产分别约为9%、7%、5%、2%。从倒伏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来看,黄迎光等[1]的研究结果为灌浆初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减产幅度分别为37.2%、29.3%、10.8%、4.2%。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试验地块区域气候、地块土壤类型、肥力及小麦品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