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宁
(北华大学东校区,吉林 吉林 132000)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地域偏远、信息相对闭塞以及交通不便利的地方,人口生存与居住条件较差,贫困情况相对集中,家家户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这些现实情况都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工作范围。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总人数的79%,这一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影响了全国奔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具体的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其一,在精准识别方面,人口众多,识别难度大,存在僧多粥少的困境;其二,在精准帮扶方面,存在精准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驻村帮扶人员宣传不到位以及由于僧多粥少的情形,资金使用上难以平衡;其三,在精准管理方面,存在基建设施缺失,有的贫困地区不通电、没有网络覆盖。这些实际情况都是制约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第一个环节是筛选出符合精准扶贫政策的人员,从而开展工作,解决了“应该帮助谁”的难题,才能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而如何让迫切需要扶持的居民得到应有的帮助,需要借助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在现有的国家贫困人口基础上,制定贫困人口参与机制,方便帮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划分贫困人口,结合贫困人口的规模与地域,深入当地向居民积极宣传精准识别工作机制的功能,让群众能够正确认识该机制的优势。在对居民讲解精准识别机制功能时,一定要着重强调识别标准、要求、内容、程序以及建档立卡等详细事项,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理解该机制的功能,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此外,驻村帮扶人员在每家每户了解帮扶政策的基础上,主动收集贫困家庭的申请表,让居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在申请表收集过后,动员居民开展全村评选大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1],选出确实有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员进行为期7d的公示,进一步保证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工作机制的科学性、正确性。最终将公示无误后的人员名单上报给上级单位,进行最后一次核实。在审核过程中,应从多种渠道进行核实,如实地走访、根据个人信息查询其经济状况等,其中涉及银行存款、股份债券及商业保险等。在此基础上,还应成立一个监督部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起到多重保障作用。
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宗旨。而要想保证顺利开展精准帮扶工作,需要基层部门的大力配合,其中村级组织很关键。随着党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陆续下达,需要村级干部大力普及,做到家家户户知晓相关政策。因此,村级帮扶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丰富的精神内涵、熟悉管理工作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在社会特定团体中公平地筛选出一位道德领袖作为村里帮扶组织的书记,使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首先,对基层驻村帮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解读各项扶贫政策。这不仅能够开阔帮扶人员的视野,而且能获知其他的致富途径,为精准扶贫增加宣传点,夯实脱贫致富基础。其次,帮扶人员要有意识地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正确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的、落后的、不切实际的思维模式,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各项利好政策,带领村民走出去。最后,帮扶人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可利用的脱贫资源,使其能够做到自力更生,减少救济的情况,提高村民的自主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增长。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仅要在物质条件上进行援助,而且要从思想上对贫困人口进行干预,消除懒惰思想。精神扶贫范围包括正确科学干预居民好吃懒做的思想,摒弃“不用干活,饿了找政府”的消极思想。积极引导居民思想向善,从思想上杜绝懒惰思维,努力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刺激居民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想办法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从精神上脱离贫困[2]。
我国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引起了重视,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挖掘精准扶贫新出路志在必行。在扶贫过程中,考虑到扶贫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为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需要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健全精准管理制度,丰富扶贫精神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顽疾,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1]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50-57.
[2]莫光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