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建筑风格化实践讨论
——以天兴居为例

2018-02-11 15:00朱滢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风格化现代主义建筑师

朱滢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建筑与建筑风格

(一)建筑的理论背景

建筑学是人们在大规模建设时代把建筑积累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又回归到指导建筑高度上面的一门学科。建筑学在学科形成以后,一路发展到:即纯粹做学问的远离建筑实践。而专门建筑设计实践的往往是割裂式的引用建筑理念作为研究建筑设计的解释工具。这种割裂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师自己在建筑实践中没有现场经验。因为他们遵循于建筑规范从而在现有建筑设计中少有教训;另一方面是建筑理论本身远离建筑行为、建筑现场和建筑过程,都是通过建筑结果来做建筑研究。

现代主义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现代主义”建筑师多背负了一种源于对功能主义和装饰风格化的批判。他们认为建筑并非是建筑师个人的艺术创作,而是建筑师同时代和地域共同孕育的结果。呈现出的作品常常是功能压倒性的代替其装饰性,摒弃繁复的装饰线条,强调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应该更加直白、挚的展现于世人面前,不加以美化或增添任何“滤镜”效果。现代主义建筑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特质,即更具高效性、普遍性和适应性,满足了急剧膨胀的人口数量对于居住空间功能的基本诉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各方面认知的提升达到了社会普遍性,个体性格差异及感官偏好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而是寻求一种能够与之产生灵魂共鸣的建筑风格,这就加强了人与建筑的亲密融合,因此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相较于现代主义建筑而言,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具有独特装饰性,隐喻性和标签性的。它是充分发挥和环境互通的一种设计的彰显。它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上是完全反其道而行的,并不认为陈旧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形式需要被淹没于建筑史更迭的潮流中去,而是汲取其中的精华,保留其中的特点并加以融合、利用。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是一种拼贴式的创新手法,而它鲜明的个性,也逐渐被世人认同。

(二)建筑的风格化

承载着建筑师个人性格偏好执念的作品被称为风格化作品。建筑风格化除了来源于建筑师个人的设计思想思想外,还以其观点和艺术素养而独树一帜。与此同时,建筑师的发挥空间也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等其它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这个时代的更迭进程中,会有源源不断的建筑师投身于建筑设计实践的洪流中,去探索能够充分彰显自己美学素养的风格化建筑。

二、设计师与建筑风格化

(一)设计师的作用

天兴居是介于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的一种建筑模式,既没有现代主义理性的冰冷,又未具后现代主义一般刻意的媚俗,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折衷主义。从时尚的材质回归到质朴的的砖石、植物、泥土和园林中去。建筑师参与其中的重要性也同样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的介入使得建筑无法参照一般建筑设计,而是线性的,通过一个人的意志走向另一个可期待的建筑风格中去。

(二)设计师基于现场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师,一般来说是不会在事先进行建筑实践的。但是,天兴居建筑群体从改建的开始至结束,建筑师都是置身于建筑实践的过程中,亲临现场指导,有意识的培训工人;有意识的选择取材料;有意识的勾勒结构。而这种“有意识”则是来源于其对长久以来积累的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建筑师自从业以后,在接触到的建筑环境以及从事的建筑实践这个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积累的知识沉淀。因此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设计理论之间的连续性值得我们尤为关注。

(三)设计师的风格化

天兴居建筑的现场,存在着很多随机行为,例如:不按蓝图执行的反建筑学行为。这种不按建筑蓝图规划执行的行为存在很多偶得之妙。通常,在施工现场,工人的审美与建筑师倾向的审美效果之间存在些许差异,这导致规整的排布少了一丝趣味。一般情况下,建筑师不在,建筑行为则进行不下去。这种偶发行为普遍存在于天兴居建筑。建筑师大部分造园的行为都是随机行为。这就还原了早年苏州园林建造师的建筑行为。在中国古代图示文化不发达的时代,很多建筑工艺未能传承下来,归结于制图法不完善,未用到透视,无法凸显现场的空间感。但是这种直接的造园模式之所以为天兴居设计师所广泛使用,是因为承载着建筑师意向的风格化设计,唯有建筑师直接传达于施工者或是亲临现场才能完美地在建筑结果中表达出来。

三、天兴居建筑风格化实践

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多是在注重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形成的。而一些视觉建筑为了达到风格化的彰显,一味地追求秩序,反常规视觉稳定感,只考虑结果不考虑初衷,最终也只是在结果上进行风格研究。如今,建筑理论推波助澜使得建筑技术达到空前高涨的水平,建筑技术不再是阻碍建筑风格化实践的因素。而天兴居对于建筑形式的探索,既保持民居面貌,又加入设计师的个人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各种建筑创作的层面上,不同的建筑思潮流派对于建筑师的影响和启示应该侧重于方法论层面而不应该局限于具体技巧和手法上。

(一)设计师个人执念

设计师个人执念体现在对于个人风格的坚守上。建筑师在经过一系列建筑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类似的设计手法一再出现,这便是风格化的体现。一部分设计师过于重视平面上的视觉建筑,而脱离现实多维的空间,就会出现落差。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众多影响因素下,感受空间的流动往往并非能事先预想得那么充分。理解的状态会随时间的流动而发生改变,确定的东西可以被诱导出来如湖水的涟漪层层递进散射出多维的结果。因此,天兴居的设计师是在一步步探索中逐渐将天兴居的蓝图勾勒出来。设计师认为“承前启后并非是前后替代而是前后包容的”。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和而不同”,我们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建筑也不是一味的发展,也有对历史的传承。

(二)以天兴居为代表的民宿园林与西方园林风格化对比

设计师生硬的保留建筑的原始制式,但是考虑到传统民居窗洞小,采光受限。如何处理原有的封闭空间,进而转化为半开放的空间呢?于是设计师改变了窗洞大小形式,其中遮蔽风雨的墙体硬立面转变为玻璃的软立面,这种通透感极大地抵消了建筑的实物感。同时这种通透感随着空间的延伸,模糊了建筑边界与周边植物的关系,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连续性。建筑物和植物之间互相渗透,丰富了观者的视觉体验。西方园林则是高度理性化的。追求强烈的秩序感,主次关系明显,有意的给人引导的效果。天兴居则没有刻意之处。其就地貌地势进行,模糊主次关系。从前庭到后院是通过一个内部潜移默化的转化过程串联起来的。

(三)“天兴居”建筑中风格化彰显

在民宿改造这个领域并未达到空前高涨的人气前,由于这些无人介入的区位,才使得设计师的发挥空间不再受限于条条框框的设计规范。只是作为一种正能量的方式干预其中。他并非全盘否定式的拆除或仿古式的重建。这种“无为”理念,逐渐被作为核心思想运用到各种民宿改造中,简而言之,源自天成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天兴居作为民宿改造则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1.现有材料再利用是风格化的彰显

常见的建筑设计都运用了构成的原理,例如进行平面布局的划分或是窗格门洞的划分。而天兴居是通过视觉要素来划分空间,即看不见任何空间界限,地面鹅卵石不仅是作为装饰要素,而是通过从一个肌理进而进入到另一个肌理,来作为空间划分的。避免直接进入主空间。空间里面的连贯性更加通透。屋顶作为虚拟的分割,虚实相间,不障碍视线对空间的探索。攀缘植物则顺势而上,产生不定向的四散效果,通过与四季变化相互交融,产生五彩缤纷的效果。

2.建筑风格化的线路体现

设计师在进行天兴居改造时充分考虑了哪些地方适合作为停留的节点,哪些地方则需要游人快速通过,这些起承转合都是将景观和建筑充分联系到一起的设计手法。天兴居的建筑流线并非是一种二维的线路,而是一种关系,这其中的韵律节奏则至关重要。建筑空间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是需要置身现场去感受的。 随着自然的状态去进行,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亲近其中。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设计师需要与自然而然的东西产生共鸣,和自然生长的东西产生关系,比如,利用植物的参与,给留白的墙面增添四季变换的动态美感,而且建筑留白也可以使居住者参与其中。

3.自然因素

安定的场所往往需要厚实的屋顶以给人安全感。而天兴居的屋顶却加入了通透玻璃的元素。雨滴轻轻拍打屋顶,静坐听雨,感受喧嚣城市中不曾体会到的宁静致远。而观者从室内到室外因观察角度的不同则有另一番体会。柔和的光线不仅烘托了空间的一种氛围,同时还提升了室内空间的层次感。因此,光影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洋洋洒洒的阳光在斑驳的枝叶之间洒落, 结合动态的人流交相呼应,公共空间的一举一动都好似一幅动态的画卷映入眼帘,连续与遮蔽的关系达到了挑逗视觉的装饰感。

即使现有的条件无法给予设计师完全无界限的发挥空间,但是建筑风格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探索永无止境。忠于内心的作品永远不会埋没于世俗的眼光里,真实且有意义的建筑实践作品就是无需多言,置身其中的观者都可以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感受到设计师满溢的才华。因此建筑师需要修炼的是对于良好创作环境的基本敏锐性,同时在给予其特定时代和特殊地域的支持作为前提下,建筑师需要具备将个人艺术情感爆发力在建造过程中完美呈现的能力,这都是建筑风格化实践的充要条件。■

猜你喜欢
风格化现代主义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结合原创漫画《百鬼夜行》谈动漫的教学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