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江
(中原工学院 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产品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指出,“中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纺织业。在世界纺织业总产量中我国已占据一半之多”[1]。色彩、款式的不断变化,新产品新辅料的出现,新技术的推动,海外贸易市场份额的扩大等,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侵权问题屡屡出现。中国纺织服装业走出去必须做好应对各种知识产权问题的准备。
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是我国拓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产业之一,在外贸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贸易顺差,之后顺差额不断扩大,2004年达到782亿美元,是中国整体贸易顺差的2.4倍。我国的纺织品在世界纺织品贸易额中曾达到38%,不仅有力支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同时对全球服装贸易、经济乃至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是最早发明和掌握纺织品生产技术和崇尚服饰文明的国家。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既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我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及全球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大国,但不属于世界服装强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服装品牌或服装设计师;外贸服装主导商品是贴牌加工;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处于服装价值链的低端。目前发达国家拥有高档和高科技纺织服装产品,在高档服装市场上的地位不可动摇。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需以此为契机,重塑历史活力,实现由低端到高端的动态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在塑造国际地位方面呈现动态发展的过程。自1994年以来,中国开始保持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2008年,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 852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26%,其中纺织品总额652.2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总额的26.1%,服装出口额1 200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33.2%。1992-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年均出口增幅达到12.4%。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带动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世界纺织服装业格局的改变和全球化。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后,纺织工业总产值在2001-2005年间的年均增幅超过20%。2002-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增幅高达21.5%,是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2]。
受全球持续萎靡的经济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量全面下滑。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环保和物流等成本居高不下,美国、欧洲和日本部分产业和订单开始向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开始崛起,印度、土耳其作为传统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在当今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成为新兴纺织品服装出口国,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服装加工产能持续扩张,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诸多挑战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2016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负增长。新一轮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转移,形成国际纺织品服装加工制造业产业格局重构的新局面。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虽连续下滑,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与东南亚等新兴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相比,缺乏成本比较优势,但目前的发展呈缓慢提升的趋势,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
新格局的变化引发了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反应。由于纺织服装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流行快等特点,世界各国努力发挥设计、信息、加工设备、技术及管理优势,提高行业竞争力。现代纺织业的发展对现代纺织纤维(包括绿色环保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等新型复合纺织纤维材料)的发明、现代纺织工艺以及现代纺织产品的新应用等领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国际市场的新需求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6.89亿美元,到2014年则达到2 894亿美元,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业在海外贸易及知识产权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
1. 纺织品出口量不断下降
2015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量价双跌,贸易额严重下跌现象。据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 911亿美元,同比下降4.8%,对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9.43%,对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11.6%[3]。受日元和欧元贬值、中国国内加工成本上升、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对外出口快速增长以及西方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严峻。
2. 国外市场的消费比重逐渐加大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居民在境外的消费已超过万亿元,购买的含服装、鞋类等纺织品在内的消费品达5 000多亿元。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新型材料、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及品牌竞争等方面缺乏优势。
3. 我国纺织服装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侵权最为严重的行业
梳理近年来发生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案例,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专利、外观设计和商标。特别是商标,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重灾区[4]。国际纺织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社会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合作中发生贸易摩擦的焦点问题。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受“纺织服装产品无专利”观念影响,再加上服装具有周期长、流行快、利润高的特点,企业不愿投入精力和成本搞设计,而热衷于跟风和模仿,盗版大行其道。跟国外的产品相比,国内产品在品质和品牌方面还有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在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上[5]。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国际合作和贸易的日益深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也日趋增多和复杂化,从货物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到品牌塑造、产品生产,以及与国外公司的合作投资等各项活动都可能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加工厂,但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规模参差不齐,企业大多是贴牌生产或代工模式,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水平薄弱,基本依靠以量取胜的策略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长期从事低水平重复作业。随着新一轮世界知识产权强国的较量愈演愈烈,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但大型服装企业仅占我国全行业的1%,没有改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水平低的现状。各个企业单打独斗,自然缺乏海外知识产权战略意识。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李顺德教授在北京知识产权强国论坛指出,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 0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中国实际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约2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自加入WTO以来,伴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10年前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6.5亿美元。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谋求海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1. TPP对我国纺织服装海外贸易的挑战
2016年,由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2个国家签定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 )较世贸组织协定而言,质量更高、标准更严,其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投资、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和环境等。纺织服装是TPP谈判的重要内容,TPP的实施将引起全球纺织服装市场的重新洗牌。TPP的零关税、“从纱开始”的原产地规则和绿色贸易壁垒将导致我国纺织服装分类出口贸易同比负增长[6]。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签约后,其成员国GDP将占全球GDP的40%(超过欧盟),涵盖全球人口13%,相互取消关税1.8万种。而亚太地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0%,占全球人口的40%左右[7]。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有40%左右出口到TPP 12国,可见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了巨大压力。
TPP的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极大地推动了越南纺织业的发展,使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越南拥有比中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越南对美国的服装贸易出口已跃居第二位,成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纺织服装丧失原有的价格优势,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出口量严重下滑。虽然2017年1月美国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但2018年3月,其余11国仍签订了修订版TPP,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又称“11国TPP”)。新协议保留了关税优惠措施,暂停了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22项条款。CPTPP一旦生效,占全球GDP约14%的自由贸易区将应运而生,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将会受挫。
2.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纺织服装走出去带来的机遇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共谋发展的经济带建设倡议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贯穿亚欧非大陆,业务遍及全球200个国家,涵盖22万亿美元的经济额和44亿人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速达到182%,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的140%。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互通互联的新局面。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经济新格局,为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3. 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最佳阶段
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组建表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明显提升,海外产业布局逐步扩大。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18个沿线国家申请专利4 834件,2017年增长至5 608件。同年1月13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发布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通用规则 》,这是知识产权首次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规则》明确了一系列立法任务。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最大激励”,把知识产权提到新高度。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很多,比如海关过境查扣的知识产权风险、基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知识产权的非关税壁垒风险、美国337条款调查造成的知识产权风险以及发达的网络环境下衍生的知识产权风险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对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能力及对策进行分析。
在海外市场与东南亚贸易对接还未成熟之际,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虽然缺少人口红利,丧失了外贸成本优势,但基于长期积累的丰富的贸易经验和产业链优势,足以支撑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保住并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这是快速应对当前国际贸易格局新形势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已有全球征战经验的老牌出口企业,如李宁、安踏、红豆集团等,要作好表率,带领本土纺织服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心态,转变服务理念,调整出口策略[8],增强我国纺织服装业海外贸易整体竞争实力。
1. 调整结构,优化客户,实现由多向优的转变
长期以来,为了保持利润和规模增长,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会接受微利或无利的订单。由于各种因素制约,频频发生各种侵权和被查扣问题。在世界贸易格局重新洗牌之际,一些国家开始重新选择供应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在已有市场规模的基础上重新选择合作方,敢于拒绝微利订单。当价格低廉到已无绝对优势时,中国纺织服装业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勇于反对本本主义,不求规模求效益,把关注点回归到产业本质。通过市场定位,优化客户,抛弃一些低质订单,切实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打造优质产品,提升产品价值,满足客户需求,在国际贸易中建立、维系和拓展长期的盈利性客户关系,赢得口碑和利润。随着工业经济、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纺织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外汇储备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安全与健康、社会制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因产品标准不符合要求而遭受贸易壁垒、诉讼和制裁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企业甚至损失惨重。为此,中国纺织服装业必须优先考虑消费者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入更多精力拓宽产品种类,把好产品质量关,实现由多向优的转变。
2. 注重创新,培育品牌,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既是历史机遇又是重大挑战。当前,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新时代的革命是科技的革命。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与美国二百多年的知识产权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知识产权仅有三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已进入重要阶段,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春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充分利用创新主平台,以科技为依托,以关键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努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海外贸易中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降低国际合作贸易环节的各种风险和损失。
自2002年起,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我国向美国的出口品已经连续16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6年来,针对中国的调查占美国发起的全部“337”调查的比重在明显上升,2015年比重为29.4%,2016年上升到40.6%,今年已达到48.1%[9]。美国“337条款”对中国的调查力度不断加强,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科技创新含量和附加值在明显上升,其国际竞争力已引起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树立知识产权自信,增强知识产权竞争意识。
“337”诉讼的实质是市场竞争。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全面从严,完善法制,为企业人注射“强心针”,增强纺织服装行业和市场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促进企业主动将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自觉提高对滥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抗争意识,构建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解决创新投入的市场秩序问题,以免陷入被动境地。版权协会理事长、原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强调,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的快捷作用,加强刑事执法力度,从发展看执法。
立法和执法部门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加重惩罚筹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崇尚科学创新,弘扬诚实守信,充分发挥法律震撼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解决痛点问题,为市场平衡创造良好秩序。此外,还要加强仲裁优势与司法优势的结合,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30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10周年。据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先生分析,2017年中国对世界GDP的贡献超过80%,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中国取得的惊人成绩可以看出,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在强国之路上,提升中国政府和社会服务知识产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政府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有为并且勇于担当。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的冲刺阶段,国家已经加快了改革步伐。为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快完善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的建设,增强纺织服装业海外竞争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激励科技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如降低知识产权费用、精减程序、提供周期性专门培育、指导企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建立可持续的风险投资融资评估机制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促进我国纺织业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
2. 发挥协会作用
推动海外贸易市场的发展,除了政府承担的政策保障和引导责任外,还需要进一步重视纺织服装业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协会职能,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则的完善,帮助纺织服装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3. 发挥高校职能
据美国佛吉尼亚州詹姆斯迪逊大学商学院管理系和集成科技学院陶庆久博士介绍,美国的创新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拥有20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每所高校均设有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功能,有效保证了美国高校的专利质量。中国高校同样重视科学研究,每年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和发明专利,但能转化成实际效益的并不多,高校与社会合作的知识产权链条尚未形成。很多老师单打独斗,其研究成果仅限于理论层面,与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不相符合。据武书连对中国大学评价现状的统计,2018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共有38所,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设立在其中的江苏大学,依托国家、省、校三级平台,打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环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的有效对接。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设立于中原工学院,建立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互通互联的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模式,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高质发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值得各个高校大力推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业虽然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拉动GDP增长、吸纳就业和扩大外贸盈余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传统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当前国际经济稍有回暖,国内经济稳步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欧盟、美国和日本仍将是世界纺织品服装最大的进口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市场竞争的加剧使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不再局限于价格之争,逐步转向品牌价值、技术创新、文化内涵、营销管理、人类福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面对国际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纺织服装业应以强国建设为目标,回归本心,快速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众多、纤维原料资源丰富、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制造产业体系和先进的制造加工能力及经验等优势,集中精力走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必须培养水平高、经验足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通过智力储备提升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此外,还要加大设计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应变能力。总之,在当前竞争日愈激烈的多元化、开放式国际“互联网+”市场环境下,中国纺织服装业要走出去必须以强大的知识产权自信和知识产权能力应对机遇和挑战,把好知识产权保护关卡,站稳市场,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转变[10],把“中国智造”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