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与他的家人

2018-02-11 08:07:22王育济陈晓莹
关键词:宋太祖太祖

王育济,陈晓莹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本文所讨论的“家人”,主要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祖上、父母、妻妾、子女、兄弟以及外戚*目前学界讨论宋代皇亲问题的主要著作有:张邦炜的《宋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版;[美]贾志扬的《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另外,朱瑞熙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邓小南的《祖宗之法》(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等对宋代的皇亲与政治也多有论及。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并未系统讨论宋太祖与其家人的关系,但其关注视角和研究思路对本文颇有启发。,这也大致符合中国传统的“三纲六纪”中有关亲属关系的规定*中国传统伦理中称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诸父(父亲的兄弟姐妹)、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为“六纪”。陈寅恪、季羡林都认为,“三纲六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把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了”。参见季羡林:《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季羡林谈国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页。。

一、家世与父母

赵家的历史,从其高祖赵朓才开始有较确切的记载。其家族世系为:高祖父赵朓→曾祖父赵珽→祖父赵敬→父亲赵弘殷。北宋建国后,分别追封他们为僖祖、顺祖、翼祖和宣祖。就大的历史背景而言,赵家四代百余年的历史,正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及五代的开始。

宋代文献中关于赵朓的记载虽有几处,但大都是重复性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赵朓曾娶崔姓女子为妻,担任过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这三县都在涿州附近)。赵匡胤建宋后,赵眺被追封为“文献皇帝”。另外,还有个别史料记载赵朓“生于涿长于燕”*《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另,《古今姓氏书辩证》卷25载:“至汉京兆尹广汉之后,居涿郡,代踰千祀,而僖祖皇帝生焉。臣闻之太史氏曰:僖祖立道肇基积徳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生于涿,长于燕,历永清、文安、幽都三县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儒学显”*北宋曾巩的《隆平集》卷1《圣绪》载:“燕蓟之俗尚武,时有僖祖,以儒学显”(中华书局,2012年版);《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1《太祖皇帝》亦曰其“以儒学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太平治迹统类》卷1引《圣宋仙源积庆符瑞》则曰其:“以儒学为业。”(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其祭日为“十二月七日”*(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祖宗世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另,(南宋)王清明《挥麈前录》卷1亦曰:“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为兴龙节。”(《全宋笔记》第6编第1册)。。这三点虽然未为研究者所重视,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生于涿长于燕”,说明赵家至少在赵朓之前已定居于河北了;“以儒学显”,据此大致可以断定赵朓是一个读书人,暗示了赵家的文化素养;“十二月七日”的祭日,同样可以折射出赵家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太平治迹统类》卷1引《圣宋仙源积庆符瑞》记载,不仅赵朓“以儒学为业”,赵珽“亦儒学世其业”。《隆平集》卷1“圣绪”、《东都事略》卷1《太祖本纪一》等多种史书则载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雅尚儒术”。所谓“业儒”、“尚儒”之说,或有宋臣缘饰的成份,但赵氏有重视文化的传统是无疑的。宋太祖、太宗兄弟和宋朝历代皇帝皆嗜读书,以“惟学读书最为好事”(《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可谓门风有自。,否则,这一具体的祭日是很难下传四代却仍能被子孙准确获知的。

赵匡胤的曾祖为赵珽,娶桑氏女子为妻。史书中对他仕宦生涯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一句。不少学者曾据此推断赵珽是“朝廷高级监察官员”,赵氏家族此时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过,唐末五代官制混乱,藩镇的一般幕僚,甚至于军队中的小头目,都可以兼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之虚名,称之为“宪衔”*(宋)洪迈:《容斋续笔》卷5“银青阶”,《全宋笔记》第5编第5册。,赵珽的“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也很可能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涿州赵氏传到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时,有关记载变得丰富起来。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属于地方高级行政官员。赵敬的发迹可能源于他的婚姻,他娶的是平州刺史兼幽蓟垦田使刘昌之女。刘昌是河北保州保塞人,大概懂得一些相术,他认定赵敬“非常人”,遂招为婿*(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4《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刘昌,《宋会要辑稿》后妃一之一记其名为“刘正”。。史书中多称赵敬“少有大志”、“慷慨有大志”*(宋)曾巩:《隆平集》卷1“圣绪”,王偁:《东都事略》卷1《太祖本纪一》,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引《圣宋仙源积庆符瑞》。,少年时的赵匡胤在这一点上很像他的爷爷。赵敬这一代,应是涿州赵氏在河北最兴旺的时期,但也就是在赵敬这一代,赵家因所依附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父子落败而遭受劫难,故他们由世代居住的涿州,迁到了百里之外的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赵敬的儿子赵弘殷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条记载:“保州民赵加超者,国之疏属,居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赵弘殷)旧里也。”(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4《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则曰:“保塞,皇家之故乡也。”(四部备要本)。。至于为何迁徙到保州保塞县,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的奶奶,即赵敬的夫人刘氏为保州保塞县人*《宋史》卷324《刘文质传》记载:“刘文质字士彬,保州保塞人,简穆皇后(赵敬夫人刘氏的谥号)从孙也,……幼从母入禁中,……帝(宋太宗)颇亲信之,数访以外事。尝谓内侍窦神兴曰:‘文质,朕之近亲,又忠谨,其赐白金百斤。’……真宗尝问保塞之旧,文质上宣祖、太祖赐书五函。”《苏学士集》卷14《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亦曰:“公讳文质,字士彬,世占数于保州保塞县。……父审奇,太祖创业之始,倚以机事,辟署汜水关令,未几卒,今赠左千牛卫大将军。母张氏,封清河郡太夫人。夫人出入中闱,太宗尝以乡党之旧,赐予颇众。”。

赵家在保州的情况和在涿州时一样,也没有留下多少文献记载。综合现存的宋人记载,可以知道三点:第一,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是“宣祖之旧里”、“皇家之故乡”。宣祖,是赵匡胤作了皇帝后对父亲赵弘殷的追封。第二,赵家在保州的后裔不止赵敬-赵弘殷这一支,还有赵敬的其他子孙一直留居保州保塞县,直到宋朝建立三十多年后,真宗皇帝才想到这支宗亲,曾特别下诏旨,对这支“久安地著”的“天潢宗室”加以优待*《长编》卷52咸平五年八月条。又,赵令畤《侯鲭录》记真宗咸平三年六月诏:“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赵弘殷)之旧里,……实派天潢,久安地著。”(《全宋笔记》第2编第6册)。第三,赵弘殷后来由保州南下,死在河南,葬在开封,是有明文记载的。但他的父亲,即后来被追封为“翼祖”的赵敬,其葬地却没有明确记录,宋代就有不少人推测赵敬应葬在保州,“真宗即位,有言顺祖、翼祖葬保州者”*(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祖宗世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但也有“落叶归根”的说法,认为赵敬的陵墓应在涿州赵氏的老家涿州、幽州一带。当时赵氏后人对此已然弄不清楚了,宋真宗即位之初,曾专门派人实地“询访”,但最终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祖宗世次》注引景德元年真宗手诏。。从这三点,尤其是第二、第三点可以看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难和迁徙之后,赵家在保州时已是怆惶潦倒,家道中落,完全沦为一般的民庶之家。

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在《宋太祖与宋太宗》一书中说:“涿州赵氏世代都没有离开本乡,并一直担任涿州这一带的地方官,是这一地区很有名望的家族”*[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方建新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欧美学者对此书评价甚高,如美国学者贾志扬即说:“这目前仍是关于两位皇帝最公允和最丰富的成果。”(《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此说未必成立,因为涿州赵氏既有过迁徙,也有过沦落*详论参见王育济、范学辉:《祖籍变迁与赵氏家族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连载之一》,《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在北宋开国前四年,即后周显德三年(956)就去世了,北宋建国后,追赠他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其陵寝称为安陵。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无法对赵弘殷与其儿子的关系作出更多的论述,但大致说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男孩来说,父亲可能格外重要。在父亲身上,男孩们看到力量、冒险、坚强与果敢,并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赵弘殷出身行伍,同时也“好儒事”,有“访求书籍”的习惯。他的两个儿子皆擅武艺,也接受了较为正规的儒学教育,这些应该与赵弘殷有关。赵弘殷从军多年,在战斗中被射伤左眼。他最高的军职是后周的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是中级军官。赵弘殷一生最大的“传奇”,是在一次风雪交加的旅程中,与“杜四娘子”成就了一世的姻缘,并由此生下了后来北宋开国时代的两位皇帝——宋太祖与宋太宗,也彻底改写了赵家的历史。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的母亲杜氏(902-961)被尊奉为皇太后。四十多年前“风雪杜家庄”的“杜四娘子”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与赵弘殷成亲的杜家“四娘子”,其实是长女,只是按当时兄弟姐妹可以一并排行的称谓习惯,生在三位哥哥之后的她,才被称为“四娘子”。《宋史》卷242《后妃传上》记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这里的“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的说法,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杜太后是五子三女中最年长者。其实不然,杜太后生于公元902年,而她的五位兄弟的生卒年,据《宋史》卷463《外戚传上》所载推算,则分别为:杜审琦(893-927)、杜审玉(895-926)、杜审琼(897-966)、杜审肇(903-974)、杜审进(903-974)。以各人生年序齿,显然,杜太后排行第四,上有杜审琦、杜审玉、杜审琼等三位兄长。因此,《宋史》卷242《后妃传上》云“太后居长”只能是就其在三女中的年龄而言的。而《东斋记事》中称其为“四娘子”,《烬余录》称其为“第四女”,则是依照宋代兄妹大排行的习惯而言的,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恰恰可以相互佐证。关于宋代兄妹大排行的习惯,参见朱瑞熙《宋代官民的称谓》,《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她的子孙家人,也都成为皇亲国戚、天潢贵胄。杜氏在宋朝开国后的第二年就过世了,史书中一般根据其身后谥号,称其为“昭宪杜太后”、“昭宪太后”,或“昭宪”。

历史上有关昭宪太后的记载要比赵弘殷多,《宋史·后妃传》就为其立有专篇: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宋史》卷242《后妃传上》。

有关昭宪太后的另外两份权威文献,是她逝世后官方发布的“遗诏”和“哀文”*分见《宋大诏令集》14卷《昭宪太后遗令》、卷16《明宪皇太后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内容,但对她的生平事迹很少涉及。

除此之外,宋代其他文献中对昭宪太后也有一些零碎的记载,都是非常正面的,例如司马光在他的私人笔记《涑水记闻》中,就对这位本朝太后有着特别的好感:

太祖之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闻变,王夫人惧,杜太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

昭宪太后聪明有智度,尝与太祖参决大政。

太祖初登极时,杜太后尚康宁,常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抚劳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宠待赵韩王如左右手。*(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全宋笔记》第1编第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但当代史家却从司马光的这种赞美性记载中看出另外一些端倪。如“吾儿素有大志”,显然可以理解为“陈桥兵变”是经过长期策划的,而且这种策划也有其家人参与其中。从后文叙述中我们还会看到,宋太祖的兄弟姐妹的确有人参与过“陈桥兵变”的谋划,而“聪明有智度,能断大事”的昭宪太后参与其中,也是可以推想的。不过,“吾儿素有大志”,肯定也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喜欢和疼爱。天下的母亲都有“望子成龙”的宽泛期许,所以“吾儿素有大志”或许只是一句家常话语,过度解读,反倒消泯了人性的温情与美好。

宋太祖与母亲的感情很深。一般皇帝都是定期朝见母后,如汉武帝即“五日一朝长乐宫”。而宋太祖却无论如何繁忙,都坚持“朝夕见”*《宋史》卷340《吕大防传》。,承欢膝下。即使是在亲征李筠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然不忘在七夕节前给母亲写信,并奉上三贯“节料钱”让母亲看戏:

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节料与一般的俸禄不同,属于例赐(指相沿成例已制度化的赏赐)。宋朝官员俸禄有正式俸禄、职务津贴、例赐三部分。

杜太后生辰的庆祝方式也很隆重,并成为后来宋代皇太后庆生的规制,如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韦太后八十寿诞,大臣们就上疏,请求“依建隆故事”为太后祝寿:

恭惟皇太后新岁八十,面奉圣训,以正月旦日于宫中行庆贺之礼。乞依建隆故事,率百寮诣文德殿拜表称贺,次率百寮拜皇太后笺表称庆,许臣等备上寿福物,于元日诣内东门拜笺表投进,使相亦许进奉。*《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杜太后病重时,太祖“亲待医药,衣不解带,涉于数旬”*《宋大诏令集》14卷《昭宪太后遗令》。,史家曾赞太祖“孝于太后,友爱兄弟,旷古未有”*《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条注引。,虽然稍嫌溢美,但基本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就对宋朝的政治影响而言,昭宪太后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是确立了“能立长君,社稷之福”的传位原则,并据此形成了著名的“金匮之盟”,极大地稳定了宋初的政局;二是强调皇帝身居万民之上,必须有所畏惧,审慎勤勉地用好无上的权力,“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若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这番教诲“对宋太祖以至有宋一代防弊之政的形成影响颇大”*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51页。。后妃的品性,向来被认为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礼本夫妇,《诗》始后妃,治乱因之,兴亡系焉”*《新唐书》卷76《后妃传序》。。而宋代的后妃,是历朝后宫中风气最好的,这在历史上是有定评的*宋高宗曾言:“累朝母后之贤,非汉、唐所可拟议。”(《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五)孝宗亦言:“本朝后妃,却是多贤。”(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上德·成恭夏皇后、太皇谢太后》)后妃之贤,被宋人看作是祖宗家法的功劳,“本朝历世以来未有不贤之后,盖祖宗家法最严,子孙持守最谨也”(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0)。后人对宋代后妃之贤也深为赞叹,如明代张溥将“后妃仁贤”作为宋代“法高前代”的四大表现之一,胡应麟亦认为“宋之创业,中兴,其君皆弗汉、唐若也,而母后之贤独盛焉。”(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4《乙部·史书占毕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昭宪太后起了带头的作用:

她健在时,她的弟弟杜审肇、杜审进虽贵为国舅,仍住在老家,未曾授予官爵。到北宋后期,更是“杜氏之后,阀阅微替”,“子孙不在仕版”。无怪乎《宋史·后妃传序》要赞扬杜太后“母范之正”了。此后,不少后妃以杜太后为楷模。如宋真宗郭皇后,亲属“有以家事言于上者,后终不许。兄子出嫁,以贫欲祈恩赉,但出装具给之”。宋真宗因此对她“尤加礼重”。宋真宗杨淑妃对宋仁宗从小“拥佑扶持,恩意勤奋”,宋仁宗即位后,“尝召其侄永德见禁中,欲授以诸司副使”。杨淑妃一再推辞:“小儿岂胜大恩,小官可也。”杨永德仅仅做了个右侍禁。*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第163—164页。

纵观两宋后宫,虽然“宋代皇后自昭宪杜太后起都对政治有兴趣”*蒋复璁:《宋太祖孝章宋皇后崩不成丧考》,《珍帚斋文集》卷3《宋史新探》,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后妃不乏参预政事乃至垂帘听政者,但“并未产生严重的政治危机,相反成了皇权顺利交接的保护者”,多数时候,“后妃干政只是一种夫妻式的贤内助”*朱瑞熙,祝建平:《宋代皇储制度研究》,《宋旭轩教授八十荣寿论文集》,台北: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年版,第113页。。这其中当然也有掺杂野心者,但并未对皇权造成大的危害*如太宗去世时,内侍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与李皇后共同谋划,密谋废太子而立元佐。李皇后没有子嗣,她大约是想要以改立皇嗣的做法,为自己未来铺路,这一想法与太祖死后欲立德芳为帝的宋皇后有些相似。但这一谋划却遭到了宰相吕端的制止。“面对参政、内侍、殿帅与皇后既有的合谋,‘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独身一人,‘岂容更有异议’一语,即得以挽狂澜于既倒。”(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9页)。总的来看,在两宋后妃中,不乏有政治能力者,甚至有政治野心者,但受“祖宗”成宪所限制,她们都有较为明显的宗法大局意识,真宗刘皇后、英宗高皇后等,都是如此*真宗刘皇后是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被认为有汉代吕后、唐代武则天之才,而无二人之“恶”。她掌权日久,不愿还政于仁宗,但仍宣称自己绝不做武则天第二这种“负祖宗事”,并“尽力”保护仁宗。英宗高皇后垂帘听政期间,“朝廷清明”,被称为“女中尧舜”(《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她虽恋栈权势,但也宣称母后临朝非国家盛事。,这与昭宪杜太后开国之际的垂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杜太后一母而生两天子,在宋代地位尊贵:

本朝昭宪皇后,诞生二圣,艺祖之武功,太宗之文德,卓越焜燿,自经籍以来,未有如此之盛。*《太常因革礼(四)》卷98,《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这句话颇有母以子贵的味道。不过,细细品来,能够在乱世之中寒微起家,做到一母而育两天子者,绝非寻常女子。昭宪太后“治家严毅有礼法”,“聪明有智度,能断大事”,“绝不婆子气”*(明)李贽:《史纲评要》卷27《宋纪》建隆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有着不同于一般女子的高远眼光与冷静头脑。这样的母亲,对孩子的培养和影响大都是正向的。平心而论,若没有昭宪太后的这种培养和影响,两个儿子后来的“文治武功”,怕是会逊色很多。

二、妻妾与子女

说过太祖的父母,再看一下他的妻妾和他的女人。

宋太祖一生共经历了三次正式婚姻。

元配贺氏(929-958),开封人,系后晋右千牛卫府率贺景思的长女,于后晋开运初年嫁到赵家。贺景思与赵弘殷是老战友,两家同居护圣营官舍。太祖与贺氏年纪相仿,又是少年夫妻,自然感情真挚。贺氏“温柔恭顺,动以礼法”*《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对公婆十分孝敬,育有燕王德昭、昭庆公主与永庆公主,后周显德中受封会稽郡夫人。北宋建国的前一年,贺氏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岁。太祖登基后,于建隆三年(962)四月追册贺氏为皇后,乾德二年(964)三月,谥孝惠。贺后去世较早,但至今仍然流传一出《贺后骂殿》的戏曲,大意是:太祖死后,光义继位。贺皇后以太祖死因不明,命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欲斩德昭,德昭撞柱而死。贺皇后遂携次子德芳上殿,历数光义之过。光义理屈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为太后,且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这个故事自然纯属虚构,但却反映了民间对太祖这位元配皇后的好感。

贺皇后逝世当年,太祖迎娶十七岁的王氏(942-963)为继室。王氏是邠州新平人,后汉、后周重臣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第三女,建隆元年(960)八月被封为皇后。她“恭勤不懈,仁慈御下”,“常服宽衣,佐御膳,善弹筝鼓琴。晨起,诵佛书。事杜太后得欢心”。王皇后应该是与太祖感情最深的女人,成婚五年间,育有三名子女。可惜的是,这三个孩子都“早夭”*此据《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另据李攸《宋朝事实》卷一载,王皇后“生皇子、皇女二人,皆早世”。因史料所限,未知孰是。,她自己也于乾德元年(963)十二月初六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太祖悲痛之余,严斥宫廷御医王守愚“进药不精审”*《长编》卷4乾德元年十二月条。,将其流放海岛。

太祖对王皇后感情之深,从他对待王继勋的态度也可见一斑。王继勋是王皇后的弟弟,任内殿供奉官都知,后升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领彭州防御使,是一个“凶率无赖”、“所为多不法”的混世魔王。他与马仁瑀不和,便私下命部下准备好木棍,打算教训马仁瑀。太祖知道以后,将马仁瑀调出禁军,出任密州防御使,却又将王继勋升为保宁军节度观察留后,领虎捷左右厢都虞候、权侍卫步军司事。但王继勋并不收敛,他纵容部下掠人子女,后来“专以脔割奴婢为乐”,前后有多人被害*《宋史》卷463《王继勋传》。,太祖“犹以孝章后(此处误,当为孝明王皇后)故,薄其责云”*《长编》卷11开宝三年三月条。,仅削夺官爵,勒归私第。后来又说是要将王继勋流放登州,但人还未到登州,太祖就将其召回,改任左监门率府副率,后又在洛阳为其成立一个机构,希望他能清享富贵。但没想到王继勋变本加厉,愈加残暴,强买民家子女以供役使,稍不如意,便杀死吃掉,四五年间共杀死一百多名婢女。直至太宗即位后,才将其处斩。

孝章宋皇后(952-995)是太祖的第三位妻子,左卫上将军宋偓的长女。宋家世居洛阳,为五代宋初最著名的望族之一。宋偓是后唐庄宗的外孙、后汉高祖的女婿。后唐庄宗与后汉高祖皆是沙陀族,所以宋皇后有胡汉血统*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第93页。。宋氏幼年便随母亲觐见后周太祖,获赐冠帔。乾德五年(967),宋氏随母亲觐见太祖,贺长春节,获赐冠帔。出身名门、见多识广的宋氏,自有一番大家闺秀的气质,给太祖留下深刻印象。开宝元年(968)二月,宋氏入宫为后,时年十七,比皇子德昭小一岁。她少年老成,“柔顺好礼”*《宋史》卷242《后妃传上》。,每次太祖退朝回来,都穿戴整齐,候在门口迎接,礼数十分周全。

从现有资料来看,宋皇后并不是一位甘于相夫教子的寻常女子。宋家荣盛,子弟多富贵。宋后卧病时,曾对人说:“我瞑目无他忧,惟虑族属不敦睦,贻笑于人。”*《宋史》卷255《宋偓传》。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家族责任感。真宗景德中,其幼弟果真闹着要分家析财,证实了宋皇后的忧虑。对于宫廷政治,宋皇后似乎也有参与的热情。她没有子女,在皇子中更加偏爱年幼的德芳,甚至在太祖死后急召德芳,欲立其为帝。这一举动,令太宗对她十分不满。

太祖死后,宋皇后被尊为开宝皇后。至道元年(995)四月十八日,即宋太祖去世后的第十七个年头,宋皇后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谥曰孝章。宋皇后死后,朝廷没有按照皇后的礼仪将其下葬。名臣王禹偁为其鸣不平,认为宋皇后曾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因而触怒太宗,被贬知滁州。太宗对宋皇后的苛刻行为,也饱受后世非议。

除了三位皇后,太祖应还有其他妃嫔,但大多不见详载。例如他有的儿女,包括在宋初很活跃的皇子赵德芳,其生母的身份就没有可靠记载。太祖的后宫人数很少,不足三百人,后来又因久雨不止,以阴气太重的理由,将宫女放归五十余人:

太祖开宝五年五月十六日,以久雨,帝谓宰相曰:“霖雨成灾,得非阙政使之然耶?朕恐宫掖中有所幽闭。”令编籍后宫,得二百八十余人,谕以愿归者以情言。其应命者五十余人,各赐以白金、帷帐,遣还其家。*《宋会要辑稿》崇儒七“帝治出宫人”,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这与晋武帝后宫“至于万人”、唐玄宗“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3《开元宫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的情况大为不同。总的说来,太祖是一位不好女色的皇帝,这在历史上已有定评。

另据史载,太祖还曾迷恋过一位不知名的宫女,因此耽误上朝而受到了臣下的批评。太祖便在这位宫女熟睡之际将其杀死,以断绝自己的任何念想。这件事一度被当做“圣德”,由学者石介编入《三朝圣政录》,但却受到了与范仲淹并称“韩范”的名相韩琦的强烈反对,认为此事绝不可为后世所效法:

石守道(石介)编《三朝圣政录》,将上,求质于公,公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公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己溺之,乃恶其溺而杀之,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清识。*(宋)强至:《韩忠献公遗事》,《全宋笔记》第1编第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太祖处置宫女的手段如此无情,令人扼腕。同时也可看出,太祖对女色都只是一时的迷恋。美人再美,一旦影响到朝政的稳定运行,就只有被杀而弃之的命运。江山与女人,孰轻孰重,太祖心中拎得非常清楚。

太祖与他的妻妾育有四子六女。

长子德秀(早亡)、次子德昭(951—979)、三子德林(早亡)、四子德芳(959—981),长女昭庆公主、次女延庆公主、三女永庆公主,以及申国、成国、永国三位早亡的公主。其中德昭、昭庆、永庆为贺皇后所生,王皇后所生子女三人事迹史无明文,德林与早亡公主中的两位可能就是她的子女。长子德秀,早亡,生母不详。《宋史》、《东都事略》、《宋朝事实》等均记载太祖元配贺皇后生子德昭,并未提及德秀,而德秀却实为长子。其他的女子,当为妃嫔及宫女所出。

另据司马光记载,“苏王元偓,太祖遗腹子,太宗子养之”*(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2,《全宋笔记》第1编第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据《宋史》记载,元偓为太祖第六子,资容伟异,厚重寡言,通晓音律。宋真宗时期,他先后获封彭城郡王、宁王、相王、徐王。真宗天禧二年(1018)春,因王宫失火,受惊吓而死,时年四十二。追封邓王,后改封密王,又改苏王。元偓生于977年,而太祖死于976年,从日期上推断,遗腹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一说法在正史中并无记载。据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记载,遗腹子一说得自于“杨乐道”,即杨畋(1007—1062)。杨畋是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北宋名将杨业的弟弟)的曾孙,出身将门,却以科举入仕,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郞兼侍读,知谏院,嘉祐七年(1062)病逝。杨畋人脉广泛,与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王安石等名臣都有交往,又是皇帝的近侍朝臣。这样一个人对于元偓身世的指认当不至毫无根由。然而,由于史料所限,尚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确认元偓的身世。

由于德秀早亡,德昭成为实际上的长子。德昭字日新,贺皇后所出,为人谨重寡言,喜怒不形于色,喜爱读书,不好犬马之玩。乾德二年(964),德昭出阁,为贵州防御史。按惯例,皇子出阁即封王,然而太祖以其年幼,并未封王。太祖朝,德昭无多少功业可言,但“皇长子”的身份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少的荣耀;在太宗朝,他也因此而倍感压力,最终不堪重负,自杀而死,年仅二十九岁。死后追封魏王,后改为吴王、越王,徽宗时改为燕王,宋代文献中一般称其为“燕王”。

德昭有子五人: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而以惟吉最受太祖疼爱:

惟吉字国祥,母郑国夫人陈氏。惟吉生甫弥月,太祖命辇至内廷,择二女媪养视之,或中夜号啼,必自起抚抱。三岁,作弱弓轻矢,植金钱为的,俾之戏射,十发八中,帝甚奇之。五岁,日读书诵诗。帝尝射飞鸢,一发而中,惟吉从帝雀跃,喜甚,帝亦喜,铸黄金为奇兽、瑞禽赐之。常乘小乘舆及小鞍鞁马,命黄门拥抱,出入常从。*《宋史》卷244《宗室传一》。

即使是杀伐决断的君王,也会渴望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聪明伶俐、天真可爱的孙辈,给了政务缠身的宋太祖极大的安慰。只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惟吉六岁时,太祖溘然长逝。太祖死后,惟吉日夜啼哭,宋皇后再三劝慰,才肯吃东西。后来,真宗将太祖与宋皇后的画像、服玩、器物等赠予惟吉。终其一生,惟吉都保持着对悉心抚育他的太祖与宋皇后的深厚感情。

德芳为太祖四子,其生母不详。宋人韩维在为德芳的孙儿赵从式作墓志铭时,提出“太祖孝明皇后生楚康惠王德芳”*(宋)韩维:《南阳集》卷29《荣王从式墓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孝明皇后即王皇后。然而,史载王皇后子女皆早夭,故韩维此说恐不确。另,太祖死后,宋皇后曾急召德芳,而非太祖长子德昭,欲立德芳为帝,因此有人认为德芳乃宋皇后所生。对此,李焘专门作了考辨:

按:开宝皇后(宋皇后)以开宝元年二月入宫,德芳以开宝八年七月娶焦继勋女,出阁时年十七岁,德芳传不载母为开宝皇后,后传亦不言有子德芳,疑德芳非宋出也。当考。*《长编》卷17开宝九年十月条。

宋皇后入宫为后时,年方十七,而德芳已经十岁,二人显然不会是母子。然而,七八年的养育之情,却可使他们情同母子。相比之下,德昭比宋皇后大一岁,且早已出阁,二人关系就有些疏远了。宋皇后本人没有子嗣,若让她在德昭与德芳中择一人为帝,显然她更为偏爱德芳。故有学者认为,太祖崩逝,或许“突然感到无助的宋皇后,希望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与未来的皇帝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权衡之下,选择了较她本人年轻、‘母子’关系易处,而且可能较易控御的德芳”*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第260页。。

德芳的岳父焦继勋在太祖晚年曾受到特别的重视,直接掌管宋朝的副都洛阳。而太祖一度也欲迁都洛阳,迁都的目的据说是为了摆脱皇弟赵光义在开封府已然形成的强大势力*蒋复璁之《宋太祖孝章宋皇后崩不成丧考》对这件事有着详细考证,认为其中包含着宋初政治,尤其是太祖、太宗传位过程的极大信息。另外,在个别文献记载中,德芳的孙儿赵从式手中有家藏的“皇帝信宝”。见韩维《之南阳集》卷29《荣王从式墓志》。。由此看来,德芳的人生或许并非如史书记载中那般寡淡。在正史中寥寥数语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涛。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德芳病逝,年二十三岁。他一生并无大的功业,但在民间传说中,他却成了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贤王”,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形象,却寄托了人们对太祖功业的怀念,以及对太宗苛待太祖诸子的质疑与不满。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德芳六世孙赵伯琮,也就是宋孝宗登基,皇位重回太祖一脉,这也是宋代政治史中的一件大事。

在太祖的六个女儿中,三位公主早亡,只有昭庆、延庆、永庆三位公主顺利成年。这三位公主以及太祖妹妹所嫁的驸马,都出自开国元勋,尤其是武将之家。这正与太祖“杯酒释兵权”时对王审琦、石守信等武将所说的“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许诺相一致。

三、兄妹与外戚

父母、妻妾、子女是宋太祖的直系亲属,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皇室成员就是他的兄弟姐妹和外戚了。

宋太祖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即长兄光济(早亡,宋朝建立后,追封邕王,后改为曹王)、二弟光义(即太宗)、三弟廷美、四弟光赞(幼亡,追封夔王,后改岐王)、姐姐陈国长公主(未笄而夭)、妹妹燕国长公主,皆为杜太后所出。开国后,宋太祖让弟弟、妹妹的子女同称皇子、皇女,以示骨肉无间。尽管有大臣认为这样体现不出差别,太祖却不以为然:“犹子(指侄子)即子也。新得天下便生分别,朕不欲为也!”*(宋)李心传:《旧闻证误》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赵光义(939-997),即后来的宋太宗,原名匡义,字廷宜,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御名”为赵炅。宋朝人喜欢强调“祖宗家法”,从最直观的意义上说,“祖”即太祖,“宗”即太宗,兄弟二人是宋皇室中交集最多,对赵宋王朝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

赵光义比哥哥小十二岁,据说他出生时也是“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自幼便“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宋史》卷4《太宗本纪一》。。父母对光义十分喜爱,也寄予厚望。父亲赵弘殷经常搜求古书送给光义,勉励他好好学习。杜太后于子女之中,“尤爱皇弟光义,然未尝假以颜色,光义每出,辄戒之曰:‘必与赵书记(赵普)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归,光义不敢违”*《长编》卷2宋太祖建隆二年六月条。。光义喜爱读书,“工文业,多艺能”*《宋史》卷4《太宗本纪一》。,与“独喜观书”的太祖当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兄弟二人成年后的长相也相近。

宋人王偁的《东都事略》卷一《太祖本纪一》在介绍太祖从出生到成年的经历时,涉及了他青年时的相貌:“及长,天姿雄伟,性沉厚有大度”。这实在是一句很笼统的话,也不乏美化的成分。但据此也不难推知,宋太祖此时应该是一个健壮魁伟、性格老成的青年。《宋史·太祖本纪》沿袭了《东都事略》中的内容,描画的也是宋太祖青年时的形象,但美化的成分更大了:“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三十岁后,即“陈桥兵变”前后,宋太祖开始发福,用他自己的话说,已长成“方面大耳”的模样。《儒林公议》中言“太祖天表神伟,紫鬓而丰颐”,大致也是此时的状貌,所谓“紫鬓”是指皮肤、胡须呈紫黑色;“丰颐”,应该是指胖而出现了“双下巴”。《宋史·楚昭辅传》中记载“陈桥兵变”前夕的宋太祖为“奇表丰下”,有“贵人”之相。这里的“丰下”也就是“丰颐”。《长编》中记载了有关宋太祖样貌的一则旁证,值得重视。宋仁宗时有一位叫王德用的名将,因战功不断得到重用,结果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他长得太像太祖皇帝了:“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五月条。《宋史·王德用传》中还记载了王的绰号为“黑王相公”。据此来看,宋太祖除了“状貌雄毅”,即高高大大之外,其面部特征应该是“面黑颈白”。传为北宋王霭所作《宋太祖坐像横轴》(又称《宋太祖坐像》,原藏北京故宫南薰殿,今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像上的太祖也是脸色较深,身体肥胖。宋太宗赵光义的状貌在文献记载中也是“面黔色而体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8“果报”条云:“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与哥哥显然十分相近。

另外,传世名画《蹴鞠图》(又称《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与赵普等人玩蹴踘(古代“花式足球”)时的场景。该画原作为北宋末年名画家苏汉臣(1094—1172),现传之图为宋末元初画家钱选(1239—1299)临摹,称《临苏汉臣〈宋太祖蹴踘图〉》(上海博物馆藏),又有海外私人收藏文徵明《蹴踘图》轴,与钱选之作相仿。图中共有六人:前排赵光义、赵普在踢球,旁边一年轻人为楚昭辅;后排中间为宋太祖,党进、石守信分立左右。从画中各人身材来看,党进最高。党进是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属于“西北汉子”,《宋史》本传更说他“以膂力隶军伍”,“形貌魁岸”,身材显然高于一般人。宋太祖跟他比起来,也只略低一点。据此判断,太祖兄弟二人也应该是身材高大的,都是那种肤色黝深、高高大大的黑胖汉*张其凡说,宋太宗的状貌为“中等左右的个头,肥胖而略显臃肿的身体,方面大耳,一副黝黑的面孔”(《宋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基本符合太祖、太宗兄弟二人的状貌特点,只是“中等左右的个头”一说,似乎有些“小看”这兄弟二人了。因为只有身材高大的人,才可能“状貌雄毅动人”。。本来,唐朝人喜胖,宋朝人好瘦,故有“唐肥宋瘦”之说。但“宋瘦”的开国“祖宗”却是两个黑胖汉,这也是一桩趣事。

兄弟二人“状貌”相近,但性格却相差很大。哥哥豪爽、豁达宽厚,弟弟则细致、讲究、认真。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在《宋太祖与宋太宗》一书中说:“在各种各样的史书的评价中,都说他(宋太祖)‘聪明豁达’‘神武英断’‘宽仁多恕’‘孝心友爱’等等,还说他头脑清晰,富有决断力,心地善良,对人宽大为怀。传说他的面貌像一般武将那样,黑里透红,现在留存下来的画像,面貌也很黑,在丰满中露出慈祥的样子。”*[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方建新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97页。虽然“各种各样的史书”中的这些评价,带有传统史书惯于美化帝王的倾向,但总的来说,这些评价还是有依据的,也不是毫无原则地美化。在宋代文献中,“祖、宗”二人虽然都是被充分尊崇的偶像,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从宋人的夸赞中还是可以看得出来:

艺祖治大而不治细,任逸而不任劳。

艺祖皇帝经画天下之略,盖将上承周汉之治,太宗皇帝一切律之于规矩准绳之内,以立百五六十年太平之基。*(宋)陈傅良:《止斋集》卷20《转对札子》,四部丛刊初编本。(宋)陈亮:《陈亮集》卷1《上孝皇帝第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盖太祖时规模广大,故(赵)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任事;太宗规模繁密,故普不免远嫌疑、存形迹,而救过之不暇。*(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4“宰相”条。

竺沙雅章说,“在太祖身上,则还没有完全脱去那种军阀武夫的习气。……太宗则始终保持着自己是主宰天下的帝王的矜持态度”*⑨[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第147页,第139页。,也同样反映出兄弟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与哥哥的豁达随性不同,弟弟严肃、矜持的背后是强大的意志力,凡是自己认准的事,无论大小,他都不会轻易撒手。当然,这也与哥哥的宽厚有关。

兄弟二人都喜欢读书,但哥哥很少表白,弟弟则经常提及。如“朕万几之暇,不废观书”、“朕每退朝,不废观书”*《宋朝事实》卷3。;“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条。,“朕每日所为有常度,辰巳间视事,既罢,即看书”*《长编》卷25雍熙元年十月条。,“朕退朝未尝虚度光阴,读书外尝留意真草”*《长编》卷27雍熙三年十月条。,“朕无他好,但喜读书”*(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3,中华书局,1977年版。。从文献记载来看,宋太宗确实年轻时候即喜读书,当了皇帝后时时强调自己好读书,也有为臣下、皇室和士人做一表率的用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由于太宗有让自己的言行详细地流传于后世的强烈愿望,所以,常常尽量让史官多记录”⑨。

宋太祖性格方面也有一个大的缺陷,这就是对于酒的自制力很差。职业军人出身的他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虽然饮酒显示了他的豁达豪放,但几乎每饮必醉,这就是自制力的问题了。他自己也常为此自责,“朕每因宴会,乘欢至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但直到去世,他都没有改掉豪饮的毛病,事实上,不少史家认为,宋太祖五十一岁就壮年早逝,与其平日嗜酒有很大的关系。很有意思的是,他的弟弟在喝酒这件事上自制力就很强。光义应该是有些酒量的,但只是在必喝的场合下才喝。故史书多载光义说自己“居常罕饮”、“春夏以来,未尝饮酒”*《长编》卷25雍熙元年正月条、卷27雍熙三年十二月条。等。

性格的不同,并未影响兄弟二人的感情。

太祖长光义十二岁,如兄亦如父。光义先后迎娶符、李二位夫人,便是太祖操办的。光义也为赵宋开国尽心竭力。陈桥兵变中,光义在前台积极活动,为太祖黄袍加身立下功劳;而太祖在登基为帝之后,待光义亦一如布衣昆弟之时。他不仅频频召见光义,还常常造访光义府邸。光义一次在宫中醉酒,不能乘马,太祖便亲自扶掖,送至殿阶。光义府邸地势高仰,水不能及,太祖遂自左掖门步行至光义府中,命工匠设法将金水河引入府中,并多次前往查看,直至注水成功。他对光义的赏赐不可胜纪,其中仅金银器一项即不下数万两。至道元年(995),已登基为帝的光义下令修建上清宫,此宫一千二百四十二区,规模恢弘,其修建费用全部来自太祖以前赏赐的财物。关于兄弟二人的关系,在历史上还留有一段佳话:光义曾罹患重病,几乎人事不知。太祖忧心如焚,亲为护疗,甚至冒着灼伤的危险,将治病的艾条先放在自己的穴位上熏灼试验,以求得理想的艾灸效果。

太祖即位的第二年,就与昭宪杜太后拟定了“金匮之盟”,确立光义为继承人*参见王育济:《“金匮之盟”真伪考——对一桩学术定案的重新甄别》,《山东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应该说,这一方案也有着十分现实的考虑。宋王朝建国之初,如何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尤其是如何避免因“主少国疑”而发生新的王朝更迭,这是昭宪太后、宋太祖,乃至整个皇室都会关心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案,就是尽快推出一位年长成熟的皇位继承人,这不但可以避免在未来的皇位传承中出现“主少国疑”的危险局面,而且可以震慑赵宋王朝眼前的各种敌对势力,杜绝他们潜在的觊觎之心。

固然,此时的太祖皇帝正当壮年,而且还有两个少年皇子在,似乎还不到为此事忧虑的地步。然而,杜太后却自有她的道理。五代五十多年间,仅中原地区就换了八姓十三君,且多半不寿。享国最长的后梁末帝朱友贞在位尚不到十年,而卒于五十岁以下的有八人之多。在这种情形下,极易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周世宗一代雄主,却于三十九岁的盛龄早逝,继任之主年方七岁,时人皆曰天下无主,最终难免亡国的命运。这些眼前的例子不能不引起赵宋皇室的警惕。太祖即位之初,最大的儿子德昭尚不过十岁。一旦发生周世宗式的变故,帝祚移人,则求为匹夫亦不可得,更遑论钟鸣鼎食、富贵荣华了。对整个家族来说,这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何防患于未然,使帝祚永固,赵氏家族不能不反复斟酌,早作打算。

冯友兰在谈到宋初“杯酒释兵权”和“金匮之盟”的意义时,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宋朝之前)仅仅五十年间就换了五个朝代,后世称为五代。一个朝代中的第一号军阀,在前朝皇帝死了以后,从继位的小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自称为皇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这样的循环直到宋朝的建立才停止。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从前朝的小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自称为皇帝,建立了宋朝。但他有办法使这个新朝代继续下去。……这两种办法都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采取的。前一种办法(‘杯酒’)是使军不成阀,没有可以夺去皇位的人;后一种办法(‘金匮’)是使虽有这样的人而没有可以夺取皇位的可乘之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7页。。美国汉学家贾志扬在对宋代宗室史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评价:

起初,宋朝看起来只不过是北方一系列短命王朝中的第六代,当时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会比此前的五代成功。然而反观历史,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使宋朝厕身于伟大朝代之列的因素:比此前的王朝重新加强了中央权力,这是太祖建立宋朝的基础:他采取强有力的动作,迅速加强了对武人,特别是禁军将领的控制;他以战争与外交笼络两手相结合,逐渐平定南方诸国;再有,宋初三十七年都是成年君主在位,这就使得宋朝绝无重蹈后周命运的可能,这一点也相当重要。宋朝自称得天命,这天命看起来也许还不是那么保险,但是,王朝的设计师——太祖却对历史教训心怀警惕,处处以子孙后代为计,采取了许多行动,要将宋朝带向长治久安。*[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这里所提到的“宋初三十七年都是成年君主在位”,正是宋太祖、昭宪太后设计“金匮之盟”的意义所在。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太祖与其弟光义虽然不无龃龉,但却还是大致维系了兄弟间的情谊,直到太祖去世,光义顺利即位。这在帝王之家实不多见。其中的部分原因,应该与太祖“孝心友爱”的个性有关,正如美国学者黄仁宇所说:“(太祖)受母亲杜氏的吩咐,传位于弟赵光义(太宗),终其身没有因为继承问题而在他左右产生各项阴谋。虽然这种纪录在赵光义一朝就不能保持,宋朝宫闱间的纠纷究竟比各朝为少。”*[美]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47页。

太祖的三弟赵廷美(947-984),字文化,本名光美,光义即位后改名廷美。他小太祖二十岁,仅比皇子德昭大四岁,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廷美在太祖朝并没有做过多少事。太宗即位后,由于他也是“金匮之盟”中规定的皇位继承人之一,反而遭受了一系列政治迫害,最后被流放至湖北房州。为否定廷美的继承人身份,太宗甚至声称他是赵家乳母耿氏与赵弘殷的儿子。在持续的高压之下,廷美于雍熙元年(984)因忧悸成疾而死,享年三十七岁。

在宋初相对温厚、理性的政治氛围下,无论是皇子德昭之死,还是皇弟廷美之死,都没有演化为更大范围的政治迫害。以廷美为例,他本人虽然因“大罪”忧惧而死,但其10个儿子、32个孙子和127名曾孙,却大都在宋初三朝(太祖、太宗、真宗)安享富贵,以至于其开枝散叶的“结果”竟大大超过了太祖、太宗的直系男丁*太祖三兄弟中,太祖有儿子4人、孙子8人,曾孙24人;太宗有儿子9人,孙子19人,曾孙75人。参见[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29页。按:书中误将“曾孙”译作“玄孙”。。

除了光义、光美和早夭的光赞三个弟弟,太祖还有两个姊妹。其中一位早年夭折,另一位就是宋初很有影响的燕国长公主。她早年出嫁太祖的战友米福德,米福德去世后,寡居在家,建隆元年受封燕国长公主,八月,再嫁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开宝六年(973)十月去世。太祖对这个妹妹十分关心,在她生病时,亲自探望;在她去世时,亲临吊唁,痛哭失声,朝廷停止办公五天。关于太祖的这个妹妹,还有一则轶事:

太祖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屡立战功,由是将士皆爱服归心焉。及将北征,京师间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之知。太祖闻之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太祖姊,或云即魏国长公主(此处误,当为太祖妹,燕国长公主),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邪!”太祖默然而出。*(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书中认为杖逐太祖者为“太祖姊,或云即魏国长公主”。对此,《宋朝事实》卷8“宣祖女”条说:“考魏国长公主,太祖女,即昭庆公主,非太祖姊也。据史云太祖姊早夭,则引面杖逐太祖者当为太祖妹秦国长公主。可知《涑水记闻》属传闻之误。”《锦绣万花谷》前集卷16、《说郛》卷9在记此事时皆把“太祖姊”写作“太祖娣”,即太祖妹。

宋代文献中关于燕国长公主的记载,寥寥无几,然而仅此一条,已足具华彩,大见性情!即使是豁达果敢的“大丈夫”,面对这最后一搏,也难免会忐忑不安,踌躇不前。在这关键时刻,家人义无反顾的支持将是他莫大的动力。燕国长公主以这种果决的方式表明了家人对宋太祖的支持。同时,这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的表述,亦隐约表明了赵家人对这一非同小可的“大事”是知情的。

除了太祖的弟妹等血缘皇亲之外,太祖的姻亲,也就是外戚,是皇朝政治中重要的一环。宋太宗的妻子是后周世宗符皇后的妹妹,太祖兄弟却将后周恭帝赶下了皇帝的宝座。“宋代起于外戚姻亲夺位,从此对于外戚加意防范”*刘子健:《宋太宗与宋初两次篡位》,《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对外戚设立了诸多限制。

太祖有五位舅舅:杜审琦、杜审玉、杜审琼、杜审肇、杜审进。其中杜审琦、杜审玉已于后唐年间去世,只余杜审琼、杜审肇、杜审进三人。杜家世居常山,北宋建国后,遵照防范“外戚干政”的意图,杜家兄弟依然住在常山,这期间唯有杜审琼曾进京朝拜。在这次难得的聚会中,也显示出家人的亲情与友爱。正式朝见后,宋太祖特地在万岁殿设家宴款待,率领光义等兄弟,按照家礼向舅舅跪拜祝酒,“前殿展君臣之礼,虎节朝天;后宫伸骨肉之情,龙衣拂地”*(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但该书将杜审琼误作杜审琦,万岁殿误作福宁宫。,一时传为美谈。家宴之后,杜审琼仍旧返回常山乡居。直至杜太后去世后,建隆三年(962)九月,杜家兄弟三人才被召至京师。但三位舅舅中,只有杜审进晚年获封节度使:

国初外戚罕有建节者,太祖时,杜审进以元舅之尊,穷老才得节度使。*(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2《外戚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这都可以看出宋太祖在此类问题上的温情、明智与清醒。

太祖朝有四位驸马:妹夫高怀德(926-982),女婿王承衍(952-1003)、石保吉(954-1010)、魏咸信(946-1014)。

高怀德是开国宿将,石、王、魏三人为功臣之子。建隆元年(960)八月,宋太祖将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与三十五岁的开国大将高怀德,加封高怀德为驸马都尉。第二年,杯酒释兵权,高怀德等大将的禁军职务被罢除,改为归德军节度使,并废除殿前都点检一职。高怀德不爱读书,喜欢作曲唱歌,尤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获狐兔累数百,或对客不揖而起,由别门引数十骑从禽于郊”*《宋史》卷250《高行德传》。。这也是一种低调“自晦”的策略*《宋史》卷250“论曰”。。

王承衍是开国功臣王审琦的儿子,于开宝三年娶太祖长女昭庆公主,其实在此之前他已有妻子乐氏,太祖竟出厚资将乐氏改嫁,坚持以王承衍为婿。这样做的目的,宋太祖说是为了让“杯酒释兵权”后的王审琦安心*(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石保吉是开国大将石守信的次子,开宝四年娶太祖次女延庆公主。魏咸信于开宝五年娶太祖小女永庆公主,他是宋初宰相魏仁浦之子,也是杜太后早就属意的驸马人选*据《宋史》卷二四九《魏咸信传》。。

与对待宗室的政策相似,宋太祖对外戚待遇优厚,但却不予实权。“祖宗家法最善,汉唐所不及,待外戚尤严”*(宋)王应麟辑:《玉海》卷130《官制·戚里》。,“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宋)彭龟年:《止堂集》卷5《论韩侂胄干预政事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养之以丰禄高爵,而不使之招权擅事”*(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35《帝系门·外戚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太祖时期,外戚成员依照惯例获授武职官位的当然不在少数,其地位特殊者还能获得高级官爵,“但真正掌军为将者却有限”*陈锋:《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页。。

总的说来,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对后妃干政、兄弟阋墙、外戚乱国的风险在宋初都有明确的防范措施,这也奠定了两宋对待宗室皇亲的基本思路与政策:

天下无女宠,无宦官,无外戚,无权臣,无奸臣,随其萌蘖,寻即除治。*(明)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54《治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宋朝之待宗室、戚属,其以大公之道守天下乎?虽三代未有及此!*(宋)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14《宗室·详说》,扬州:广陵书社,1990年版。

在历朝皇帝中,宋太祖是处理“家”“国”关系最明智、最慎重的一位君主,这不但将宋王朝带出了“五代十国”短命的泥淖,也开创了帝制时代最为理性的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运绵远的卓越朝代,往往是从“齐家”开始的。

猜你喜欢
宋太祖太祖
照葫芦画瓢
八月十五月儿明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开门办公”
婆婆纳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决策探索(2019年1期)2019-03-19 11:59:02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与羊肉泡馍
曹植聪慧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