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军 王秋花
(嵩县林业局,河南 嵩县 471400)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作为主要物资来源的森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在缺少明确规划和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森林资源被不断开采,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日益下降,森林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森林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高效发挥,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
我国林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是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全力支持经济建设,大量原始森林被采伐,这是典型的传统林业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的改革而进行准备的过程,在集体林区、非国有林区实行了“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2]。由于对改革目标认识不足,导致林业改革的进展相对落后。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发展现代林业的进程,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在贫困地区很难推行林业保护制度,破坏性采伐、盗伐情况仍时有发生。
发展历程中的艰难是无法避免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少走弯路。将理论成果和科学技术加快应用到传统的森林经营中成为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落在“森林经营”上,而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
很多地方开展的林业生态工程,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模式实施的。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划,往往会出现建设技术落后、人员管理松散、不能因地制宜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林业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往往只注重片面单一的因素而忽视整体协调一致性。甚至部分工程只是为了短期的效益或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进行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林业建设对人力、物力、财力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下很难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维持高水平建设,导致部分区域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高标准的生态建设工程,在我国西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建立可持续经营模式,在保证人们经济收益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经济模式,摆脱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建立绿色产业,采取“森林—利用—培育—森林”的循环发展模式,真正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统一起来[3]。同时,加强建设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促进科技兴林,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水平。比如,加大科学管理、合理规划的建设力度,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林业技术措施,明确提高林地质量和生态功能的具体措施;依托现代农业企业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加强示范推广效果;积极发展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数字林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林业经营与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促进优良品种的繁育,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良种良苗培育水平[4]。
鼓励使用林材的工业企业建设材料基地,促进工业用途人工林的建设。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将工业用材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纳入信用管理的评价体系,分配适宜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较大的可以适当减少税费等,以促进工业企业介入人工林建设;加工企业独资或主要投资建设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要求,取消一切适度放开利用方式、时间和数量的限制[5]。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建设规划,加强建设和后续维护过程的管理,以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蔡小虎,杨灌英,范成绪,等.西南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与模式[J].四川林业科技,2005(3):27-32.
[2]刘奇鹏.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0):267.
[3]杨洁.浅谈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265.
[4]隋宝强.强化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2(4):89-90,66.
[5]张建国.森林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3):130-1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