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区林下七彩山鸡放养试验研究

2018-06-11 07:52李毅峰
乡村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山鸡七彩人工

李毅峰

(梧州市园林动植物研究所,广西 梧州 543000)

七彩山鸡,又名野鸡、雉鸡、环颈雉,隶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雉鸡种。在我国,七彩山鸡有19个地域性亚种,分布广泛,从平原到山区、河流到峡谷、海拔300~3 000 m均可栖息生存,能耐受40℃的酷暑和-15℃的严寒。野生七彩山鸡已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七彩山鸡羽毛七彩斑斓,色彩鲜艳美观、华丽高雅,并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七彩山鸡进行研究,技术人员对七彩山鸡的引种、人工饲养技术、繁殖技术、疾病防治、肉质营养以及解剖学、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营养学、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人工饲养的七彩山鸡现已成为商品食用家禽。

本次试验是对在公园景区林下以活体观赏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七彩山鸡野化放养进行探索性试验,设计通过引种—训练—野化放出—跟踪观察的路线,一是了解人工繁殖的七彩山鸡后代个体,回归野外生活模式的生存情况、习性变化和对放养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二是期望能进一步发掘七彩山鸡的观赏价值,了解游客、群众对在景区实施放养的反应;三是为包括珍稀物种黑叶猴在内的其他动物野化放养积累可行经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某养殖场引进七彩山鸡种鸡共300只,其中雄性100只、雌性200只,引入时年龄约6月龄,随机抽取雄雌各10只称质量,平均体质量为雄性1.25 kg、雌性为1.00 kg,据场主介绍,已按常规程序进行免疫。将300只七彩山鸡分为5组饲养,其中A、B、C、D组按雌雄比例1∶5随机搭配群养,每组共60只。E组为全雄群,共60只。

1.2 饲料来源

采用该养殖场配方制成的颗粒饲料,营养水平约为代谢能(ME)12.39 MJ/kg、粗蛋白质(CP)18%、钙(Ca)1.5%、总磷(TP)0.75%。

1.3 饲养方式

5组七彩山鸡的饲养方式、饲料用量等具体见表1。

表1 5组七彩山鸡的饲养方式

1.4 阶段性任务

1.4.1人工饲养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开展引种、圈养和半圈养、适应性训练(投喂反射)、放出训练等工作。

1.4.2野外放出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野外放养点实地放养、跟踪监测,评估试验效果。

1.5 放养实施情况

1.5.1前期训练。对C、D、E组鸡群建立哨声—食物—接近的条件反射训练,并在开展该训练3个月后对D、E组鸡群实施放出训练。A、B组鸡群未开展专门训练。

1.5.2放养群选择。在鸡群引入后至实施野外放养期间,因死亡和失踪(在外放训练期间外逃失踪)损失山鸡个体50只,且以E组剩余个体数量最少。因此,结合放养点选择确定实施野外放养的个体分为5组,每组50只。除了在玫瑰湖公园湖心岛实施放养的50只个体全部是来自饲养A组外,其余4个放养点的个体组成都是从不同的饲养组随机选择个体混合组成。

1.5.3放养点选择。梧州市白云山风景区(以下简称白云山)是以休闲、观赏为主的公园景区,总面积约510 hm2,林区面积约占200 hm2,种植有八角、马尾松、荷木、杉木等乔木,禾花雀、金刚藤、五指牛奶、小叶女贞等灌木、草本植物。发现有山猪、白鹇、蛇、鹰和黄鼠狼等多种野生动物活动踪迹。林下经年有落叶、腐殖土,山鸡能找到草种、嫩叶、小型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等食物。根据沟通定在白云山内选择4个不同的放养点实施放养,分别是松云楼、疏林听雨、猪肝吊胆、云翠谷。玫瑰湖公园(以下简称玫瑰湖)为休闲游乐型公园,选择在占地面积约0.53 hm2的湖心岛放养试验组山鸡,营造生态景观,具体见表2。

表2 放养实施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饲养阶段繁殖情况

由于本次试验并非以产蛋繁殖为主要目的,所以在环境、设施等方面没有进行专门设计。观察到雌性山鸡多把蛋产在墙角位置或是直接产在沙地上,但较少观察到有孵蛋的行为。2014年7—9月,共发现产蛋230枚,其中有55枚发现时已破壳,约占产蛋总数的24%。而其中有20枚发现位置是在硬化水泥地或靠近砖墙,推测破壳原因为物理性撞击导致的;另有35枚破壳蛋是在沙地上,原因为被啄破。能完整收集的蛋数共175枚,蛋质量在21.43~35.66 g,平均蛋质量为28.32 g,蛋壳颜色有褐色和偏绿色2种。每隔15 d将收集到的鸡蛋送到广东省封开显某种蛋场孵化,孵化率如表3所示。

表3 人工饲养阶段产蛋孵化率

2.2 放出训练观察

在放出训练中可观察到,鸡群活动的模式是以团体活动为主,带头者多为饲养组中级别高的雄性个体,探索行为均显得比较谨慎。D组每天放出时间较短,探索范围并不大,往往是在笼舍10 m范围内的草地、泥地、绿植中随意觅食、理毛。E组因为每天放出时间较长,人工投喂量变少,探索范围明显比D组大,且表现为觅食为优先行为,即可观察到快速进入到草地、林下进行觅食,而且分为不同大小的群体向各个方向扩散采食。

两组鸡群在放出训练前均进行了3个月的投喂反射训练,设计期望是每天能通过反射(哨声)将鸡群召回笼舍。但从实际效果看显然没完全达到期望,都需要人工驱赶回笼舍,出现了多量因活动范围大或者被驱赶时受慌而造成个体失踪。在放出训练后期,反而是E组的部分个体观察到活动范围变小,听到哨声后迅速接近饲养员等待投食(见表4)。

2.3 放养点野放观察综述

放养点野放观察结果如表5所示。在白云山景区内选择了4个放养点,其中的“松云楼”放养点和“云翠谷”放养点接近人类活动区域,且有道路,方便人工补食和巡查,因此,在这两个点记录到山鸡确实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甚至可以大胆预测,如果一直采取人工补食的方法,能够更长时间看到山鸡活动。而“疏林听雨”“猪肝吊胆”2个点一边临近上下山公路,一边直接进入林区,并且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人工补食,在此放养点附近很快发现一些死亡个体,经解剖是嗉囊内空的,疑似因饥饿引起。另外,从巡护员描述得知,这两个放养点也有部分山鸡个体是直接进入林中觅食的,而且60 d内能通过叫声、新鲜粪便等痕迹确认山鸡存活,这部分个体很可能是属于饲养E组、D组,这些个体经过放出训练,相对其他饲养组的个体来说,更适应通过野外觅食生存。

通过了解巡护员、周边居民的观察和口述记录,发现放养山鸡个体曾出现在龙船冲居民房屋周边(按方向估计为在松云楼放养点的山鸡),但遭到部分不知情况的居民捕杀,会对试验结果的评估造成影响。

表4 放出训练观察结果

表5 放养点野放观察结果

3 讨论

①开展以观赏为目的动物放养或半圈养,国内其他公园景区主要有孔雀、鸟类、猕猴等。而开展七彩山鸡放养试验的优势在于七彩山鸡野外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羽毛色彩艳丽,对人类的攻击性和伤害性低。笔者认为,开展山鸡野放无论是在具有吸引游客创造经济价值方面,具有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文明意识宣传作用方面,还是在具有探索物种野化放养可行性路线的科研价值方面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②以野放为目的进行七彩山鸡饲养,按照一般人工饲养的方法足以维持其正常生长。但如断喙、断翅这类技术手段不适合实施,从而导致山鸡群养时的啄羽行为增加,或在放出适应性阶段造成逃走损失。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笼舍丰容、场地建设方面进行改进。

③对比实际放养与适应性训练阶段的最大不同,应是食物来源的变化,人工投喂与野外觅食2种不同的策略对于放养试验影响巨大,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放出初期仍会出现饥饿致死的个体。因此,一是需要延长适应性训练的时间,通过长时间渐进地减少投喂量,让山鸡真正适应野外觅食;二是对山鸡在放养点可食用食物进行科学评估,放入数量适当的个体。

④山鸡放出野外后,受到的主要威胁有野生动物猎杀,人类捕抓、捕杀,人工饲料减少引起的饥饿等。其中,人为捕抓和捕杀会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对此情况,一是增强群众文明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影响因素;二是在适应性训练阶段进行探索,增强山鸡逃避天性及技能;三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山鸡在自然界是处于被狩猎的地位,是中小型肉食动物的捕猎对象。

猜你喜欢
山鸡七彩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七彩”年
七彩屋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会跳舞的山鸡
七彩屋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池奕民养山鸡致富
山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