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2018-02-10 15:53龙丹章杰钟冬水王富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癌前病变胃癌

龙丹 章杰 钟冬水 王富华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尿素14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探索其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体检或治疗的胃部疾病患者,胃癌49例,肠上皮化生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0例,选53例体检为健康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中PG Ⅰ、PG Ⅱ和PGR(胃蛋白酶原比值),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的PG Ⅰ,PG Ⅱ较对照组高,PGR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的PG Ⅰ,PGR较低,PG Ⅱ则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p感染率最低,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75.68%),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对象的PG Ⅰ、PG Ⅱ及PGR与阴性实验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 Ⅰ、PG Ⅱ、PRG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初筛方法。

[关键词]血清PG;Hp;胃癌;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09-04

在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胃癌,在不同的地区发病率差异很大,发病率逐渐上升。胃癌并不是由正常的细胞直接变为癌细胞的,而是个多步骤的癌变过程,即经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胃癌,这期间的病变通常称为癌前病变。而早期胃癌患者常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常用的检查有x线钡餐,纤维胃镜检查,细胞学检查,主要使用前者,后两者痛苦大而不被患者首先考虑。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和幽门螺杆菌来对胃癌和癌前病变进行初筛。本研究旨在根据我国胃癌的发病特点,对PG Ⅰ、PG Ⅱ、Hp进行研究,探索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体检或治疗的胃部疾病患者共200例进行研究,研究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经审核获得研究权限。胃癌49例,男29例,女20例,平均(52.5±3.2)岁,肠上皮化生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53.1±2.7)岁,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53.2±2.9)岁,胃溃疡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53.4±3.6)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52.9±3.4)歲。选53例体检为健康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35例,女18例,平均(54.0±3.1)岁。所有研究对象3月内未接受治疗,且经病理诊断明确,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干扰。参与研究者均为自愿,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各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者入院后填写信息与调查表,所有都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同时均行胃镜检查,在胃窦处选3~4处组织,有胃部病变者选病灶处活组织,常规染色处理,病理活检。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中PG Ⅰ、PG Ⅱ和PGR,所有的试剂盒均符合要求,所有的操作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患者尿素14C呼气试验为晨起空腹受试。患者于测试前漱口,口服尿素14C胶囊,静坐15min。按照说明书判定结果。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PG检测结果

PG检测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的PG Ⅰ,PG Ⅱ较对照组高,PGR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的PG Ⅰ,PGR较低,PG Ⅱ则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组Hp感染情况

对照组的Hp感染率最低,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75.68%),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各组Hp阴性、阳性者血清检测情况

Hp阳性、阴性实验对象血清中的PG情况Hp阳性对象的PG Ⅰ,PG Ⅱ及PGR与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它是种特异性功能酶。由胃黏膜细胞分泌: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为两个亚群:PG Ⅰ和PG Ⅱ,PG Ⅱ还可由幽门腺和十二直肠腺分泌。正常情况下PG几乎都是由胃分泌的,在胃腔起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的有1%,因此胃黏膜的功能状态可用PG来表示。当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炎症因子刺激使PG Ⅰ、PG Ⅱ升高。当胃酸增多时可发生胃溃疡,而胃蛋白酶与胃酸具有平行关系,因而胃溃疡时PG Ⅰ、PGⅡ增多,还可能与胃溃疡时PG通过糜烂处释放入血增多有关。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时一方面胃底腺丢失,使PG Ⅰ分泌减少,另一方面假幽门腺代替主细胞,使PG Ⅱ分泌增多。胃癌时,有研究表明,致癌因子可使胃蛋白酶原基因受损,导致突变,PG Ⅰ分泌能力下降,而突变的细胞代替黏液腺细胞,PG Ⅰ分泌更少。而分泌PG Ⅱ的细胞与癌细胞的分化关系不大,因而PRG降低。因而血清PG Ⅰ和PRG降低可作为评价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指标之一。本次研究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筛查价值,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患者PG Ⅰ和PG Ⅱ存在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两者升高幅度相当,与对照组相比较P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患者受胃酸分泌量以及黏膜破损的影响,血清PG Ⅰ,PG Ⅱ升高,另因PGⅡ可由十二指肠腺以及幽门腺分泌,使其升高幅度提高,故胃溃疡组患者PG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组患者的胃底腺出现丢失现象,腺体功能下降,PG Ⅰ分泌减少,同样因十二指肠腺以及幽门腺具有分泌PG Ⅱ的功能,PG Ⅱ分泌增加,故PGR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对于胃癌组患者,致癌因子的激活可损伤胃蛋白酶原基因,PG Ⅰ分泌受抑制,PG Ⅱ分泌未受影响,因突变细胞的代替作用出现升高态势,故PGR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有效性。

除外培养诊断外,尿素14C呼气试验为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幽门螺杆菌被WHO列为胃癌的致癌原,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亦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癌的发生都与Hp感染有关。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可显示患者癌变及癌前病变情况。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的Hp感染率最低,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75.68%),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感染菌株、宿主情况、感染阶段、试剂盒不同等有关。Hp感染与PG变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本研究中Hp阴性、阳性都与PG分泌关系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清PG可反映胃黏膜情况,检测血清PG Ⅰ、PG Ⅱ、PRG可作为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初筛手段。

(收稿日期:2017-04-06)

猜你喜欢
癌前病变胃癌
长期吃大蒜能降低胃癌死亡率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胃癌——从身边小事做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比较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