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宝
(河南省汝南县宿鸭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 汝南 463300)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0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 500亿美元,继续保持林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我国林业主要产业带动5 200多万人就业。在脱贫攻坚方面,林业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选聘生态护林员37万人,精准带动130多万人增收和稳定脱贫。2018年,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总产值达到7.5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 600亿美元,耕还林还草82万hm2。
回顾过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下,党的十八大期间我国共计完成造林0.338 7亿hm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8年造林0.066 7万hm2的目标,我国林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截至2017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虽然距离全球森林覆盖率30.60%的数据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仍在不断努力缩小差距。2018年,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给看出我国林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虽然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3,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一直以来,努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努力的方向。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各级机构始终以最大的决心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脱贫攻坚目标之明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攻坚拔寨”期,对各方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扶贫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各个产业协作的模式为主,林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林业产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并存,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优势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后期国家将以更大力度深入推进林业扶贫工作。新时期的脱贫攻坚也对林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扶贫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不仅要从经济上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状态,更要从环境上、精神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状态。这就要求林业扶贫必须重视扶贫与绿色环保的兼容性,着力推进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再现贫困地区绿水青山的新面貌。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林业产业链上附着的副产品价值,改善贫困人口的经济条件。林业扶贫必须兼容并蓄,不能搞拆迁式、破坏式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明确林业在生态扶贫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解决扶贫与绿色环保的兼容性问题。
扶贫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政策,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林业产业中,要求林业产业投资长期化、可持续性,循序渐进、良性互动,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阶段性的林业扶贫。林业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只有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打好林业脱贫攻坚战,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1]。例如,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大力发展林业精准扶贫,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促进,有节奏、有步骤地引导退耕农户种植特色经济林,同时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做到“农户短期收入不减,长期收入增加”,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贫困群众走上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不出山也能致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林业资源极其丰富,林业产业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品生产、林业产品供给等多重任务,不仅契合扶贫对多重效益的考量,更在推进绿色发展、实施林业扶贫攻坚战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扶贫攻坚不仅要求生存,更要求生态;不仅要盼温饱,更要盼环保;不仅要硬化,更要绿化。这些都是扶贫对林业产业的内在要求。
我国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而林业资源是山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的优势和潜力,把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林业扶贫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归根到底,脱贫攻坚的主力仍是以政府为主导。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林业发展上进行多方面的政策倾斜、资金配套、行政推动等,间接地辅助脱贫工作顺利开展。诸如有偿护林员政策,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为护林员,每月发放900元的管护费用,一个贫困人员因此每年可增加收入10 800元,既解决了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又达到了林业资源保护的目的。还有生态效益补偿增收脱贫,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为例,建立了自治区、市、旗三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全旗公益林均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在补偿分配方面,优先考虑贫困人口,实现生态效益补偿增收脱贫[2]。此外,还有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标准、开展营造林增收脱贫、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收脱贫等多种政策推动辅助脱贫。
林业产业链条长,可以参与的环节比较多,脱贫工作可选择的余地较大。例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山区贫困户培育造林树种或者园林树种,供应周边城市,达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的[3]。另外,参与林业副产品的加工销售。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而林业副产品因具有健康、天然的特性而备受推崇,如各种干果、药材等。因此,可以组织贫困人员积极参与绿色无公害林业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利用“互联网+林业”的发展思维带动贫困地区达到脱贫的目的。
林业产业链条较长,其细化分支可以横跨一二三产业。深度挖掘林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林业旅游服务业,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旅游的需要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能为贫困人员创造旅游服务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将林业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价值体现,实现贫困地区利用林业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良性互动。
虽然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很突出,在实际脱贫攻坚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需要未来进一步优化发展。诸如,林业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导致扶贫效果区域差异大;林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高科技应用水平偏弱,产品优化升级慢,对脱贫的经济效益带动相对缓慢等。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一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退耕还林还草近0.133 3亿hm2,匹配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0.200 0亿hm2,总投资规模已经达到4 900亿元。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25个省(区、直辖市)2 058个县,有3 200万农户12 400万农民通过退耕还林直接受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扶贫使命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投资的3/4都投给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精准到位;另一方面,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后在扶贫攻坚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还有很大的开展空间。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大战略投资,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增加补贴费用;二是优化调整农业、林业及其他第一产业的种植结构比例,进一步解放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三是因地制宜,增加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还草精准扶贫策略[4]。
林业作为第一产业,我国针对林业产业发展主要以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为主,技术投入相对薄弱,这成了林业扶贫的短板之一。高科技投入不足,产品升级换代较慢,涉林企业难以得到规模化发展,对脱贫的带动作用比较弱;科技林业、智慧林业、互联网林业的思维尚未深入市场,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林业扶贫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将林业产业跟时代接轨,利用最高效的、最先进的科技带动,脱贫攻坚的效率才能得到快速提高。
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林业总产值将达到9万亿元,林业产业带动就业人数预计达到6 000万,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功能将越来越完善,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