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2018-02-10 19:52杨崇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时代

杨崇真

(佳木斯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意义的准确认识与把握,是深入认识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实现未来两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基石。

一、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演进

应该说,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等诸多方面的艰辛探索,而如何判断与把握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种探索的历史出发点。实际上,早在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到当时我国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团结稳定,从而为全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变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93从而明确了当时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于全国范围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从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保障并且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当时中国重新分析和判断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明确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15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线确立起来。这一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持续不断地通过改革解决束缚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在已有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向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在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并日益走向强大,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日益向我们走来。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认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这一判断提出,就已经说明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决定性、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和重大进展与突破,由此,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时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96年的艰苦卓绝奋斗得来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新中国的建立68年的艰苦奋斗中得来的,特别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艰辛探索和勤奋努力得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没有被历史终结,它在21世纪的中国显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重大转变,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的改变,经济社会发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担负起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任务与责任。这个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这是应该始终不渝必须坚持的。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生转变的时代看,新的时代同建国初期相比,同改革开放的初期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已不可同日而语。30多年前,我们还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人口的80%在农村,基本是手工工具搞饭吃,温饱都是大问题。如今,我国是13多亿人口,绝大部分进了城,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主要工业品的制造业大国,甚至是强国,现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行发展跃升期,我们已经跨越了的艰难的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资本与技术积累阶段,正向金融、服务、技术大国强国阶段迈进。

但在这一历史转变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与问题也成为我们再发展的巨大挑战。从人民群众需求的角度看,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已基本实现了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多样与广泛,特别是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要更加迫切。

同时应看到,就发展状况而言,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已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诸多生产能力方面均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也应该清醒看到,经济社会之间,不同区域、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大量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社会总体创新驱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还有待加强,民生领域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还有不少短板亟待补齐,生态环境保护还任重道远,但这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去解决。

三、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领人民接力奋斗。

全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体现的人民性。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把握社会历史变迁,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客观现实,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也体现了习近平从人民中来,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赤子情怀,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是推动经济社会的根本决定力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民最伟大,发展成果就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使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每个人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幸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体现的历史发展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并非是对过去认识的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而是突破性的继承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不断学习与创造确已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生产能力在大多数领域确已走到世界前列。但发展无止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综合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十年后,其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25%,2017年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地位。我国经济总量2017年有望达到12万亿美元,达到占世界总量的15%,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均GDP差距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注重量与质的并重,更加注意满足全体人民多方面、多层次、更广泛的需要 。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体现的发展新动力,新动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同还不能完全、平衡、充分满足需要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我们更加认清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新时代的努力方向。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创新发展驱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治、生态联动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攻方向。现状必将被突破,发力点必将更加明晰,创新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局面必将绘就。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