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2-11 13:39:01余祖坤
文艺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有效性文学

余祖坤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归文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究竟何为“文本”?怎样“回归文本”?如何处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本阐释的多样性基础上实现其有效性?这都是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1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台湾大学、澳门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等三十五家单位的六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召集者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戴建业教授和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三夕教授。戴建业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阐述了大会的宗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差异与通融,探究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文本阐释的多样化是古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时代的学术都应有鲜明的时代品格和精神。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开展多样性、综合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古代文学研究焕发出多彩面貌和蓬勃生机。不少参会者都谈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问题。胡亚敏在致辞中指出,每一种批评模式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总的说来,批评方法的多样和不断更新,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戴建业在致辞中也指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亮点与盲点”,研究方法的多性化是必然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正昭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中国古代的“文学”不是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意义上的“纯文学”,而是与政治、社会、思想、学术、艺术、风俗、心理等紧密相关的复杂存在。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多样性。与会学者的论文充分体现了文本阐释多样化的诉求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一)选题范围较宽,关注的问题较多。如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建构,古代的知识构造与文本制作,经典的生成与流播,文本书写策略的解秘,日常生活、心态与文学书写,古代文体的书写技巧及其特色,选本、图像、评点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等等。(二)视角多元,不乏新意。罗漫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梳理了环绕唐诗经典《黄鹤楼》及李白相关诗作而产生的千年聚讼,廓清了《黄鹤楼》诗案的迷误;浅见洋二介绍了苏轼尺牍在其文集编纂过程中的命运,揭示了尺牍这一文体的“私密性文本”特质;方笑一从“对观赏印象的书写”“观感的缺失”“观赏者自我形象的营造”三个方面论述了宋代绘画题跋的书写方式;李贵从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着眼,论述了南宋文学对灵壁的书写及其体现的时代变迁;叶晔从阅读史视角出发,将《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和明代流行的唐诗文献比对,揭示了汤显祖的唐诗知识结构与《牡丹亭》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李程从总集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出发,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明诗编纂中的删改原作现象。(三)方法多样,不拘一格。与会专家认为,方法无论新旧、不分中外,只要对研究有效,就可以大胆运用,不能心存偏见,厚此薄彼。王兆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数据与地图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唐代诗歌版图的分布与变化;而朱刚和管琴采用传统的文献考证方法,深入历史细节,分别还原了“乌台诗案”的审判真相和朱熹《张浚行状》背后的真实历史,显示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活力。

与会专家的讨论表明,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阐释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既需要内部研究,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研究;既要吸收新思想、运用新方法,又要充分发挥传统方法的长处。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视角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步步走向深入。

二、回归文学本位是文本阐释有效性的前提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学的本位,脱离文本而对文学作品进行哲学、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阐释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随着各种数据库的开发、普及,古代文学研究者不细读经典的倾向日益突出,致使文本阐释的有效性日益萎缩。因此,有专家呼吁,文学研究者不能替其他学科“打工”。本次会议上,陈斐结合近二三十年来诗歌注释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学界在文本解读能力上存在普遍滑坡现象,应重视经典、回归文学,把创作与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对文本的感悟力和解读力,真正提升研究水准。

提交本次会议的不少论文体现出对文学文本的重视,并对一些重要的文学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程苏东分析了《太史公自序》书写采用的“诡辞”以见义的表现方式及其在《史记》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罗昌繁深入挖掘了曹植《七步诗》包含的古代争嗣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古代争嗣文化史上的典型意义。柏俊才细致梳理了《木兰诗》的经典化历程。李军均综合运用版本学、辨伪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考证了《赵后别传》的真伪、成书时间及文本形态。侯体健分析了文天祥《集杜诗》在文体上的独特创造,揭示了文天祥与杜甫在精神世界上的“互文”关系。

文体学研究是一种贴近文学文本、贴近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实际、能够提升古代文学文本阐释有效性的研究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本次会议上,程章灿分析了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的体式特点,并论述了其渊源和影响。诸葛忆兵总结了宋代进士题名记的创作概况和语言风格。刘青海论述了温庭筠骈文的情感特点和艺术技巧。此外,戴峰对元代宗教剧的典型意象和象征意蕴、汪超对北宋师门祭悼文的书写策略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与会学者的讨论表明,只有回归文学,回归文本,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阐释,才能呈现鲜活的文学生态,洞察古人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这样的研究才是活生生的“文学研究”,才不至于沦为令人生厌的“技术活”。当然,强调回归文学、回归文本,并不是否定文学的外部研究,而是说文学研究必须以有效阐释“文学问题”为宗旨,外部研究如果指向的依然是文学问题,那么它就是必不可少的。文学的表现方式和风格特点当然是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文学是如何发生的、经典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作家的生平和心态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文学典籍的版本源流和起伏升降等等,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坚持中国立场是文本阐释有效性的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在引进西方文学观念的背景下,实现了本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由此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这次文学观念的转换,的确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巨大进步,但过分依赖西方文学观念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完全吻合,并不能完全保证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回归中国本位,要努力彰显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特色。这一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研讨的一个焦点。如方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相对独立存在和演变,决定了西洋文学观念和中国文学实际的隔膜。我们既要按照今天所认可的现代性原则去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更有责任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出发,如实评价中国古代文学的写作和阅读轨迹,辨析西方当代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有效性问题。钱志熙认为,近、现代引进西方文学观念以后的中国诗歌史建构,使中国古代诗歌史研究的整体及统系在相当程度上被湮没和遮蔽了,因此有重新呈现的必要。这种立足中国古代文学实际的理论反思,是重建古代文学研究本土话语的有益尝试。

除宏观上的理论反思之外,与会学者还通过具体研究(如对中国古代文学概念和命题的梳理、对古代文学理论和观念的总结与阐释、对古代文体特征的辨析等等),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归中国本位、彰显本土特色的诉求。王炜细致梳理了“演义”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归纳了它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理论内涵。何诗海对“赋者古诗之流”这一赋学史上的经典命题进行了仔细考察,讨论了它在明清时期的理论嬗变。蒋寅结合徐增的七律创作揭示了徐氏对七律分解说的态度转变,展示了古人创作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吕双伟论述了李兆洛的骈文观念,并将其置于骈文史的发展脉络中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许结结合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论述了汉赋“建德”观和“体物写志”思想。余来明论述了近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兴起过程,他指出,相比于传统的“朝代文学”,“中国文学”概念更多地反映出“文学”在近代语境中之于民族精神谱系建构的特殊意义。这些研究表明,要确保中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必须直面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从中总结和提炼吻合中国古代文学特点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逐步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中国古代,选本和评点是十分重要的文献保存方式和文学批评形式,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会议上,巩本栋深入论述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的文献来源、编纂旨趣和历史影响,并对它进行了价值重估。连文萍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出发,总结了晚明馆课评点的形式、内容、品评原则、品评标准及其蕴含的科举文化内涵。余祖坤讨论了古文评点向清代别集广泛渗入的现象及其文学史意义。这些论文启发我们,选本、总集、评点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当然,坚持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本位,并不是盲目排斥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以有效解决“中国学术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以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国理论的注脚和附庸。至于具体的方法,无论古今中外,只要对我们的文学阐释有效,就可以为我们所用。就像戴建业在会上强调的,“在学术研究方法这一问题上,可以别古今,但不必分中外。我们把哪种方法玩成了‘绝活’,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就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从总体上看,本次会议呈现了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也体现了学界对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理念的反思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的探索,透露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有效性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4:04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中国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