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退伍老兵卢绍良 为村民义务修路62年

2018-02-10 19:22
北广人物 2017年40期
关键词:坑洼沙障固沙

最近一段时间,津城多雨,每个雨停的间隙,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苏楼村卢绍良老人就开始忙碌,他先步行到村西容易出坑洼的路段查看,如果发现坑洼,他就回家捡砖头,用心把坑洼处填好。“三爷,您慢着点,刚下完雨路滑,招呼一声,我们去就行了。”附近村民打招呼。“没事,干惯了,就当锻炼身体啦。”卢绍良回应着,手里不停地忙活。

一人、一车、一锹、一榔头。他为了一个“不让更多人跌倒”的简单心愿,62年坚持为群众义务修补路面。他不计利益,进入耄耋之年仍始终如初,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今年90岁的卢绍良是一名老党员,1947年入伍,在东北当兵,解放战争以后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从朝鲜复员后回到武清区崔黄口镇苏楼村担任村干部。

那些年,武清还没现在这么发达。苏楼村好多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到雨季,大雨夹裹着枯枝碎石将路面冲刷得坑洼泥泞不堪。那些年,每到村里的路出问题时,凌晨4点多,在崔黄口镇苏楼村,便会看到一位身材不高的清瘦老人推着破旧的三轮车,走到每一处坑洼地,拿起铁锹进行填补,村里人都知道这一定是卢绍良在修补路面了。

时间久了,卢绍良修路的范围也在扩大。村东头是筐儿港堤,下雨后,被车一轧就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卢绍良背几十趟土垫好了这个坑。离村西头一公里有座桥,桥的拐弯处和苏楼村乡村公路的北头拐角处都有洼坑,经常出现积水并引发事故。卢绍良发现后,每天起早摸黑从自己家中推来砖和瓦块填补坑洼,经过30多次的抢修,两处洼地都填平了。

最初也有人对卢绍良义务修路不理解,说他傻,卢绍良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一如既往默默地修着路。他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方便大家,我心里面感到很快乐。”时间长了,大家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久而久之,修路成了卢绍良的“工作”。每到天气不好,他在家里就待不住,心里着急,雨稍微小点,他就出门,到村东头桥上通通水道,到村西头土路上垫垫土。现在,村里道路公路已经修缮完毕,但只要让他发现村里有路要修,他还是会冲在第一线。

曾经有一个邻村人见到卢绍良修路,问他:“您垫坑修道,村里给您多少钱?”卢绍良笑着回答:“哈哈,白干,不要钱。”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看到了卢绍良的质朴和善良。

邢大军据《城市快报》整理

“土专家”有“土办法”72岁老人惊艳国际大舞台

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生活了58年的娄志平,第一次见到沙漠就被吓呆了。2003年,他怀着看大草原的愿望来到内蒙古,却在磴口县见识了肆虐的风沙。

“风沙一起,就像一堵沙墙,转眼房子就被埋没,十多米高的梨树都能被压倒。”十多年后再回忆起在磴口初见沙尘暴的情景,娄志平连连用“可怕”来形容。从那时起,干了一辈子园林工作的娄志平萌生了将绿化工作从城市搬到沙漠的念头。

2005年,正式退休的娄志平来到磴口,开始向黄沙“宣战”。他每天带着1公斤酸奶和2个馒头进入沙漠,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在沙海泡了几个月,他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沙漠中的沙子好像长着腿,风一来跑得飞快,种下的树苗转眼就不见了,所以治沙的第一步是用沙障固沙。”

寻找合适的沙障成为娄志平治沙过程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他观察过常用的草方格、水泥方格沙障,固沙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也尝试着自己设置直立型沙障,抗风效果却不理想。通过不断调整沙障的角度和材质,娄志平发现将两片网笼片相互依靠摆成八字形,既可以拦截流沙,又不容易被风掀翻,“八字形网笼沙障”就此诞生,内蒙古科技厅对他发明的沙障给出“在工程固沙方面这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评价。

结合在治沙一线的长期观察,娄志平又提出“沙障与沙漠地貌顶部相结合”的治沙方法,在流动沙丘顶端设置沙障,把流动沙丘从向前流动变为向上堆高,逐渐形成一道“阻沙长城”。在磴口的乌兰布和沙漠和宁夏沙坡头,娄志平的固沙理论转化为实践,相继取得成功。新固沙方法的威功给了娄志平很大自信,2010年,他开始在甘肃民勤和青海推广固沙新方法。在民勤,沙障埋进沙丘没多久就被大风掀翻。这一从未出现过的状况令娄志平十分困惑。很快,青海治沙站也传来坏消息:“八字形沙障根本固不住沙,大风一吹就跑了。”

在内蒙古和宁夏都管用的治沙方法,到了甘肃和青海就失灵了,是方法错了吗?娄志平趴在沙丘上一厘米一厘米地检查沙障,发现错的不是方法,而是沙障不够因地制宜。“每个沙漠的情况都不一样,民勤和青海的沙漠風大但是沙少,大风很容易将沙障底端的沙子吹跑,埋深变浅的沙障很快就被吹翻了。”

娄志平开始试验在不同风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沙障。但是沙漠环境瞬息万变,适于试验的风力环境可遇不可求。2010年夏天,在沙漠边缘等了十几天后,他想到了在中科院兰州分院为八字形网笼沙障做的风洞检测。“能不能在家中用风洞实验室模拟沙漠环境呢?”娄志平从民勤挖了200公斤沙子运回嵊州老家,在房间里架起大鼓风机,用沙子铺成5米长的沙带,模拟出沙漠环境,对改进的沙障进行抗风能力检测。

风洞检测一做就是3年,2013年8月,娄志平终于心满意足地关上了日日轰鸣的鼓风机,他设计出了在不同风力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悬袋网沙障”。

3个月后,新沙障在临策铁路沿线的流沙区第一次投入使用,固沙效果良好。随后又在民勤和青海的治沙站投入使用,风再大沙障也没有被吹倒。埋头钻研的娄志平,终于找到了有效的固沙方法,但却发现治沙同行对新方法并不了解。在沙漠中工作了十年的娄志平给自己置办了套新西装,开始积极参加各类防治荒漠化的会议,介绍推广自己的新方法。

2016年,娄志平受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邀请参加“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纪念活动”。第一次参加国际大会的娄志平抓住一切时间和同行交流,“恨不得多长几张嘴,能同时和好几个人交流。”今年8月,得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召开,娄志平赶紧报名参加,将自己的固沙方法写成材料,还请人翻译成英文。“去年参会是我一张嘴介绍,今年我带了400份中英文材料,让它们帮我一起介绍。”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坑洼沙障固沙
长青叶
化学固沙材料固沙作用机理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破损规律及植物保存率的沙障选择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A team that transcends generations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固沙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沙漠铁路固沙砖设计参数的数值模拟
九行诗
踏郎和黄柳植物沙障生长适应性比较
高立式格状沙障防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