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娟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里所说的“主问题”是指解开文本的钥匙或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的主要问题。下面将主要从问题的必要,问题的示例,问题的产生三方面来略作探讨。
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必须先以考查学情为主,学情即是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总结为“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这是学情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往往缺少与实际要求相当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人教版高一教材就涉及到 《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这样的名家大作,而阅读过的学生少之又少。缺乏阅读的基础与体验,这样的现状无疑给语文阅读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走进 《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或是《祝福》都显得仓促而浅薄。
学生面对这样动辄七八页的文本,很容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只能“望洋兴叹”。而一旦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课堂的开展就会吃力或是无效。最常见的教法或许就是教师按照自己的设定,一板一眼地实现或是完成教学目标。而这样的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真正体会文学作品深刻的意蕴之美;而教师也会觉得教得痛苦,课堂开展的苍白无味。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凸显课堂的高效,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加入课堂,贴近文本,参与教学活动,触动他们思考的“主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设计出了一个“主问题”,就能够迅速地整理出一篇文章的主要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那样:“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设计出了一个“主问题”,就能快速厘清行文思路,此类又特别以篇幅较长的小说、散文为典型;直击文本的主旨或形象,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自我的思考。
譬如以高一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三回,它在整个《红楼梦》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也是后来书主男女主角共同生活的场所——贾府的第一次描写,也是对贾府所有重要人员第一次集体出场的描绘,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宝黛初相会”时候。它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复杂,如此的重要,并且作者以高超的笔触描写的如此精彩绝伦,可是对于初次接触《红楼梦》的高一学生来说,不少人觉得读之无味,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千头万绪,不知何意,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去体味鉴赏了。
怎样快速切入文本,怎样删繁就简,怎样四两拨千斤,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面对这样的长篇古白话文本,我也陷入了苦苦的思考。最终,经过反复的思索与探讨,我把重点集中在一个字上:“看。”这个“看”的核心一出,问题随之出现:“谁在看?看见什么?又在看谁?看见怎样的人?”此文最重要的线索及安排就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能够立即明白“黛玉看,看黛玉。”然后再在这两个主问题之下,学生能够透过繁多的文字拉出线索,明晰重点。然后再在学生的共同探讨下得出以下结论。
“黛玉看”即是一看环境外在,以细节描写突出其非凡气派;二看贾府众人,其中实写也是略写看贾母三春及舅母嫂子,虚写看两位舅舅,详写看王熙凤和看宝玉;三看贾府行事,仆人丫头皆“用度不凡”,果然非比寻常人家。
“看黛玉”又根据行文分为一是众人看黛玉,突出林黛玉的举止不俗,体弱不堪;二是熙凤看黛玉,重在赞其标致美貌;三是宝玉看,此也为重点,重在写黛玉的神韵气质。
通过“谁在看?又在看谁?”这一个主问题,能够较为清晰明了地梳理出行文的结构,同时明了作者“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有详有略、有虚有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的高超写作技巧,同时让学生明了其间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一个“看”,四两拨千斤,巧妙地避开了繁复,清晰明了地解决了本文最主要的线索和展现的内容。
再比如上柳永的《望海潮》。《望海潮》作为一首拜谒诗,不可避免地有夸赞和歌功颂德之嫌,然而柳永以自身高超的才气褪去了一般拜谒诗的浮夸。可是学生对这类诗歌兴趣不高,正要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本诗的主旨呢?笔者在反复思考之后,确定了一个快速开启理解文本的主问题: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本词中某一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本词的基础之上,找找你觉得哪一句诗能够让金主完颜亮下定决心,渡江南下?
此问题一抛出,恰如投石平湖,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瞬间兴致盎然,纷纷开始分析,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说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因为这句以江南特有的意象垂柳、烟雨、小桥、帘幕刻画了极具意蕴的江南美景;且桥为画桥,帘幕为翠幕,不仅极美,而且富足;何况人口众多,在古时人即使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这样的江南一定能打动金主完颜亮。
有人说一定是“市列珠玑,互盈罗绮,竞豪奢”,一个“列”字,一个“盈”字,一个“竞”字,极鲜明地表现了杭州家家户户的富裕之态;这样随处可见的珠宝罗绮,对完颜亮的诱惑最大,一旦得到了杭州,就得到了无数的财富,可以极大地增强国力。
有人说一定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连娃”,这样一幅悠闲自得的画面,特别是那些自在钓鱼的老翁完全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足见杭州的富裕;而且“娃”是美女的意思,江南自古出美人,这里的富足与无数的美人对金主完颜亮的吸引最大,他为了财富和美人而打马下江南。
有人说一定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样一幅官民同乐其乐融融的景象对任何一个身处权力之中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完颜亮也一定是想要拥有这样的民众,所以投鞭南下。
当然也有人说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因为这一句穿越了时空,选取了江南最典型的荷花和桂花,营造了一幅无论春夏都四处飘香的美景,这样有水有花的江南美景对于身处塞外大漠的人而言是最致命的诱惑。但是当时这个答案并没有能得到更多人的同意,笔者在等学生们争论的差不多了,都不能说服别人的时候,抛出了正确答案,就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笔者此时继续抛出延展的问题,你们觉得为什么是这句能打动完颜亮,它到底美在哪里?
这样一来,第一个问题几乎让学生自主赏析了全词,第二个问题又集中分析了本词意境最美的一句,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了以意造境的最高境界。
“主问题”既然能够如此迅速的帮我们切入文本,提纲挈领;又能迅速激起学生兴趣,让课堂变的活跃而高效,那么主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觉得首先需要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深刻的体味,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思考,而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参教辅资料。现在有很多专家都提倡“白读”,即抛弃所有解读自己悟读。只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才能够提出,想出有价值,有统领作用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预设问题之时,必须明确这个问题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是说,要明确这个问题是起什么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还是为了探讨主题呢?是为了梳理脉络呢,还是为了分析形象呢?只有在预设之时,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才能够指向鲜明,重点突出,也才能够真正联系文本,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是不能思考到的程度。一句话,教师的预设必须依照学情,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出适合学生情况,也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潘新和教授说:“每一篇文字都应该弥漫着蒸腾的血气和体温,都是个性生命基因的复制和重组,都打着人生经验、情感和感悟的印记。”有了“主问题”的设定,方能让学生真正贴近文本,感悟情感;方能“拨得云开见月明”,课堂的有效性会自然体现,而由有效的课堂迈向优质的课堂,优质的“主问题”也一定是其中的关键,那也是所有语文人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