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鹏,王 艳,李兰兰,冯丽丽,王 运,李 红,李香丽,张苗苗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随着近年来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复杂严峻。在经济全球化及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背景下,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行为、就业目标出现功利化、现实化等新的特点。在新的形势下科学把握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变化趋势,对于引导和培育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有效妥善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3]。为获取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我们在充分调阅相关调查问卷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并以安徽省独立学院J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本次调查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37份,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达98.2%。本次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生源分布、学科分类、专业人数比例等与J学院目前实际情况相符,取样合理并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意识突出、注重个人兴趣和个人专长发挥,普遍倾向于关注自我价值实现,将报酬待遇作为就业取向首选,说明他们更看重个人利益,忽视周围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2,4]。例如在选择职业的目标上,独立学院大学生把“看重薪资报酬,寻求高质量生活”(32.17%)、“稳定的谋生手段,满足生存需要”(24.48%)、“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20.51%)和“注重个人兴趣,发挥个人特长”(19.81%)作为主要就业目标,而“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3.03%的同学选择。对于“理想用人单位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独立学院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工资福利”(31.93%),其次是“用人单位发展潜力”(31.7%)和“个人发展前景与教育培训机会”(18.88%),最后是“社会地位”(17.48%)。这些都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注重个人价值实现,而对于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并不认可,社会价值趋于淡化[2,4]。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就业标准选择上不但考虑当前经济利益,还关心工作长期稳定性、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对期望的首次就业薪酬,调查数据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月薪是 3000-3500元(38.23%)和2000-3000元(25.41%),其次是4000元以上(18.18%)和3500-4000元(15.62%),最后是1500-2000元(2.56%)。总体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对薪酬都比较关注,定位较为务实和理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稳定性和生活环境”(34.97%)和“个人发展空间”(29.6%),其次是“薪酬待遇”(17.72%),最后考虑“职业热门程度和发展前景”(7.69%)、“工作单位性质”(7.23%)和“专业对口”(2.8%),且不论年级、所读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均视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和个人发展空间等超过薪酬待遇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从产业类型选择来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时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产业”(47.32%)、“技术密集型产业”(44.52%),而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到十分之一(8.16%),因为前两者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后者。另外从就业选择地区来看,“省会城市(如合肥等)”(52.21%)远高于位于第二的“国内一线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24.24%)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首选,其次为“回生源地,但不能低于地市级城市”(13.99%)和“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6.53%),最后为“城镇乡村”(2.1%)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0.93%)。在所有调查同学中,有56.64%来自农村,23.08%来自城镇,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回城镇乡村就业,反差巨大,且不论性别、所学专业、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均对毕业后工作地点要求较高。他们既不愿意前往压力大的国内一线城市就业,也不愿意回城镇乡村,而更喜欢选择压力相对小的省会城市。从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原因来看,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要考虑“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40.09%)和“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34.97%),然后是“具有潜在的创业环境”(17.72%)和“生活环境优越”(7.23%)。这说明他们比较重视个人未来发展空间。调查进一步显示,在预期和现实之间,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会取舍和放弃。调查显示,当问及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期望是否与本专业相关,“专业对口,但不强求”(48.72%)占首位,其次是“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37.76%)和“专业并不重要,有工作即可”(12.59%),最后是“非本专业不从事”(0.93%)。上述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关注薪酬待遇的同时,还关心工作稳定性,就业价值取向已经从关注经济利益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发挥和自我发展[2,4]。
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功利化特点。在工作单位性质选择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38.23%)因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福利有保障成为三分之一以上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首选,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33.8%),而选择工作竞争压力大,稳定性弱且缺乏安全感的(10.72%)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9.79%)较少,表现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热衷度大为降低,学历门槛高、声望高、工作体面的“科研院所”(7.46%)列第五。这就不难理解有48.02%的被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赞成大学生考公务员。独立学院大学生更倾向于以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就业的价值动机,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内在品质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5]。比如,政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约四成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认为“有意义,但基本不会参加”(39.39%),持有“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出台,会考虑参加”观点的占三分之一33.33%,“很有意义,支持并积极参加”只占到24.71%。这反映出多数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不一致时,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利益、眼前利益。从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用人单位的因素来看,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要关心“用人单位发展前景”(51.98%),其次是“是否注重求职者品德和学历”(17.48%)、“是否注重求职者才能和阅历”(16.55%)和“领导执行能力”(13.99%)。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单位取向多样化,但仍然比较注重功利和实用,工作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受到广泛关注[2,4]。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近一半独立学院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47.32%),其次是“继续深造,如考研或出国等”(29.14%)和“先就业后创业”(20.05%),最后是“自主创业”(3.03%)。这与赞成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95.57%)一致。而对于全社会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热潮,他们大多数都持有同意观点(92.54%)。这些都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对于政府所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表示理解并付诸实施,当然也有希望通过考研或出国深造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多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也许和缺乏创业能力有关。虽然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认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同时感受到有一定就业的压力(75.99%),但对自己就业持有乐观态度,在问及“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如何看待?”时,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认为“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相信通过自身努力能找到满意工作”(59.67%)和“对未来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自己有信心找到好工作”(19.35%),只有20.98%的同学表示“估计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都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能积极应对新时期就业政策调整并通过自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表明他们的就业观已渐趋成熟和理性[2,4]。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由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当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其就业价值取向[6]。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从劳动密集、粗放型经济逐步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发展从先前的追求高速度向如今的追求发展质量转变[7]。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向新常态过渡,进程总体平稳,就业拉动力下降,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就业岗位也必然有所减少,增加了大学生求职难度[2]。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对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不高,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也无法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虽然国家一直以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持,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相对不高,不足以消化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再加之,随着近年来高校人数的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出现了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吻合,导致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凸显了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些都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在面对就业和择业时做出不同的选择[6]。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不但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还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也必然对其就业价值取向形成与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社会观念及“体制内外有别的用人制度、经济区域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就业机会获取差异、就业歧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子女的未来寄予较高期望,大多数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时尊重父母意见、受到家长社会地位和职业现状影响等,这些都让独立学院大学生形成稳定、保守、官本位等思想,导致最终在职业选择上存在追求稳定性好、社会地位高、福利有保障的倾向,偏重于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等较少[6,7,8]。因此,如何纠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帮助其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中,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就业价值理念。他们一方面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求新求异,勇于创新与挑战,注重追求个人价值,另一方面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择业期望值高,过分注重职业本身,过分考虑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忽视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缺乏科学职业规划,不能顾全国家和社会需要,不愿意前往艰苦、基层岗位磨练意志和锻炼能力,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内在品质,不能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这些都导致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失衡[7];另一方面他们渴望成功,又担心失败,愿意接受挑战,又缺乏自信等矛盾心理,尤其是在经历求职挫折后,出现一种异于平常的心理状态,如自卑、焦虑、畏惧等会造成就业价值观产生偏差[9]。这些都给高校和社会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不但需要注重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向良性方向发展,进而寻找到社会需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衡点,还要培养他们坚毅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
目前我国学历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再加上部分独立学院仍照搬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依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对口性弱,导致毕业生处于就业劣势,而同时就业市场企业却出现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当前独立学院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独立学院设立专门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导,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又出现了就业指导教师配备不到位,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等问题,使得独立学院在开展系统化、科学化就业咨询服务指导上出现力不从心现象,指导工作实效性弱,这些都会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8,10]。
政府应积极面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挑战,首先从国家宏观战略出发,出台一系列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失业保险制度,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时不再受到职业保障方面的困扰;其次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服务基层、服务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引导,要给予相关政策和经济补偿,引导大学生就业分流;再次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接纳更多毕业生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扶持;最后进一步营造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良好氛围,为他们在创业地点、创业贷款、审批流程及费用、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便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就业,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以上这些立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国家层面的改革措施,必然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政策性障碍的逐步消除,会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向良性方向发展[10]。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究其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家庭的过高期望值、传统家庭教育理念、过于功利和浮躁的社会心态等,这些都会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必然对其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和追求更高期望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中应教育子女淡泊名利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引导子女正视就业现状,主动承担就业压力,转变传统择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鼓励多渠道就业,宽容就业失败,鼓励子女到基层锻炼[10,11];社会舆论也要积极引导家庭、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他们进行多元就业价值选择,同时借助于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宣传国家有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和独立学院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案例及由基层走向成功事例的报道,这样才能完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科学正确的引导。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不但给独立学院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也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有理性认识,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勇敢承受就业压力,转变就业思路和观念,积极客观认真分析自我,找准切入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8]。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还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努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优良过硬的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有利保障。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其次,独立学院大学生还应抓住各种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课程,多多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就业形势,从而适时调整个人学习兴趣;再次,还要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社会调查和考察等过程中有意识提升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不断积累社会知识与经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避免面临就业压力与竞争时经验不足,为提高就业创业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12]。
首先,独立学院应对在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独立学院可以邀请业内人士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正确解读与大力宣传,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和成才观[13]。同时,要适时总结教育实践活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的经验,进一步结合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就业理念。
其次,独立学院应加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智力支持[14]。独立学院应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还应设置丰富的选修课增强大学生适应性和创新能力[15],同时进一步提高应用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例,让大学生掌握实操性强的技术和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还可邀请优秀校友、成功创业人士与学生分享就业创业经验,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业内前景等,帮助大学生全面审视自己,找出自身能力与就业标准的差距,使大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此外独立学院还需打造一支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6,17],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掌握面试技巧,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等。
最后,独立学院应努力为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质量。独立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高引导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此,独立学院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统筹做好做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独立学院可通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创新比赛,加强院企合作、实践实习和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等各种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10,18,19]。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应借助QQ群、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健全独立学院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平台,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创业政策和人才市场行情,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全方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6]。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何把握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并给予科学有效指导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家庭、大学生个人共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