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静 李悦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校训”是伴随近代教育的开始而出现的,校训的定义有多种。《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释义为高等学府指定的对学生有引导作用的字词[1],《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释义是“高等学府在校训教育上所取的简便,择取一些德目做成匾额,挂其于学校公共之地,则为校训,它的意图在于让个体时刻注重且身体力行[2]。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作为高等学府文化的重点内涵,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是从校风、学风的精神中提升形成的。它反射了全体师生的意向和价值观念,引领着高等学府的治学趋向和师生的行动模范[3]。袁贵仁部长指出校训的涵义是一所大学对自身校园文化、传统精神的理智抽象和赞同;校风是一所大学对自身历史、精神、文化的自信和惯性,各具特色的历史和精神及校训和校风不仅是高等学府展现自身的文化标识,更是其延伸的文化血液,它们组成了学生观念和行动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模板[4]。由此可见,校训具有训育功能,是对学校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反映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的简短言词。
由于教育层次、教育目标、学科特色的差异,校训应该具有独特性。我国的大学校训中,有些很强的专业类院校的校训尤其引人注目。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肩负着弘扬和塑造中医文化精神,传承、传播和创新中医文化的重任。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我国24所中医高等院校(不含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的校训进行分析,探索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的文字构架方式、内涵源头、词语解读等,以期对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的制定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1 句式结构 我国24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中,只有“八字式”和“四字式”两种偶数字数的校训,以“八字式”最多,共有20则,其中,“二词八字式”最为普遍,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勤求博采、厚德济生”,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等,共有13则。其次是“四词八字式”校训,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惟学、惟人、求强、求精”,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等,共有7则。“四字式”校训较少,具体表现为“一词四字式”(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求本远志”、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求真济世”)和“二词四字式”(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自信、敬业”)两种形式,共有4则。
1.2 词频统计 多数四言句式的校训可以拆分开为二言句式,例如:“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可转换为“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将拆分开后的二言句式进行词频统计,“德”字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厚德”“进德”“崇德”是其表述方式。“新”字出现10次,其表述方式有“创新”“拓新”“惟新”。“博”字9次,其表述方式有“博学”“博采”。其后,出现在校训中的字还有“精”“勤”“行”“实”“仁”“济”等。另外,涵义也不同,例如,“求真”“求实”“创新”“拓新”等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高等院校必须具有的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济生”“济世”特别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用医术救济社会的光荣使命与职责,例如“厚德”“重德”“重行”“忠诚”“朴仁”“敦行”“敬业”等蕴含高尚德行和学品正直的关键性字眼,体现大学很注重以德行来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标准。
2.1 中医经典原著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其中前一句将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勤学古训,博采众长”两句合二为一,用以警示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浙江中医药大学校训“求本远志”中“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抓住发病的根源进行治疗。“远志”是一种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品德修养,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
2.2 中国传统典籍 旁引古学者的名言,使用古学者的名言传达的校训更有利于用最精简的语言传达内涵丰沛的理念思维,不仅更贴合校训简明直接的语言特色,而且契合东方人的崇古情结[5]。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中的“厚德”来自于《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校训引用本词可见,学医之人,对待病患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等因素而影响为医之道;“博学”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即学百家之长,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学。《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济世”即广泛的济助世人,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悬壶济世”是为医之人的最终追求和最终归宿。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追求到达完美的境界,正是大学全面发展人才的精神之所在。
2.3 名人名言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弘毅自强、传承创新”中的“传承创新”语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贵阳中医学院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中的“明志”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中医院校师生的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知识,树立学习、传承、发展中医的理念信仰,第一要建立为广大受众群体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努力的强大志趣,《劝学》中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坚定的理念信仰对做学习的强大引力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实。
3.1 提倡科学的治学方法 大学是全部知识和科学、真相和真理、探究和发明、实践和反思的高等保护之力,它绘画出理性的区域,并表达……在那里对任意一方既不进犯也不服从[6]。即大学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场所,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追求知识。“博学”“笃学”“勤奋”“求真”“求实”“求是”“创新”等作为大学校训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彰显大学注重知识的追求。为医之人应当博览群书,遍访名医才能达到技术精湛,最终济助世人。在这 24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中,“博学”“创新”出现的频率较高。“博学”“笃学”“勤奋”等说明追求知识的精神态度。“求真”“求实”“求是”“创新”等也表达了大学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弘毅自强、传承创新”,“勤奋、求真、博采、创新”中的“创新”一词在8个中医高等院校校训出现,另外“拓新”“惟新”各出现1次。中医高等院校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注重“求真”、“求本”、“求实”,比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中提到了求真和革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训里也提及了追求原本和志存高远。河北中医学院“博学求源,厚德济世”等都突出了大学求真务实的需求和办学理念。
3.2 彰显医生的社会责任感 24所中医高等院校中有几所院校的校训有“济世”或“济生”,彰显了医学生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厚德博学、精诚济世”;河北中医学院的“博学求源、厚德济世”;山西中医药大学校训“求真济世”等都告诫师生要以仁术普济苍生,承担社会责任,全面服务社会。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大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真理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完善。“德”在 24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中共出现11次,频率最高,河南中医药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承古拓新”;贵阳中医学院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天津中医药大学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云南中医学院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等都体现道德无止境的追求。另外。“仁”、“善”、“诚信”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24所中医高等院校的某些院校校训中有所体现,中医院校的学生经常要与病患接触,只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尚品德、真诚可信,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这也是教育与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校训“厚德怀仁、博学笃行”;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精诚仁朴”;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安徽中医药大学校训“至精至诚、惟是惟新”。
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标志”,其对于学校上下老师和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深远持久的推动和启示作用,这就代表着它并不是“刻板的”“教化式”的教导与逼迫,而是“润物细无声”一样的文化默陶、涵韵与润化。”[7]当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校训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提出几点建议。
4.1 格式呆板单调 这24所中医高等院校的校训拘泥于“八字式”和“四字式”的表述形式,分别有20所和4所,且字词雷同。这两种形式的校训虽然工整,对仗但统一的形式、雷同的字词和句式结构,使得整体表现出呆板、单调,即所谓的“千训一面”,不够灵活多样。与这两种形式的校训相比,“一句话式”校训的表现形式不仅不拘泥于格式,还顺应了时代潮流,国内少数大学和国外部分著名大学大多采用这种格式的校训,例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牛津大学的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哈佛大学的校训传达了不仅要与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做伴,更要和真理做伴的涵义。校训在句式的运用上要抛开格式的束缚,追求句式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大学个性活泼的特点。
4.2 内容雷同 我国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的文字内容也存在严重的雷同化。“厚德”、“博学”、“创新”、“诚”、“勤奋”等字词出现率极高。由于不同的大学其发展过程、学校氛围、教育意旨、院系特点等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差别,所以这些单调、雷同的校训难以触摸到每所大学的特有气质和独特精神。况且像“勤奋”、“创新”、“诚信”等词语,不仅大学可以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甚至适用于各行各业,过于泛滥、大众化,失去了原本大学校训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没有起到大学“文化名片”的作用。
《学者的时代》一书里指明:任何一个具有很大范围的现代社会,不论它的政治、经济或者宗教制度是什么样子的,都必要通过树立相关的机构以传达繁难的知识,解析、批驳现有的知识,同时探究全新的知识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哪里需要人们展开理性解析、辨别、阐明或注重,哪里就会有高等学府。”[8]这表明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因而大学校训也应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每所大学应该根据校史、文化传统,培养目标,学科特色等选用对本校具有针对性的词语拟定校训。
4.3 应整合区域环境和人文资源制定校训 中医高等院校是面向全国的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教育场所,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分布是以所在省为单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各省院校为此培养了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力量。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因素与中医紧密联系,“因地制宜、随证治之”是中医学的运用之一,各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南方以广州、江苏等地为代表,北方以河南、山东等地为代表。如果在制定校训的过程中整合区域环境和人文资源,选用一些具有学校方位的代表性名词,更鲜明地体现出一所学校校训的个性,即便是同等同类学校,校训也会各具特色。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院校校训有西北师范大学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深刻地反映了知、术、行、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西北地区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在校训的拟定过程中,地方高等中医院校根据本校的办校历史情况,又要吸纳区域人文文化资源,再整理本地区的中医特点,才可以高效躲避校训雷同化,
4.4 校训更应体现专业特征与地域文化 学校的专业特色应是构建校训的要素之一。每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不同,特色存在差异,这是一所学校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校训更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专业特征、地域文化等特色,体现自身的个性,独树一帜。而于这一角度,若干专业类学校的校训已经率先作出了极好的模范。如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中的“海”,不仅突出海洋大学的强项专业特色,还反映了中国海洋大学具有“海”一样的宽阔胸襟和魄力。北京林业大学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又用特别的角度表达了它的教育观念,且合适地表现了主要为农林的专业特点。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地人道主义”,体现了学校以医学为主的专业特色和医生的社会责任。
总之,中医高等院校的治学观念依据院校不同专业间的各具特色和差别,应该包含对自己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思考。好的校训之于大学的意义,正如信念之于人的意义一样,人无信不可以正言行,校无训不可以图发展。高等中医院校校训更应该富含应有的中医特性,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