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联合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报告60例

2018-02-10 22:53金智勇潘贵超陈卫衡于乐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9期

金智勇+潘贵超+陈卫衡+于乐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疗法联合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20例,平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介入疗法治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组采用介入疗法配合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采用介入疗法配合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的疗效显著,其优良率达93.33%。结论:介入疗法配合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疗效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介入疗法;针刀疗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作为骨科临床医学所公认的“不死的癌症”逐渐成为了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好发人群逐渐集中在40~60岁,其中男性比例较多。多年来,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旨在为患者寻求治愈率高、痛苦少、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介入联合针刀疗法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越来越被广大骨科医生所采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临床上被确诊的患者120例,分析探究采用介入疗法联合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并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临床上被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20例。依据病情程度、年龄、性别将120例患者通过Excel数据分析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男39例,女21例;患者年龄30~54岁,平均(32±48)岁;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7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患者年龄35~58岁,平均(38±53)岁;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3例,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临床上表现大多为髋关节及大腿部位疼痛、活动受限。经过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病情程度、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介入疗法联合针刀:在介入疗法中,本院采用穿刺技术,将导管经动脉置于供应股骨头血液的靶动脉内,将高浓度溶栓剂进行灌注,同时将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扩张剂、解痉剂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也通过导管注入,达到溶栓的作用,从而使血管痉挛获得解除,使动脉灌注增加,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增加有效循环,重建坏死股骨头的供血。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3个月内避免患肢负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疗效。指导患者服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药物和钙剂,联合针刀松解辅助治疗,患者体位取侧卧位,患处在定位上大转子上缘2~3 cm,常规定3点,其位置位于股骨头投影弧线上,进行常规消毒,术者戴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定向刀口线与股骨长轴平行,针刀体则与局部体表垂直,在针刀治疗1周后,配合手法、按摩等,同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介入疗法辅助针刀术后,恢复肢体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髋关节的致残率。

疗效判定:依据临床诊断标准,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对比:①治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治愈或消失,好转程度达90%;②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疼痛感明显减少;③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趋势,但不明显;④无效:各项临床症状均无好转趋势或加重。

方法:运用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分成两组,对患者病情数据进行分别记录,采用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系统处理。

结果

患者疗效:研究组的临床治愈例数与临床显效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在总体上,研究组的患者得到治愈例数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治愈效果显著,见表1。

患者治疗表现的主要症状: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对分别表现出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计算,经两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疼痛感与髋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见表2。

讨论

依据目前的医疗水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仍然是治疗髋关节慢性疾病上的“难题”,其临床病程长且反复,治疗费用高、愈后反复性强,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同时给家人带来精神上的折磨和经济负担,临床上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种类繁多。介入疗法,是目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短期内使股骨头缺血的血运得到激活和生长,促进新骨生成。临床上选用介入疗法联合针刀治疗,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针刀松解局部肌肉,促进介入药物的吸收,辅助肢体关节功能的恢复。通过临床实验疗效对比,证实了两者联合共同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必要性。联合治疗该疾病得到认可,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