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伟,刘 辉,刘世政,陈 彪,燕颖军
美军资料显示,战时几乎90%的伤员死亡发生在伤员到达医疗机构之前。战场环境下,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其能力又受到恶劣环境不同程度的限制,常常不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救护,难以满足作战任务需要。美军为提高战斗中伤员救护能力与效率,制定了战斗救生员(combatlifesaver)的培训计划并取得显著效果。战斗救生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员,其首要任务是执行作战任务,提供救护措施只是其次要任务。当战斗救生员没有作战任务时可以及时帮助战地卫生人员提供救护并协助伤员撤离。相比战地卫生员,战斗救生员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旦身边出现伤员,能及时为其提供救护,包括止血、进行静脉输液以及控制休克等。而卫生员则往往需要花费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伤员位置。
1.1 美军战斗救生员概况 美陆军战斗救生员一般是由不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士兵担任的,他们在开始接受培训时就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战伤救治是其战场上的第二使命。美陆军要求每名士兵都必须在新兵服役的前6个月训练期,强制接受战斗救生员的科目培训,每个班至少有1人经过培训成为合格的战斗救生员[1]。培训途径可参加实地教学,也可通过陆军职业发展研究所为士兵提供的自学途径。培训合格后颁发相应的专业证书,证书有效期为一年。培训内容和考核:实地教学通常为1周,课程安排包括讲授、操作练习和实践训练。学习严重出血的止血;识别和处置休克;气道清理和心肺复苏(CPR);采集和记录呼吸血压脉搏等重要体征;张力性气胸伤员的针刺减压。战士用模拟人进行呼吸、出血等问题的处置练习。美军作战部队也自行组织战斗救生员培训。以第205步兵旅培训战斗救生员为例:战士们在印第安纳州的Atterbury营接受课程,4天的课程共40个学时,培训由战地卫生兵组织进行实施。课程中有8学时是在作战训练课(步兵Bayonet作战基地)上讲授。课程中强调预防作战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出血、肺衰竭和气道阻塞,培训中不仅讲授相关技能,同时将作战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加入到训练中。课程最后的演习阶段分组进行,战士需穿单兵作战服,同时携行武器,在模拟战场环境中实践和检验所学技能。由美陆军医学部中心与学校制定的战斗救生员培训课程《战斗救生员课程: 互救任务(IS0824)》and《战斗救生员课程: 医疗任务 (IS0825)》,此课程主要为自学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战伤自救互救培训,共15个模块,包括战伤自救互救及健康维护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美军所有士兵都要求掌握的;第二部分为医护能力培训,共10个模块,高于普通士兵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战斗救生员额外要求掌握的。另外,每年都要对战斗救生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以便使他们对各种应急情况的处理保持熟练状态。
1.2 我军卫生战士情况 基层兼做卫生工作的士兵。是基层单位除害灭病和自救互救的骨干。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战士须经过培训,掌握有关卫生常识和战伤救护技术。通常由每个班、战位、炮位、战车指定或推选1名士兵担任,一般每年轮换1次。卫生战士要工作热情,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模范执行部队卫生管理制度。主要职责是:(1)在卫生员或军医指导下,开展经常性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落实部队卫生管理制度。(2)指导士兵自救互救训练。(3)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协作卫生人员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4)协助卫生人员做好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工作。(5)实施饮水、食品卫生监督和参与消毒、杀虫、灭鼠工作。(6)战时参加火线抢救[2]。战伤救治技术基本同单兵自救互救。培训一般由部队卫生机构的卫生员或军医负责。
1.3 比较 美军战斗救生员与我军卫生战士一样都是作战人员编制,但也有不少差别。一是职责理念。我军卫生战士主要任务是平时卫生防疫和健康维护,发挥卫生员的助手作用,战时参加火线抢救;美军战斗救生员主要负责战时战伤救治,战场救治指向性更加鲜明。二是救治技术。我军卫生战士战场救治技术基本同普通士兵自救互救技术;美军战斗救生员具有高于普通士兵自救互救技术的战伤救治技术,有些技术甚至高于或多于我军卫生员所掌握的技术。三是救治装备。我军卫生战士救治装备器材基本同普通士兵;美军战斗救生员有独立的卫生背囊,装备器材多于普通士兵。四是技能培训。我军卫生战士没有系统、规范、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美军战斗救生员培训规范,内容、时间具体,考核严格,衔接层次分明。因此,为提高我军战场伤员救护能力与效率,借鉴美军战争实践经验,我军应设置战斗救生员。
2.1 战斗救生员建设的必要性 我军《战伤救治规则》(2006版):战现场初级急救通常由卫生兵和营连抢救组人员完成。战现场急救是临时消除危及伤员生命的致伤原因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综合救治措施。为达到最佳救治效果,战伤救治技术措施应在人员负伤后尽早实施。首次战现场急救,宜在负伤后10分钟内实施[3]。按照本规则,我军目前救治力量和救治时效都难以达到。随着未来战争作战单元小型化、作战编成模块化、作战空间多元化,机动作战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卫救人员伴随保障更加困难,单兵自救互救和战斗救生员急救将成为战现场急救的主要方式。目前,美军作战人员与卫勤人员比例根据军兵种不同一般为:7:1-25:1,平均约为13:1。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将连队的战斗员与救护员的比例由20:1提高到了10:1。在每10名士兵中挑选1人接受专业的培训,成为战斗救生员。我军作战人员与救护人员比例平均为XX:1,明显偏少。加之我军救治装备、机动性能及伴随保障能力的欠缺,战场伤员救治达到及时、高效将十分困难。设置战斗救生员,主要执行军事行动任务,一旦出现伤情时可及时担负起生命救护的职责,在卫生人员力量不足的作战部队,战斗救生员尤可发挥其优势作用。
2.2 编制 作战部队每个班、战位、乘员组、战斗小组或相当规模的作战单元编制1人。这样作战部队至少可增加10%的强于普通士兵自救互救能力、具有专业救治能力的战场伤员救治力量。
2.3 职责 战时首要任务为执行作战任务,为伤员提供救治为第二任务。主要负责身边、就近伤员紧急处置,以及卫生人员短时间内不能到达伤员位置的伤员急救。当没有作战任务时可以及时帮助战地卫生人员提供救护并协助伤员撤离。平时担任作战部队卫生防疫和健康维护的骨干,当好卫生员的助手。战斗救生员虽然接受专业救护训练并担负一定的救护任务,但并不履行战地卫生员的所有职能,相比普通士兵,战斗救生员又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救护任务,他们是介于普通士兵与战地卫生员之间的一种救治力量。
2.4 技术与装备器材 掌握自救互救技术,自救互救组训方法;伤员伤情的评估、低血容量休克伤员静脉补液、昏迷伤员插入口咽通气管、口对口人工呼吸、化学毒剂损伤的急救、战斗应激反应的处理、卫生装备转运伤员等技能;战时特殊伤的处置,如冻伤、热损伤、低温症、腹泻、蚊虫叮咬等。装备器材使用战斗救生员专用包囊。
3.1 战斗救生员院校培训 战斗救生员需要掌握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战现场急救技术。医学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生命的重要性决定了培训必须系统、规范、专业。因此,初次培训应安排在军队医学院校,确保培训质量。培训时间4-6周,主要内容:战斗救生员勤务定位、战现场急救组织与实施、战伤识别判定、人体与生命科学、战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战现场常用药物及给药技术、战时伤病急救与处置等。不同作战部队、不同军兵种战斗救生员,可选修特殊环境作战战伤急救、不同军兵种特殊伤病急救等培训内容。
3.2 部队训练实践 部队训练实践是战斗救生员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主,增强实践性、实战性。编制战斗救生员训练大纲,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卫生专业)》,明确训练课目、时间、内容、标准、方法及考核要求,由部队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每年组织训练实施,严格按纲施训。训练实践中,注重开展结合岗位、结合新装备、结合新技术的救治技能训练。在部队演习、演练中设置战斗救生员救治课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使战斗救生员始终保持技术的熟练,随时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
3.3 战斗救生员军事职业教育 军事职业教育即在岗的继续教育,主要以个人自学为主,也可由部队组织实施,并提供相关训练器材和组织考核。战斗救生员通过院校培训已奠定了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战现场急救基本技能,但还需再学习再提高。院校根据战斗救生员不同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建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手段,采用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形式,编制培训教材、训练指导、训练视频和考核标准等资料下发部队,使战斗救生员形成常态化、持续化学习和提高。
3.4 健全培训体系 建立“院校培训——资格认证——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再认证”的战斗救生员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院校培训打基础—部队训练实践强能力——军事职业教育再提高“三位一体”的战斗救生员人才培养模式。
[1]刘希廉,冯艳荣,李 彦.美陆军自救互救及战斗救生员培训情况.[J].人民军医.2010,53(1).13-14
[2]《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卫生勤务卷)》.金盾出版社.134-135.
[3]《战伤救治规则》(2006版).总后勤部卫生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