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兆美 金 鑫 王 俊 李心平 张 伏 姬江涛
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使得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1]。
相比国外,我国国内有着较高的生源质量,在学习过程中也获得了相对较多的知识储备量,但在实际生产中的工作能力较低,这引发了我们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2]。先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上缺乏与理论体系相适应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育体系,呈现出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导致了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3]。同时实践教学缺乏综合创新型试验,教学模式上也忽略了学生在试验中的主体地位[4]。随着高等教育多样化、合理化的发展改革趋势,实践性教学也开始得到重视,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发展。农业电气化专业人才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5]。
根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需求,结合河南科技大学农业电气化专业“增强学生工程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提出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并重”的教学模式[6],经过日常教学活动和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调动一切可用资源服务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工科农电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造就未来农业电气化行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保障[7]。
2014年9月,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进入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核心工作在于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体系。根据此培养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以“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农业电气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和目标,结合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行业背景等客观实际,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从而提出了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并重”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多阶段、多层次进行学习、思考和实践,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在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对知识的探索性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方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用理论知识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展现创新能力。
结合农业电气化人才创新培养现有资源,发挥综合型大学学科优势,本专业创新型人才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1)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制订完善合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加入智能电网、微网技术等知识新颖、技术前言的相关的专业课程,适当减少空洞的农业管理等课程,使培养方案更加切合实际,更适应农业电气化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学内容更新及课程创新。针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具前沿性。研究制订一套具有农业电气化专业发展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创新性,融合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及时获取农电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获得最实用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模式更新。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模式,强化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和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习教育强化校企合作,选择具有实际需求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农业电气化相关企业,形成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联动机制,使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基地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估体系。制订更加合理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评估体系,从单纯的课程、实践、毕业等分散环节的评估扩展为综合评估体系,适当提高实践环节的评估权重,适当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权重,培养全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打造专业的创新型师资队伍。通过系内立项等形式,形成教师自我提升的氛围,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拓展知识广度和纬度,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为专业学生的培养和专业的提升提供支持。
(1)课程内容体系创新。首先,现有课程设置的更新,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经验和培养方案,调整课时、理论与实验分配、减少实用性差的课程、增设全新课程。其次,调整每学期课程的分布,保证每学期的课时分配合理。最后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课程,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农业电气化专业有着较强的社会性及技术应用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实践教学特点,反应新技术的应用并能够进行及时更新。
(2)教学内容更新及课程创新。依据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首先,在现有课程内容里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的讲解,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前沿性。其次,教学模式多样化,加强实物、图片的引导介绍,加强实验、课上演示的实操教育。最后,结合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加强应用前景、适用范围、应用实例的介绍,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形成一套具有农业电气化专业发展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握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
调整课程设计类型和考核要求,强化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和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其次,调整毕业设计类型和考核要求,与现有科研课题相结合,以科研为推手,推动学生创新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用的软件、硬件设计和电路、控制系统搭建,实现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纵向连贯性。再次,加强实验室、机房建设,让学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课余时间的创新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最后,调整实习内容和考核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联动机制,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达到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环境和实际生产相适应的目的。
2017年以来,农业电气化专业先后与亚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新思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龙羽电气设备有限公司、锐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中联重科有限公司等成为了校企合作单位,实现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合作,实习效果显著,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推进了产教结合工作,开展了学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获得显著成果。
制订更加合理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评估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制定和完善课程、实践、设计等环节的考核标准,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权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一套既能反应学科特点,又能反映创新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创新培养考核和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积极参加大学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打造,一方面可以为趣味相投的学生团体提供专业指导,为较低层次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培训和指导,并明确前进目标,使学生专业知识较快提升的同时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前进目标,激发了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学院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了作物生产全程机械信息化、“互联网+”现代农业探讨、作物水肥调控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高速栽植技术装备研究进展等学术报告,努力提升师生业务水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团队,形成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带队、本科生辅助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到各类科研课题中,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增强学生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先后完成变量灌溉、奶牛行为识别、播种施肥监测、高速移栽、烟叶分拣、电网维护、光能追踪等相关项目,实现以点带面,切实提高了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同领域内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元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扣创新培养主体,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分多阶段、多层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对于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培养机制完善。实时关注学科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时更新,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效性;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展现人才评估的灵活性,突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估;变革利益驱动机制,改善以往利益驱动机制下的惰性状态,体现不同工作量下奖励的差异性,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良性发展。
(2)尊重个性,助推兴趣,加强实践。兴趣爱好是学生个性的一面镜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助推学习热情的持久发展;开展时间规划训练,摆脱学时限制,协调学习、科研和实践,使有限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全面发展。
“三元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河南省及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三元并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再优化、改革与更新,建立了具有学科特点、兼顾地域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惠及农电行业和校企合作企业。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学校学科的活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