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郭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习近平5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实重大外交活动规划,增强风险意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要抓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落实,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各国的沟通、协商、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指出,地方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对外交往合作、促进地方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做好地方外事工作,从全局高度集中调度、合理配置各地资源,有目标、有步骤推进相关工作。
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外事工作,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要发挥决策议事协调作用,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外事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有力指导。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能力,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抓好重点工作的推进、检查、督办,确保党中央对外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
本刊讯(记者/包良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本刊讯(记者/陈龙)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于2018年5月21日主持召开最高检党组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张军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好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部署,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张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政治和历史上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存亡、国运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阐释了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阐释了生态环境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
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严惩环境违法犯罪,既要惩治直接破坏环境的普通刑事犯罪,也要惩治破坏环境背后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和其他腐败犯罪。在依法惩治腐败犯罪、涉黑犯罪的时候,对这些犯罪给环境保护造成的危害,必须深挖严查,与有关部门一起下大气力制裁并减轻损害。要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监督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行为,对于典型案件及时通报,警示潜在环境违法犯罪。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严惩放纵、包庇环境违法犯罪等行为,对涉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要用好用足刑事法律规定,对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环境危害的犯罪,该追诉的坚决追诉,绝不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围绕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党组会还专门传达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研究了铁检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听取了铁检机关探索开展长江中下游跨省级行政区划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调研情况的报告。会议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综合考虑、全面发力,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贡献更多更优的检察力量。
本刊讯(记者/陈志良) 2018年5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司法保障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司法保障学术论坛”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地方法院、高校、科研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实务人员参加此次论坛。与会代表紧扣“推动人民法院司法保障工作科学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分别就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保障工作新发展、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符合人民法院司法保障工作规律的体制机制、人民法院司法保障实务问题研究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通过重点发言,专家、学者精彩点评,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理论的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司法保障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形成了共识,为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省以下法院财物统管改革,是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法院财物统管改革成为本届论坛的重点话题,与会代表围绕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热议。
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司法保障理论专业委员会特邀顾问苏泽林在作主旨发言时,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新要求出发,就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内设财物管理机构改革的目标、方案和与会者作了探讨。他认为,司法保障最核心、最基础的就是经费保障,探讨人民法院保障体制改革,特别是内设机构改革应重点理清法院主管司法行政事务与法院机关法人分离、扁平化管理与专业化管理、近期改革成果与长远改革目标、内设机构内部功能与对外作用四个关系。他建议,在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财物内设机构建设,按照职业化、专业化要求,通过调整各级法院内设机构结构,成立专门的法院财物管理机构,强化对审判工作的财物科学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审判工作实际。
“司法保障内设机构设置要立足人民法院工作新要求,立足不同审级法院的职能定位,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要高度重视司法保障队伍专业化建设。”司法保障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坚说。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法院司法保障工作会议上,推介了安徽高院“四统并举”“三个不变”“一处一中心”的省级财物统管模式。作为这项创新性工作的设计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张坚在主旨发言时梳理了安徽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实践经过,重点阐释了对人员统管和财物统管改革的思考。论坛主持人、安徽高院院长董开军表示,要及时总结安徽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着眼新目标,积极推进司法保障工作改革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司法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法院对保障的刚性需求大量增加,对司法保障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司法保障工作的政策性越来越强,服务内容日益规范,规范管理的要求更高。能否积极妥善应对新挑战,提升人民法院司法保障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审判职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司法体制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顺利推进,直接关系人民审判事业深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