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修炼诗意情怀,构建蓬勃生长力的语文课堂,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孔子的弟子三千闲庭信步,如沐春风的教学为诗意课堂提供了典范。《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节语文课,如果你想让学生兴味盎然,就先标“心”立意再到“心”所我动。课堂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心理,让学生好学、喜学、乐学。可引用名言警句,启人深思;可吟诵诗词歌赋,典雅隽永;可讲演小故事,寓教于乐……
记得讲《散步》时,这样导入: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常常感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长成少年时,心怀感恩“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当我们步入中年了,恍然大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林语堂说“一个天生的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爱他的父母。”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莫怀戚一起在春天的田野中散步,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还记得在讲《小石潭记》一课前,笔者刚约驴友到广水三潭风景区游览了一天,拍了许多照片发到QQ空间,很多学生点赞,笔者灵机一动设置了下面导语: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兴起了户外活动,宛如一道旋风,带动了户外旅游,相信许多学生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其实,穿越千年风尘,追溯到唐代诗人“河东先生”(柳宗元)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驴友,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驴头这级别了。因为他一生宦海浮沉,贬谪永州期间,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其实柳宗元足迹遍布的远不止这八处,今天我们就一起随柳宗元去远足,探幽访奇。教师智慧的引领,为学生与文本充分的对接渲染了氛围,开启了学生求知的 “户外模式”,开创了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再塑生命的人》这样引入:海伦就是一个“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精灵舞者。
《秋天的怀念》则用一段颁奖词导入:“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再学习他在身体瘫痪后母子生死诀别的一段悲喜交集历程,学生由“直”观到“感”怀就水到渠成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如回忆鲁迅先生授课风格说:“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他的青年淳朴的胸怀。”“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慷慨激扬,也不抑扬顿挫,但他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诙谐有趣,浓烈的情,醇厚的意,使教学语言充满韵味。”不少教师“脱口秀”,却忽略了教师授课语言的启发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启发的实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情感体验,只有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才有火上浇“油”,让课堂“火”起来!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的重难点,设计引人深思的启发性问题。让思维系统随课“更新”,让课堂创意任生“刷屏”。《出师表》课堂上当学生都在为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鞠躬尽瘁、忠心耿耿感动不已时,作者就其中的“忠”字提出如下问题,做一个心怀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诸葛亮到底应该忠于谁?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思考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到底吻不吻合“忧国忧民”的标准,认识他感恩于刘备的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之情固然可贵,而盲目忠于刘禅实在无益于推动社会发展。诚然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启发性的语言的确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深化他们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语言要讲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吻合,导之以思,诱之以趣。语文课堂才有情,有趣,上“瘾”!
《愚公移山》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是否真愚?智叟是否真智?
针对时事热点,召开辩论赛,如就章莹莹、江歌案件,提出面对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明白善良应自带锋芒;讨论萨德事件,提问:韩国你怎么了?懂得了光锥之内是命运,射程之内有尊严。
课堂小结,犹如罗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小结不仅升华学生课堂所学,也是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造成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的关键。唯此,教师需注重课堂小结的语言艺术,画龙点睛,夯实基础,强化课堂重点,激发阅读欲望,为构建诗意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记《承天寺夜游》结束语,引用余秋雨先生的《黄州突围》,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去读书,品其人,赏其文……
授课《天上的街市》引用周子炫同学写的小诗《天上的色彩》结课:我想,天上应该是白色的吧/因为星星、月亮都是洁白的/我想天上应该是红色的吧/因为天上应该是一副喜庆的样子/我想,天上应该是五彩的吧/因为天上应该是斑斓的、美丽的、漂亮的/我慢慢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似乎/乘着老牛飞入天宫……
就让时间的文字在一节节语文课堂里,斯磨。撑一支竹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向诗意盎然、蓬勃向上生长的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