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田 军 朱先魁 许云鹏
陕西商洛茶区地处秦岭腹地,为我国茶区的最北缘。商洛茶叶品质优良,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商洛茶叶“色绿、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且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独特品质。
商洛六县一区均为深度贫困县区,而茶叶产业是商洛市具有特色优势的朝阳产业,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201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9.7万亩,茶叶总产量6036 t,总产值10.03亿元,主要种植紫阳系群体种,近几年新引进龙井43号、乌牛早、中茶108、陕茶一号、中黄一号等品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加之市场信息不畅等原因,企业加工上只重视春茶,忽视夏秋茶,只重视名优茶,忽视中低档茶,只重视绿茶,忽视发酵茶的开发利用,致使大量的夏秋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茶园产出率低、综合效益低、茶农收益低的“三低”局面。
加强夏秋茶开发利用,是茶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发夏秋红茶、乌龙茶系列新产品,可在解决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三低”问题基础上,辐射带动全市茶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茶产品的多元化程度,促进商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夏秋茶开发利用,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平,有利于提高茶叶从业人员收入与茶园产出率,提升茶产业经济效益。
“商洛市夏秋茶利用技术研发”项目属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由商洛市蚕果站主持。商南县茶产业发展局、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协作实施,具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制作、检测、包装、销售和市场调查等工作。项目从2015年开始,2017年底实施完成,为商洛茶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
1)研发夏秋红茶、乌龙茶产品。通过对采摘的夏秋季鲜叶试验研发,研发出红茶、乌龙茶等多元化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2)试制夏秋红茶、乌龙茶。利用夏、秋季采摘嫩叶,研制夏秋季红茶、乌龙茶,按不同生长期分别试制,并推向市场销售,探索茶园采叶春制绿茶、夏制红茶和乌龙茶的茶叶加工模式,提高茶园产出率,进而提升茶业的整体效益。
3)检测茶叶品质。对研制出的夏秋红茶和乌龙茶分别送样检测,并取得国家认证的检测报告。
1)夏秋红茶。按照“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拣剔—包装”技术路线,经多次试制,于2016年6月28日研发出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均达标的产品,并送检取得国家认证的检测报告,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2)夏秋乌龙茶。按照“茶青—晾青—萎凋—做青—杀青—做形—干燥—包装”的技术路线,经多次试制,于2017年6月20日,研发出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均达标的产品,并送检取得国家认证的检测报告,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茶产业是一项具有综合优势的高效特色产业,具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山地生态环境的多重效益。
4.1 经济效益 试制产品乌龙茶、红茶分别计算,成品经检验、包装推向市场销售,初定价夏秋红茶400元/kg、夏秋乌龙茶 350元/kg,2017年公司生产夏秋季红茶20 000 kg、乌龙茶20 000 kg,产值为1 500万元(红茶800万元,乌龙茶700万元),成本975万元,利税525万元。以2017年底商洛茶区可采茶园35.47万亩计(夏秋红茶制干品量12 kg/亩、夏秋乌龙茶制干品量为8 kg/亩),该技术推广应用后每年夏秋茶(红茶、乌龙茶)可达到产量 7 094 t(干品),可实现销售收入269 572万元,年均产品生产成本153 230.4万元,可实现利润116 341.6万元。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农户每年可增加收入7 850.88元,人均增收 1 962.72多元,辐射周边农户增收1 500万元。同时可安置1 000人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28 950元左右,经济效益明显。未来应以优良的品质和适中的价格,辅以多种营销策略,扩大商洛夏秋茶产品的销售。
4.2 社会效益 夏秋茶利用技术,促进了茶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安置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贫困茶农增加了脱贫致富门路。通过开展夏秋茶采摘及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了茶企工人和茶农的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
4.3 生态效益 通过加强对夏秋茶的开发利用,提高了茶园种植规模和茶园管理水平,保土保肥,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生态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