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哲学思考

2018-02-11 11:30:46仇美荣梁旭辉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时代特色时代

仇美荣, 梁旭辉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对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做历史性、逻辑性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万变不离之宗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实际,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另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考。

一、在举旗定向上,坚持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思维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领域里一个辩证统一的对子,相伴而存,有机统一。 “普遍性”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集中表达,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原理遵循。“特殊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现实国情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因地制宜转化。用“普遍性”原理科学指导“特殊性”实践的关键,就在于找到适应“特殊性”的有利条件,推动其存在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以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为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拿回家安上就能工作的通用适配器,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反对将这些基本原理简单粗暴、一成不变地“套用”,强调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合理消化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原则,具体分析本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果敢地回应国内关于中国改革姓‘资’姓‘社’的争论和质疑,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验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真理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指导实践的现实可能性,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的继续前进”[6],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性”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殊性”历史逻辑的统一。

二、在主要矛盾上,凸显了“联系与发展”的发展思维

恩格斯说:“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畏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纷繁杂多,关系错综复杂,“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8]。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至始至终一个形态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经历着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前一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催化了后一阶段主要矛盾的产生,后一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建立在前一阶段主要矛盾解决过程中达成的成果之上,并且为再后面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打基础、做铺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八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很遗憾,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干扰,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偏离了这个正确判断,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很多弯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归纳提炼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开创改革开放新时期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需求侧来看,人们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的一般满足,他们在教育、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环境、民主法治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需要和期盼。从供给侧来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今非昔比,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现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掣肘。因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提炼,是判断我国“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也是解决现阶段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都要围绕它来展开。

三、在发展目标上,贯彻了“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过程思维

共产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实现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能跨越历史阶段,又要重视对历史阶段内的具体特征分析和实践创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进行批驳时申说,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经过漫长的艰苦斗争,艰难地从资本主义社会里脱胎出来的,不可避免地挟带着“旧社会痕迹”,这一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称之为“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将长期目标与阶段目标有机结合,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来看,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过程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邓小平同志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不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在不断推进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来看,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位置变了,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更高了,距离共产主义目标更近了,呈现出了很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同志承袭并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战略设想,用“两个阶段”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即“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过程思维,这是立足国情、着眼实际、遵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规律的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认识的一次科学深化。

四、在指导思想与基本方略上,明辨了“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强调实践的原则,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过程,而所谓良性互动,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是通用模具,而是一个开放的、必须要适时适地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就是要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将其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进行新的思想理论形态的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过程中新问题和新挑战会不断涌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萌生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引的“新时代”思想表达,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生成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创新,产生新的问题,呼唤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产生,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以“八个明确”为核心内容,指导“新时代”条件下以“十四个基本方略”为谋划布局的新实践,解决新课题,进行新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在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层面对现阶段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问题做出了集中性顶层设计,涉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军队建设、外交政策、党的建设这八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领域。“十四个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的行动纲领,对各领域工作给予纲领性谋划,以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基本方略”共同构成了科学、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布局。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就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现实需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在历史使命上,发扬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历史思维

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人作为类存在充当历史主体,即作为总体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总体的人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扬弃裹胁着人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关系,实现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始终强调人是目的。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工作导向,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频次最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全体人民全面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同时,也应该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支撑,如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何谈社会主义制度之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以其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忠诚,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9]。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理应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顺应人民意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勇于改革开放,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当作自己奋勇前进的目标,在教育、医疗、卫生、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步一步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目标。

六、在国际关系上,彰显了从“中国模式”到“中国方案”的大格局思维

2004年,美国《时代》杂志前任编辑雷默将他看到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和独特的发展方式称为“北京共识”,后被称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甚至超越了西方。我国一直未在正式场合引用“中国模式”一词,并且学界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争论从未停歇。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中国方案”无疑是对以往学界争论的最好回答和官方定性。

这不是“中国方案”的第一次亮相。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就提出了“中国方案”,当时涉及的主题是发展。此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上,“中国方案”再一次被提出,涉及的议题是全球气候治理。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方案”涉及的议题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陆续在一些重要的全球议题和领域提出“中国方案”,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可借鉴的全新制度选择,“中国方案”不同于西方模式将本国制度、价值观等以普世自居、强加于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四十年里从积贫积弱的状态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间走过的那些曲折弯路,都积淀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环境治理”,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对外开放”,中国都用事实和成就向那些一度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不可跨越的‘卡夫丁’峡谷”[10]的人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可行性,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资格和能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须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经验借鉴,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变通运用。二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与大变革的振荡中,“和平与发展”大背景下各种普遍性、全球性问题频出,仅凭哪国的一己之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各国都负有责任和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积极作为,切实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并妥善维护国际秩序,成立“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策略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公共产品,为解决人类共同的世界性难题贡献突出。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领导人必须要学会 “处于镁光灯下与世界媒体打交道,对于各种各样的国际事务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为处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11]。

马克思的哲学理想是在现实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思考承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充盈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品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进行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起点,必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必然可期。

猜你喜欢
新时代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