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梅
摘要针灸是临床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对近几年针灸治疗面瘫进行研究,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为针灸治疗面瘫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针灸;面瘫;进展研究
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经脉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根据普通高等教育《针灸学》教材之面瘫主症: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病,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下垂,流涎,不能皱额、蹙眉、闭眼、鼓腮、示齿和吹哨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总结和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毫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毫针针刺的治疗研究:朴彦政等认为,病之初期,邪气盛,正气足,以实证为主,治宜用泻法,以祛其邪,1次/d,留针30 min;病之后期,外邪已祛大半,正气亦损,酌情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留针30min。无论急性期、缓解期还是后遗症期,面部穴位手法总以轻灵为好。尤应注意在急性期面部腧穴宜浅刺、弱刺激,不宜用透刺、强刺激,刺激量要小。张金伟等采用透刺患侧内地仓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胡薇等运用子午流注法配合毫针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例,总有效率达100%。
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张鑫鑫采用温针患侧翳风穴配合其他穴位毫针针刺的方法治疗35例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达88.6%;刘兴勤通过温针灸下关穴、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魏巍采用艾灸结合电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总有效率达100%。王玲将85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刺(对照组)42例,针刺配合艾灸(治疗组)43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达71.4%,治疗组有效率达93%。
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洪婕等治疗46例急性周围性面瘫,用贺氏细火针迅速刺入患侧地仓穴及地仓穴上0.5寸、下0.5寸及健侧地仓穴,快速出针,隔3 d治疗1次,24 d后統计疗效,总有效率达100%;朱新伟等通过运用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通过火针针刺攒竹、鱼腰、四白、下关、迎香、太阳、地仓、颊车等穴,病及少阳者加外关、阳陵泉;病及阳明者加足三里;病及少阴者加太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6.4%。
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李文革通过对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实行传统针灸方法,治疗组取穴百会、运动区下点等头针治疗方法,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12 d为1个疗程,计划治疗2个疗程,其中治疗组总效率达91.3%。
其他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李保生通过透穴埋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608例,最少埋针1次,最多12次,痊愈1359例(84.5%),显效200例(12.4%),有效45例(2.8%),无效4例(0.3%),总有效率99.7%。兰绿生将阳白、地仓等穴给予药物注射治疗,每次选取4个穴交替注射甲钴胺,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5%。白新霞采用平衡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疗效显著。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病毒侵袭面神经所致。中医学将其称为“吊线风”“口眼歪斜”,认为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邪乘虚而入,气血运行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生。治疗上以疏散风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众多,各具特色,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加快了疾病治愈的速度,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绿色健康的治疗方法。但是,临床上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对于面瘫急性期能否针灸治疗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面瘫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或者有没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毕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间长短不一,病程时间较长,患者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广大针灸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