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君,刘宝杰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所谓民生幸福观,一般来讲,是指人们对于民生幸福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何为民生幸福”、“为何要实现民生幸福”以及“如何实现民生幸福”是其所要回答的三大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并科学解答上述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民生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幸福观为我们发展民生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深入探析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观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析习近平民生幸福观,首先要系统梳理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何为民生幸福”、“为何要实现民生幸福”以及“如何实现民生幸福”,这三大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上。接下来,笔者将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上述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展开具体探析,以期探赜到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核心要义。
“何为民生幸福”是民生幸福观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的准确解读和科学回答,是正确制定和实施民生幸福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民生幸福作为一个相对概念,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伴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民生幸福的时代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民生幸福的本质、外在表现以及判断标准等不同的角度,对民生幸福的时代内涵做出了科学的解答。
1.民生幸福的本质:全体人民都幸福
“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1],让全体人民都幸福是民生幸福的本质。让全体人民都幸福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都实现个人幸福。因此,个人幸福是民生幸福的根本之所在,实现个人幸福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民生幸福,首先就要实现个人幸福。然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其所拥有的实现个人幸福的条件不同,其所实现的个人幸福的程度亦不相同。有的人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实现了个人幸福;有的人则仍旧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实现个人幸福异常艰难。因此,想要确保个人幸福的实现,进而确保民生幸福的实现,就要本着“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2]的原则,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为落后地区和低收入行业的人们实现个人幸福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在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来实现个人幸福,为实现民生幸福创造坚实的基础。
2.民生幸福的外在表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3]。由此可见,家庭幸福美满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依托,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是民生幸福的主要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让每个家庭都实现幸福美满,都成为承载民生幸福的温床。实现家庭的幸福美满,首先需要每位家庭成员都要重视亲情、珍惜家庭,时刻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放在心上,“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4]。谨记家和万事兴,同亲人们一道齐心合力的呵护自己的小家庭,保持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实现家庭的幸福美满,还需要我们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让优良的家风“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5],从而让家庭的幸福美满在优良家风的带动下得以实现,让千千万万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成为承载民生幸福的温床。
3.民生幸福的判断依据: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心愿得以实现,就是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因此,人民是否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生幸福实现与否的判断依据。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它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解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得以实现后才会产生。其中,获得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解决后的欣慰。幸福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安全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得以保障后的安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民生幸福的判断依据,它们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安全感是民生幸福的底线,是民生幸福实现与否的最低判断标准。获得感是安全感的进一步升华和幸福感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民生幸福实现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幸福感是民生幸福实现与否的最高判断标准,是民生幸福实现与否的终极依据。要想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平衡性、公平性和充分性,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为何要实现民生幸福,是民生幸福观所要回答的第二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解答“何为民生幸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为何要实现民生幸福”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1.实现民生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民生幸福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归根到底就是要致力于实现民生幸福。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将实现民生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来看,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就是要实现民生幸福。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要将实现民生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其次,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生幸福凝聚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诉求,实现民生幸福意味着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必然要将实现民生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实现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6]。可以说,这一系列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成就,昭示着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从总体上看,人民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当人民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以后,就会产生追求更大幸福的驱动力,就会“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7]。简言之,就是人民群众会对民生幸福的渴望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可以说实现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可以为实现民生幸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时,实现民生幸福就会成为时代的呼声,成为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
3.实现民生幸福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向我们释放了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社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第二个信号是从局部上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充分性尚未完全实现。基于此,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幸福,便成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怎样实现民生幸福”是民生幸福观所要回答的第三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道路、主体、动力和措施等方面科学解答了“怎样实现民生幸福”这一基本问题,为我们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民生幸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实现民生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怎样实现民生幸福”的科学解答,首先体现在对实现民生幸福的道路选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生幸福的根本道路。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民生幸福,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2]。让全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奋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民生幸福。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5],依靠人民实现民生幸福。
2.实现民生幸福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6],奋斗是实现民生幸福的根本动力,实现民生幸福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民生幸福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定有宏伟的蓝图。“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8]。奋斗的艰巨性,意味着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姿态,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奋斗的艰巨性还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改革来“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改善市场环境和创业条件,为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减轻阻力。让人民群众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9],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3.实现民生幸福的具体战略路径
实现民生幸福最迫切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6]。习近平总书记亦充分分析了解决上述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为我们解决民生难题,实现民生幸福,指明了具体路径。
(1)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实现民生幸福,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2],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以及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等方式,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实现人民群众“有业可就”。另一方面要深化就业机制改革,“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2],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择业和满意就业。
(2)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收入是人民群众积累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而物质财富又是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民生幸福,就必须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完善工资标准,让工资标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保障低收入群体正常的购买能力,可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2],让人民群众有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合法劳动收入。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群众在社保、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操心事和烦心事,集中表现在“看病难”、“养老难”和“买房贵”这三大社会难题上。要想解决上述难题,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的幸福画面,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养老问题,我们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适度加大对养老资金的投入,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针对看病问题,我们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2],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针对住房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社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哄抬房价的非法炒房行为,让房屋价格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的投入,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增强人民群众的购房能力。
(4)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而言,要全面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切实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和更优秀的电影和电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新期待。对于发展文化事业而言,要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受到更好教育的愿望。让人民群众都能有机会通过接受先进的教育,来获得改变自己前途和命运的知识,从而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5)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实现民生幸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要想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首先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还要实现绿色发展。这也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之所在。实现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的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推广使用清洁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来减轻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还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促使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养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让人人都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6)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实现民生幸福,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期待。因此,我们要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2]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优越性,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7)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受侵害的前提,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必然要求。人民只有在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才能快乐的享受新时代带来的幸福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必须要树立安全的生产理念,“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2],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则要从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来入手,保证人民群众享有舒适的衣料、放心的食品、坚固的住房和安全的出行工具。
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基本特征。
1.时代性
时代性是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形成就是对当今时代背景的审思回应。从国际背景来看,“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10]。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10]。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在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换言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准确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的提出了实现民生幸福的新论断。因此,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创新性
习近平民生幸福观不仅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民生观一脉相承,而且还提出了不少新思想和新观点,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将实现民生幸福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层面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的新论断。其次,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提出了许多民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观点。譬如,习近平民生幸福观认为民生建设具有层次性,民生建设既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的幸福画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一言以蔽之,习近平民生幸福观认为,对于民生建设而言,保障民生是基础,实现幸福是重点。
3.全面性
全面性是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又一鲜明特征。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具有鲜明的全面性,首先体现在习近平民生幸福观认为民生幸福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到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多个问题,遍布人们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具有鲜明的全面性,还体现在习近平民生幸福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加强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工资待遇;又加强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实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扬弃与升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既包含有许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重民爱民思想,又带有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理论局限性。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既吸收了民本思想中的重民爱民理念与价值取向,又克服了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扬弃与升华。
其次,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深刻揭示了在当前实现民生幸福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时代意蕴。
再次,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民生观,为习近平民生幸福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民生幸福观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最后,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深入分析和科学解答了“何为民生幸福”,“为何要实现民生幸福”以及“如何实现民生幸福”的时代命题。为我们指明了实现民生幸福的根本道路、根本动力以及具体路径。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民生幸福观,有助于增进人民福祉,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变成现实,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心系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凉山扶贫纪实[EB/OL].http://www.cac.gov.cn/2018-02/14/c_1122417276.htm.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4]习近平.在二0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27(1).
[5]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6]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一八年新年贺词[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31/c_1122192418.htm.
[7]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J].党的生活,2012(22).
[8]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一五年新年贺词[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31/c_1113846581.htm.
[9]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3).
[10]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