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中医体质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2018-02-11 07:18:53侯淑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体质案例评价

王 济 杨 正 侯淑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 Scriven博士[1]于1967年提出,也称为形成性评估。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以往教学模式中的总结性评价,即在学习的某个阶段(如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应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在一个教学模块中参与、能得到反馈且能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时间、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性质都是不同的。在评价时间方面,形成性评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而总结性评价发生在学习的某个阶段;评价目的方面,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如课堂提问,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查房提问等)监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教师和学生均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学习;评价主体方面,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学和管理人员,总结性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性质方面,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主要强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反馈互动,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主要作为管理人员制定教育教学政策和措施的依据[2]。

形成性评价提出后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被视为教育的里程碑。在国外,形成性评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包括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价引入中国是在1987年。直至2007年,李井泉翻译HersheyS.Bell的题为《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文章,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至医学教学[3]。近几年,形成性评价已运用于众多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教学中。但文献计量研究显示,中医及中药学领域发表形成性评价论文的数量较少[4],显示形成性评价尚未充分应用到中医药课程教学中。

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本文参考赵铭锋等[5]提出的规模化班级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可采用的形式,以及Ellen Osmundson提出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6],结合中医体质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提出中医体质学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工作模型。

1 中医体质学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中医体质学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一是体质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二是体质学的历史渊源;三是体质辨识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四是体质学在临床和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根据不同教学板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1.1以问题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 以问题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适用于中医体质学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教学。这两个板块偏重于理论的阐述。理论部分虽然在整门课程中非常重要,但学生极易感到枯燥,听课后印象不深刻。因此,适宜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课堂中询问的问题大致为:第一板块:“为什么要研究个体差异?”“人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医体质学所讲的体质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体质概念有什么区别?”第二板块:“《黄帝内经》体质分类理论对现代体质分类有哪些启发?”“《伤寒论》哪些条文体现了体质学思想?”“请从体质学角度思考,为什么金元四大家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看似相反的治则治法都适用于临床诊疗?”提出问题后,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观察和学生们的反应或回答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对难点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堂,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追赶教学进度,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和关键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1.2以案例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 以案例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适用于中医体质学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的教学。这两个板块偏重于操作技术和实践应用,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以案例引入并讲解案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课堂只注重教师对案例的讲解,不重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反馈。笔者在第三板块经常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是:请学生用《中医体质量表》对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测评,得出自己的体质分数,在课堂上讲解测评算分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或疑惑之处。回答体质测评问卷的问题后,谈谈对问题的理解。通过自身使用体质测评工具的体验,加深对体质辨识方法和辨识工具的理解,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也总结出在体质辨识方法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促进下一步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第四板块中,笔者常在讲解完必要的知识后,举出几个典型的案例,先不做讲解,请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案例的准确性和思维方式,反馈出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实现形成性评价的真正目的。

1.3座谈与问卷调查 笔者一般在学期中间,抽取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课程实用性的认知、对课程进度安排的看法、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等。并在小范围开展座谈,当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看法。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师生的对话与互动,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且时间更久,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4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 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不同,要求学生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提交一篇小论文。题目一般为自拟,论文内容可以围绕任何体质学领域涉及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选修中医体质学课程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研究生有中医临床、中医基础、针灸推拿、护理、卫生管理各个专业方向,本科班级有卓越中医班、双培班、健康管理专业等。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过的中西医学课程,结合体质学拟定论文题目。学生拟定的选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代文献中的体质学思想挖掘;二是结合现代科技方法对体质学研究的展望;三是对某种体质在临床或养生保健中应用的探讨或体会。论文完成后,按照选题类别分组,在班级内开展互评和自我评价。由于每位学生论文选题角度、阅读文献量、思维深度和撰写技巧不同,在阅读其他同学论文的同时对自己论文的立题依据、创新性等也可做出评价。学生评价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优秀论文进行点评。开展学生互评既能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进行相互对比、自我分析和反思,在互评的同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有效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性,同时可以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1.5管理人员的评价 管理人员应在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获取各种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高校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管理人员就是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一般都是本校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在校时往往都是优秀学生,对专业和学术也有较好的理解。授课教师应积极和班主任或辅导员取得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学业情况,以及对所教授课程和教师的反馈。管理人员参与形成性评价,属于课堂外评价,是容易被忽视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但也是对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有力补充。应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教学辅助作用。

2 中医体质学形成性评价的工作模型

Ellen Osmundson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包括学习进程(learning progressions)、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成功标准(criteria for success)、获取学习证据(eliciting evidence of learning)、解释证据(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诊断差距(identifying the gap)、给予反馈 (feedback)、教学调整 (instructional modifications)、搭建支架(scaffolding new learning)、缩小差距(closing the gap)几个环节。这个工作模型也适用于中医体质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现根据中医体质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将这几个环节分述如下。

2.1学习进程 学习进程由学习经验描述构成,旨在交代特定内容领域或某一时间段的学习将如何发展/进步。中医体质学课程的学习进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掌握;第二阶段:体质辨识和调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教师应当按照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2.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不是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将学到什么。学习目标必须清晰、可控,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与成功标准相一致。在中医体质学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论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学习目标。

2.3成功标准 成功标准是学生表达学习目标的基本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解释、示范、演示、问题解决等,证明他们的目标。中医体质学的形成性评价以问题或案例等形式体现,每一个问题或案例都有相应的标准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或分析案例以达到或接近标准答案为有效的成功标准,衡量成功标准的尺度在班级内是客观公平的。

2.4获取学习证据 是指通过特定策略和方法,系统搜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据。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必须与学习目标、成功标准保持一致。此外,所搜集到的证明必须能够反映重要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医体质学形成性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请学生填写体质量表,从量表的填写情况和填写结果,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体质辨识掌握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对待体质学课程的认真态度。

2.5解释证据 指教师根据证据信息分析学生学到哪里了,进而明确哪里需要增加教学。在中医体质学教学中,教师会定期与学生座谈或组织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

2.6诊断差距 指教师分析学生离达到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还有多少距离。通过课堂提问、分析案例、问卷调查、座谈、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等方法,教师最终需要明确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了成功标准。

2.7给予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关键。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这些信息提出了怎样才是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部分,而不是仅仅列举解决问题的所有措施。当教师对学生做出比较准确的差距诊断以后,将诊断结果以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反馈时间可以是课堂随时反馈,也可以是学期中间、学期末的总结反馈。

2.8教学调整 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因此,在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动机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相应地调整教学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参加讨论,或是引导性地发问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2.9搭建支架 这一环节指的是给新的学习搭建所需要的平台,包括给学生提供适当水平的支持。在中医体质学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搭建支架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安排体质辨识门诊的见习、实习,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

2.10缩小差距 缩小差距是指推动学生沿着他们的学习轨迹缩小他们目前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教学和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如果正确运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并且按照以上形成性评价的工作模型逐步展开,缩小差距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不需要刻意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所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已经在前边的环节完成。

猜你喜欢
体质案例评价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