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嘉毅
(上海海事大学)
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上是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落实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枢纽。因此,如何强化构建好高校辅导员这一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着比如职责不明确,日常琐事繁多等问题,辅导员工作本应该针对党委下发的各种文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辅导员往往肩负多重责任,扮演多种角色,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各职能部门习惯性地要辅导员完成,而且还渐渐地模糊了自已职业的本身工作定位。所以,加快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体系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标准,教育部在42号令中做出相应明确规定,是目前比较规范明确的导向型标准。
专业化上,首先是在辅导员学历方面上的要求,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应该限制从业人员要以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并应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职业化上把辅导员级别要求分别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各级别都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入职培训证书的取得、研究能力逐级提高、理论实践成果积累和影响力程度评定等发展要求。可以说,辅导具有相对广泛的职业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关于相应标准要求也应适时而变,机制建设也要在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使之完善,并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体制。
经过调研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逐渐显得不科学。部分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出身,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同时,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和年龄比例不协调。女性辅导员占比较多,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占比较少,不利于工作的全面开展和辅导员文化与技能的传承。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障碍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辅导员人数远远不足,在人数上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学生数量。二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同时也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使日常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日常工作琐碎,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去进行自我提升与党团建设工作等。同时,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还有着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发展机制、奖励机制对的不完备导致缺乏科学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观念陈旧导致丧失了发展的活力与创新力,进一步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第24号令让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了明确的方向。因而高校辅导员无论是工作定位、岗位职责还是发展方向都要以教育部第24号令为方针,把实现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为基本目的。除了物质激励外,学校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精神激励,学校应大力认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发表的论文和教科研成果,并作为评聘职务的条件。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的力度应该要提高,从而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促进与保障辅导员持续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高校辅导员必须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与工作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求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负责部门与各部门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全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如何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机制,使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有序而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有待及时应当解决的问题。
作为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是针对党委下发的各种文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管理日常的所有生活琐事,成了大家的“保姆”。辅导员完全可以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分割,让各位辅导员助理来协助辅导员完成对学生们日常的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也不应该习惯性地把与学生相关的事情直接压到辅导员的头上,可以换一种方式,如通过校学生会,团委,相关的社团组织在晚点名的时候进行宣讲,或者建立一个扩大基层党建发展的网络平台如我们的易班,根据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与标准,辅导员的入职门槛必须得提高,才能不断推进专业化,倘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将难以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专业化对于辅导员而言就是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自身职业信念感,找准定位,做好自身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