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里区注重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2018-02-11 18:55王令敏李彩霞南昌市湾里区农业水务局
江西农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人员现代农业

文|王令敏 李彩霞(南昌市湾里区农业水务局)

近年来,湾里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美湾里”的发展战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涌现了大批的农村实用型农业人才,农村农业类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据统计,全区农村实用型农业人才430余人。同时,通过实施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经过考试,输送农村人员到江西农业大学进行三年学习,现已培训本科、专科实用型人才133人,毕业学员58人,覆盖全区35个行政村和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注重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

注重人才培养培训,一是通过岗位锻炼和继续教育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他们向高层次方向迈进,近期已选送50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省、市举办培训班学习,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增长。二是注重基层人员的培训,2017年,湾里区农业部门选派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6人到江西生物学院,专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为期15天。2017年,湾里区农业水务局为茶叶生产的发展,针对茶叶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农技人员举办了种植、管护、制作培训班,参加人员50余人。三是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业、农村培训实用型人才。现已为基层培训本科、专科实用型人才133人,现毕业学员58人,2017年新招收学员23人。

注重加强人才引进

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利用单位以外(域外)人才、智力。根据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几年来,全区基层招聘农业专业人才24人,其中到村工作9人,充实了基层农业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

存在问题

镇涉农机构工作职责不清,职能日渐弱化。由于湾里区从1999年开始各镇涉农机构的人,财、事三权均划归镇管理,许多农业技术人员被抽调至其他行政性、事务性岗位,“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跨岗”、“兼职”现象严重,以罗亭镇为例,在全镇15名在编人员中,有7人已完全脱离农技岗位,占总人数46.6%,在岗的8人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员兼职镇的其他工作,各镇均有此类情况,全年约有半数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承担着所有镇政府交办的联村、重点服务、计划生育、环境整治、拆迁等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这一主要职能的发挥。

专业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专业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一是有专业技术职称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在区级农林牧渔水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中级职称人员45岁以上人员占35.5%,镇农技队伍中只有三个中级职称,并年龄在50岁以上,特别是镇农技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但是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断层现象严重。二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湾里区种植业技术人才占20.8%,畜牧业占0.2%,农经占0.42%,水利0.2%,特别是第一线农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在镇一级农业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有11人,占31.2%;大专的有11人,占34.4%,其他有10人,占31.2%,中级技术职称的有3人,一个农机师,一个经济师,一个畜牧师,并他们年龄都在50岁以上。

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已远远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经营贸易以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人才专业结构明显失衡。三是专业素质需要提升。目前,全区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的第一学历所学专业与在岗专业不对口,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之一段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专业素质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队伍稳定性受影响。一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湾里区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实行评聘分离,受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限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上后不一定能实现聘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按照目前执行的现行政策,对许多年纪轻、学历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只能“排队”等待职称晋升机会。导致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存在想转岗,调岗的苗头。二是激励体制不健全。由于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部分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即便能够“进得来”,但也很难“留得住”。一方面,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大批的非专业人员拼命地涌向一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农业科技中心“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三是机构改革存在弊端。区镇五站自1999年“三权”划归镇管,现镇一级只有农经、农技编制,统一归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造成基层评定职称难,出现参公人员兼技术工作等现象,与此同时参公人员失去了职称评聘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专业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事业的发展。

对策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农技组织网络。一是区、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把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增强区级农技推广队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以区级农技人员为主。为此,建议增强区级农技干部队伍。三是进一步完善镇农技推广队伍机构体制,扩大区农业主管部门对镇农业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建立和落实业务主管部门,镇,服务对象三级考核机制,考评结果直接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逐步形成专岗专用,杜绝随意混岗,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加强农技人员培养,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完善分级培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扶持培养优秀的农业科研新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主,农村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等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等新型农民。组织开展区、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形成常态化,拓宽培训课程内容,向电子商务,企业产品推广营销,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特色果业等方面延伸,尽量多样化,以适应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二是强化农校合作。充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针对基层实用型人才紧缺,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培训教育实现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向基层输送“一专多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干部培训交流。加强对农业技术及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注重区、镇两个层面的学习交流。并与上级部门和外地县、区进行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干部人事政策,为农惠农政策方面的培训或交流,加强横、纵向沟通与了解,更好得促进现代农业工作开展。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队伍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做好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宣传引导,鼓励他们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化。二是要营造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三农领域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职称晋升,科技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要积极做好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夯实人才队伍。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抓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围绕高效特色农业,全面、系统、连续、科学地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农业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逐步建立适应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编制、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力争打破现代农业人才在职称聘任,晋升方面的壁垒限制,努力形成“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出成绩”的现代农业人才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人员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