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麻痹性斜视患者60例,行针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成功49例。结论: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法;麻痹性斜视;效果分析
麻痹性斜视发病十分迅速,且发病毫无征兆,临床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一只眼睛或者双眼向眦侧呆住,转动的过程受到限制,根据中医学的研究可称之为风牵偏视,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治疗效果较差。在常规治疗过程中,对麻痹性斜视病症多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但是其治疗结果不能让患者和家属满意。据此,本文将以麻痹性斜视病症为基础,探究针刺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麻痹性斜视患者60例,病眼60只。所有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前均行眼科检查确诊。其中内直肌麻痹15例,外直肌麻痹14例,上斜肌麻痹10例,下斜肌麻痹11例,上直肌麻痹6例,多条肌麻痹4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0~70岁,病程3~30 d。
方法:内直肌麻痹和外直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承泣穴、阳白穴、攒竹穴以及太阳穴治疗;上直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球后穴、承泣穴、攒竹穴以及瞳子髎穴;上斜肌、下斜肌以及多条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阳白穴、承泣穴、攒竹穴、太阳穴以及瞳子髎。配穴主要为:百会穴、后溪透少府。主要操作流程:选择和麻痹眼肌相关的4个主要穴位和配穴。应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留针时间控制在40min,每间隔10min行针1次。在对睛明穴、球后穴以及承泣穴进行针刺的过程中,选择1.5寸的30号毫针,直刺1~1.5寸,采用轻轻提拉,慢慢插进的方法,进行捻转,等待眼区位置出现酸痛肿胀感时,则可以出针。因针刺睛明穴、球后穴、承泣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出血的现象,因此在针刺进行前需要获取患者的同意。如果穴位出现了内出血的症状,则此穴位需要休息7d。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应行逍遥汤加减治疗,可以应用当归、青羊参、柴胡、全蝎以及僵蚕各10 g,茯苓12 g,炒白术12 g,白附子6 g,石菖蒲6 g。随症状加减治疗,头晕目眩患者加入天麻10 g,夏枯草12 g,菊花10 g;恶心呕吐患者加入竹茹10 g以及法半夏10 g;有上睑下垂的患者加入葛根20 g,升麻10 g以及川芎6 g。发病7 d左右的患者加入防风10 g,炙甘草6 g。每日服用1次,连续治疗12次,其中间隔5 d,而后继续治疗。
效果判定标准:①眼肌运动恢复正常,其斜视以及复视反应均消失,则判定为治疗有效;②眼肌运动恢复正常,其斜视以及复视反应基本不见,判定为好转;③眼肌运动有所恢复,其斜视以及复视情况有所减弱,判定为进步;④经过针刺治疗后无明显缓解,判定为无效。
结果
治疗结果分析,见表1。
讨论
在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1例李姓患者,年龄20岁,在2016年2月前来就诊,主要症状为左眼无法向外侧运动,斜视度高于45°,其巩膜暴露在3.5 mm外,复视,代偿头位,眼底无异样,无外伤史,病程12 d。在针刺前在我院眼科确诊为左眼外直肌麻痹,经过本次研究的治疗方法,连续治疗6次后,症状有所缓解,而后又经过12次治疗后,再次复查,眼肌运动恢复正常。麻痹性斜视症状的发生往往会牵连至动眼神经、第四对脑神经以及外展神经,在神经科室、眼科和内分泌科室经常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也易发生麻痹性斜视病症。因此在临床对麻痹性斜视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身检查,并对其他脑部病症以及心脏病症予以排除。
中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麻痹性斜视也可以称为风牵偏视,主要发病原因是正气过少,外感风邪,导致风邪进入人体经络,从而产生此病症。在临床近些年对麻痹性斜视病癥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对此,本文以针刺法对麻痹性斜视患者进行救治,并针对病症的6种分型采用不同针刺法,在6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达到49例。
另外,本次对60例患者的研究说明,患者恢复的快慢程度主要和病程发展、神经变性的程度、发病原因以及年龄等有很大关联。且进行针刺前,患者斜视的程度并不会对针刺效果产生影响,但是在对睛明穴、承泣穴以及球后穴进行针刺时,可能会出现内出血的情况,但是其瘀血程度会逐渐消散,最终消失。所以本次研究认为,对麻痹性斜视病症诊断是治疗此病症的基础,且合理、准确地选择穴位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