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敏, 罗卫平, 邓健英, 谢永强, 卢云霞, 何春欣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护理部, 广西 梧州, 543001)
去枕平卧、头偏一侧6~8 h是全麻术后患者常用的传统护理方法[1]。然而,去枕平卧是一种强迫性体位,因患者不敢在床上活动,容易造成交感神经紧张,从而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去枕平卧位时,因头部位置降低而使咽喉部(颈部)相对抬高,不但不利于呕吐物的排出,反而会使其倒流入咽喉部进入食道而引起意外,直接影响术后恢复[2]。为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康复,本研究对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术后患者采用循序渐进抬高床头的改良体位,效果令人满意。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100例。对照组中女62例,男38例;年龄22~65岁,平均(35.60±6.50)岁;甲状腺良性肿瘤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1例,原发性甲亢28例,甲状腺癌3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69例,甲状腺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3例。改良组女64例,男36例;年龄20~64岁,平均(36.30±6.80)岁;甲状腺良性肿瘤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3例,原发性甲亢30例,甲状腺癌3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6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71例,甲状腺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3例。2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从复苏室苏醒返回病房后,对照组采取去枕平卧、头偏一侧6~8 h再垫枕,转自由体位。改良组采用循序渐进抬高床头法,即头部垫高5~10 cm软枕,术后1 h若无不适,在垫枕基础上将床头摇高至20°,若患者仍无不适,则在原基础上每隔1~2 h摇高床头10°直至患者感到最舒适的体位,6 h后采取自由体位,期间可根据患者需要协助翻身。
责任护士分别于术后回病房、术后1~6 h(1次/h)及术后12 h对2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①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每小时记录。心率异常:心率<50次/min,或>140/min;呼吸异常:呼吸<12次/min,或>24/min;血压异常:血压波动超出了基础值的20%(上升或下降)[3]。②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伤口出血、伤口疼痛、头痛、舒适度等,询问患者对体位的满意度。术后呕出胃内容物≥3次为呕吐[4];伤口疼痛、头痛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5];③通过与患者交流及临床表现(肌肉酸痛、颈肩、腰背部疼痛及睡眠质量)评价患者术后体位的舒适度,分为舒适、轻度不适、明显不适[6]。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术后出现心率异常6(6.00%)例,呼吸异常3(3.00%)例,血压异常7(7.00%)例;改良组术后出现心率异常4(4.00%)例,呼吸异常2(2.00%)例,血压异常5(5.00%)例。2组术后心率、呼吸、血压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后均未见伤口出血发生。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8(8.00%)例,伤口疼痛26(26.00%)例,头痛4(4.00%)例;改良组发生恶心呕吐6(6.00%)例,伤口疼痛8(8.00%)例,头痛3(3.00%)例。改良组伤口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感到轻度不适32(32.00%)例,明显不适7(7.00%)例;改良组感到轻度不适6(6.00%)例,未见明显不适,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通常采取去枕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目的是为了防止尚未清醒的患者舌后坠和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或窒息[7-8]。实际上,全麻手术结束后经麻醉监护室的复苏处理,患者回病房时已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研究[9]发现,术后继续采取平卧位,潮气量将减少9.2%,且呼吸功能不能得到尽快复苏。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的头低肩高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位,要求患者肩背部垫高,头部尽量后仰,以利于术野显露[10]。但这种体位易使患者术中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喉痉挛;术后出现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及舒适感[11]。若术后仍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的传统体位,因头部低于躯干,且颈部、腰部肌肉均保持僵硬状态,时间稍长患者就会感到不适。此外,长时间保持被动体位还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疼痛敏感性提高。
本研究中改良组术后采用循序渐进抬高床头法,对照组采取去枕平卧位的传统护理方法,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心率、呼吸、血压异常情况以及恶心呕吐、伤口出血、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组患者舒适度明显改善,伤口疼痛发生率明显下降。原因可能在于:①改良组术后采用头部垫高5~10 cm软枕,使头颈部位置符合生理习惯,可以缓解颈部肌肉软组织的疲劳,有利于伤口引流,减轻头面部充血,避免舌后坠及呼吸道阻塞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颈部手术切口张力,缓解伤口疼痛;②根据患者的舒适情况循序渐进抬高床头,可使术中因头过伸后仰所致僵硬疲劳的肩颈部肌肉组织逐渐恢复到自然的曲、伸状态,使术中一直处于伸展位的肩颈肌肉、韧带得到放松,从而减轻头、颈、腰背部的肌肉酸痛,避免患者从去枕平卧位突然变成半卧位时出现的头昏、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从而增加了舒适感。
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与精神放松愉悦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12]。找出不舒适的原因,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3]。景彩丽等[14]研究显示,护士对全身麻醉术后的体位认识非常欠缺,及格率仅为20.5%,且不同年龄、护龄、科室的护士得分未见显著差异;85.5%的护士认为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去枕平卧6 h,说明多年来护士对麻醉术后体位护理的知识更新不足。因此,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关注术后体位的研究进展,改变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 h的观念,逐步在临床上应用相关麻醉术后体位护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