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模式设计与思考

2018-02-10 13:07史亚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规培专业学位住院医师

史亚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从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到201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改革目标、主要任务和试点安排。其中首次提出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揭开了医学教育全面改革的新篇章。“5+3”一体化作为“5+3”模式构建的新类型,成为医学本科专业中最具吸引力的新专业。

一、设置情况

“5+3”一体化为本硕连读专业。八年一贯,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成绩合格学生不需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进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两段一体化培养,统筹安排本科、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培养质量。毕业时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

卓越医生教育(中医)培养计划是实施“5+3”试点改革的主要途径。为加快推进中医学(含民族医学,下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做好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2014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在开展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探索将七年制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13所中医院校获得试点。与临床医学卓越计划有区别的是:在开展“非医攻博”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探索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

二、设置特点

1.推进“5+3”模式构建的重要形式。 “5+3”模式是指5年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当前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体模式。目前主要分为,医学硕士专业学位、“5+3”一体化、“5+3”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三种类型,而只有“5+3”一体化是一种完整的医学院校教育新学制、新模式。表现在,“5+3”一体化不仅实现了两段教育内容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两段过程全部在院校学历教育中完成,而且在同一院校完成,避免了两段过程在不同院校实施,由于教育理念、条件、水平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结果差异。

2.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的新延续。 在未出台“5+3”一体化专业设置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之前,“5+3”一体化首次提出是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起,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2015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制定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含中医、口腔、眼视光医学,以下同)调整为“5+3”一体化的具体要求。事实上,自1988 年我国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授予医学硕士学位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高层次临床人才。“5+3”一体化由七年制调整而来,可以更好的保留长学制“学制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设置优势,而解决其“临床实习时间短、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3.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尝试。 本次医学教育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借鉴国际经验,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与“5+3”模式中专业学位与规培有机衔接相比,“5+3”一体化更加体现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统一,培养方案全方位的一体化设计,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设置。成绩合格学生不需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进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制度设置,为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在提升学业水平上,学校更加集中精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化设计上,充分体现本次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的工作原则。

从中医学专业来看,切实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坚守中医本色,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是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医教协同背景下“5 +3”一体化应该成为中医学专业“5 + 3”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前后两个阶段的纵向衔接以及双轨制的横向衔接,加强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1],实现“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综合教学改革思路。

三、对“5+3”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思考

1.本硕融通长学制是基础。 “5+3”一体化为八年一贯本硕连读专业,应按照长学制“本硕融通,整体优化”思路进行设计。管理体制上,长年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高层次、长学制本科教育[2]。因此,“5+3”一体化应以本科教育管理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协同;积极探索本科教育管理向后3年延伸,如注册、补助、贷款、评奖评优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避免产生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清,衔接不紧的问题[3]。培养目标上,“5+3”一体化人才培养不能简单看成是“5+3”培养的中医临床人才,应将其定位于拔尖创新型高层次临床人才,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毕业时达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双重要求,整体水平应高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8年一体化制定培养方案,改革重点要放在前5年的本科教育环节及其第5年与后3年的有机衔接。

值得提出的是,“5+3”一体化虽由七年制调整而来,但从培养内容、环节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来看,并不是七年制的翻版。“5+3”一体化在培养方案制定与管理体制建设上不能再延续或模仿七年制的教育思路与主要方式,而应从新的目标出发,重新设计,整体优化。

2.一体化模式设计是根本。 “5+3”一体化为八年一贯,在学习年限上与“5+3”模式其他类型没有差别,要想体现不同于“5+3”模式其他类型的培养效果,一体化设计就成为关键。首先,“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在同一院校5年本科学习与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相融相通,一体化设计首先体现在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统一;其次,“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在同一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规培学习的双轨制横向衔接,一体化设计要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规培的有机统一;第三,从本专业临床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来看,第5年的毕业后实习和后3年的规培轮训的一体化设计是模式改革重点。

3.教育过程三阶段有机衔接是关键。 由上可见,“5+3”一体化最大程度实现了同一生源在同一院校开展5年本科教育、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3年规范化培训的学习内容的目标。此三阶段相融相通、有机衔接就成为关键。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要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本科临床实习与规培轮训有机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与规培轮训有机衔接,要实现各层次临床轮训内容与科室的递进式一体化设计,尽量删减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第5年临床实习和3年研究生阶段临床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复内容。由此,“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设计可以为“5+3”模式各个阶段设计提供借鉴。

4.师承教育有机融入是特色。 千百年来,师承教育在传承中医药学术、临床经验与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3”一体化中,在临床教学与规培形式上,要强化中医诊疗能力训练,配备师承导师跟师实践,尝试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学位教育与规培制度中。同时,将“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等新型师承模式融入临床轮训中,丰富临床带教方式,形成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规培模式。

猜你喜欢
规培专业学位住院医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