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刚
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深远地左右着教学工作中的走向。初中语文教学不得不围绕备战中考而展开。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初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考高分”,更多的是传授一些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忽视了实际应用。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学生作文都是生拉硬套,立意、措辞相对生硬古板,仿写的内容相对较多,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一味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走,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一直以来,学生在初中课堂学习中,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就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配合教师,但是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填鸭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据笔者调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够跟得上语文教学步伐,所以针对语文知识反复的进行分析与讲解,出现了过分关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忽视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语文教师相对而言过于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与交流互动的空间,严重的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想要高效地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就必须积极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通过积极的培养,切实的引导学生愿意说、喜欢说。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积极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树立学生语文应用的意识。教师可以强化某些章节以及某些内容,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兴趣。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感悟。“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带领学生深度分析这一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揣摩与思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表达出这一段的情感与精妙。学生们通过仔细的分析与感受说出了 “我认为这段老舍先生描写的非常生动。一道白,一道暗黄,指的是小雪和草,因为是冬天的草并不绿,所以用了暗黄,恰到好处的用颜色生动的表达了景色的色彩;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表达了动态的生活实感。”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切实的脱离了古板的赏析方式,使学生开动脑筋,将语文情感用自己语言的进行表述,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广泛运用,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教学手段的空白。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效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亲身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不能高效的去亲身理解。教师可以积极的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进行情境创设,通过切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写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将白求恩医生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老照片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感受到白求恩身在他乡,为抗日战争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通过观看抗战时期的旧照,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坚定了爱国爱家的责任心。在体会文中情感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笔,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将情感融于纸上,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当前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应用能力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升华。教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跳出条条框框,锻炼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空间,将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积极的进行拓展,切实的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望》时,教师便可以针对“五言律诗”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对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记住第一句的双数位置上的字必须平仄相隔。利用“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平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仄平)。峰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来切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韵律美。并且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固定的情感主题,按照“五言律诗”的格式,以小组的形式写诗。在小组同学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中,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准确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阐述。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不同分工,学生的齐心协力,完成五言律诗的创作。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创新,切实地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升华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