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海青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写入党章,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西藏地区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巩固党在管理人才、培养人才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推进和谐校园构建,维护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逻辑严紧、充满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党建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深邃内涵,是西藏高校把握时代脉搏,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前提和应有之义。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精神实质,即通过不懈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体现了党的领导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在目标和归宿上的高度一致性。一方面,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经百年历史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奋斗后的最终选择。当前,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已经和国家的兴旺强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切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政治使命。要顺利达成这一宏伟蓝图,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
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围绕五个建设基本内容,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稳固党的执政根基。这是习近平党建思想核心创新之处。其核心是“全面”和“从严”,即把党内治理工作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把“严”全方位覆盖到党内政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在思想建设方面,他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3]这表明,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既是开展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前提和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他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4]党的形象和执政能力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具体表现的综合反映。只有每一级党组织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党的建设才能取得整体实效。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从根本上扭转“四风”问题。对此,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命题。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习近平继承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5]而在制度建设方面,他把党内法规建设放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位置,认为要“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6]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一条鲜明的主线。在组织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居于核心地位,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高度、道德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建设事业能否得到忠实的贯彻和落实。因此,不论是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还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一支作风优良、勇于担当、廉洁自律的干部队伍作为支撑。习近平为此多次强调,要确立好干部的标准、改革选拔办法、发现和合理使用优秀人才。对于好干部的标准,他认为应该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7]对于干部的任用,他强调要“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8]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提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9]。
群众观是习近平党建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为党的建设方向找准了立足点。无论是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确的用人方向,这些党的建设思想都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党开展一切建设工作的动力来自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通过解决“四风”问题,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积极面对,努力解决广大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采取官僚的态度来漠视群众的正常诉求。第二层含义是,广大群众是党开展各项工作最可依赖的力量,党的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不仅是检验党的各项工作成效的决定性依据,而且还是激发人民群众拥护党的各项建设事业的驱动力。
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高校能否在深刻领会习近平党建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学校党建工作,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是关系到党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坚强领导和西藏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学生品格主要是通过与教育者的亲身接触而形成的。”[10]同理,一个廉洁、高效、充满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党组织,将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领导和鼓舞广大师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同向发力、共同发力。西藏高校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就必须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工作,通过提升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巩固党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新时代,西藏高校的党建工作仍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承受着来自国内国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和压力。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的状况短期不会有所改变,人们由此滋生出的对社会和对国家的不满情绪,将不可避免的会在身居校园深处的广大师生身上得到反映;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念,在社会不良风气和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推动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将长期存在。此外,腐败、不良教风学风等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受到国际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深刻影响,西藏高校长期处于分裂势力的压力之下。西方敌对势力和以达赖分裂集团为代表的“三股势力”一直紧密勾结在一起,妄图通过腐蚀、拉拢青年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大学生,来达到他们分裂中国、破坏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目的。对此,高校只有充分践行习近平党建思想,将自身打造成一支“作风优良、勇于担当、廉洁高效”的战斗堡垒,才能有效应对现实的各种挑战。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1]西藏地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缩小与内地发达省市的差距,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本地的经济建设当中。而作为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的摇篮,西藏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来优化师资结构,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然而,由于受到处于意识形态交集和斗争最前沿,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诸多特殊域情区情的影响,西藏在人才竞争上往往缺乏吸引力。这决定西藏的人才需求,必须立足于本土的培养。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特别是培养的人才、引进的人才,又能否“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就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始终要面对的突出问题。而要破解这种困局,就必然要求西藏高校紧密围绕“五个建设”要求,坚持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增强服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心意识,提升树德育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整体能力。
校园和谐,则西藏稳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形成奋进、团结、友爱、互助、自信的民族校园文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巩固西藏地区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一是高校是为西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接班人的主阵地,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增强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能力。二是高校只有加强各级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积极培育特色校园廉洁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主渠道。三是作为反分裂教育的第一线,高校反分裂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边疆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和实施。高校只有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在提升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引导广大师生成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校园和谐的强大维护者。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2]因此,西藏高校未来的党建工作应该坚持以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党建工作中突出的现实问题。
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3]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各项党内规章制度,就是全党上下必须严格遵守的党纪党法。对于西藏高校来说,如何利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党建工作,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紧迫问题。
1.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校党建中的制度建设要……,加强和改善领导体制和具体的工作制度。”[14]改善领导体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体现党在高校核心地位的根本领导制度,这是关乎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两者之间应当是“统揽而不包揽,领导而不取代”,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分工制原则,实现党务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完善党内基层民主生活会制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就是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讲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突出。作为党内民主实现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生活会要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民主评议制度,开展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集思广益,增进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高校党委应当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畅通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把一年一次的教代会当做检验学校党建工作的大练兵。通过建立健全教代会代表的选拔、任命和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尽职尽责,能够把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如实反映到大会上。
3.建立和完善高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5]新时代西藏高校反腐工作依然不能放松,加强高校反腐工作,必须以制度反腐为保障,权力运行机制建设为依托,努力实现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公开化。这就要求首先要从明确党政分工入手,建立权责分明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为反腐败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共同发力、同向发力。要落实高校党务校务公开制度,推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努力构建校园廉洁文化。高校可以依据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布局,结合本校实际,细化《准则》和《条例》,制定出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校规校纪。这也是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特殊的区情决定着西藏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的稳定与发展进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西藏高校在党的长期建设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
1.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办学特色
我国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宗旨,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高校因为类型、地域的差异,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上必然会有所不同。这也符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高校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而稳定来自于广大师生坚定的政治觉悟,“扎根”精神。因此,西藏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应当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学第一线,加大主题教育进课堂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2.不断创新高校党员发展机制
在教工和学生当中积极培养、发展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新党员是否符合入党标准则关系到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未来党员的发展中,高校要严把入口关,做好师生党员培养各个环节的监控工作,及时引入问责机制,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实施“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形成推荐人和新党员的权责关系。对不符合入党标准的发展对象,特别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坚决“回炉”再教育。同时,注重发挥民主评议教育和再教育的作用,帮助新党员端正入党动机,及时纠正偏离正确轨道的思想和行为。西藏高校要注重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以尊重藏民族大学生的传统生活习惯为原则,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培养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空洞乏味地说教。
3.形成党风、校风的良性互动机制
党风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高校要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要坚定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校党委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保持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政治定力,为校风建设树立好的榜样和带头作用,为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提供牢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学校的校风是由教风和学风组成的,其中教风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老师的教学态度基本上决定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因此,高校党委抓校风建设,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活泼严谨的治学态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形成教风、学风促校风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
4.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教育教学这一中心任务的直接服务者,科学合理地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排头兵”和战斗堡垒作用,是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第一步。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党情的变化。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主动出击,大胆尝试新的建设模式。依据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竞赛团队、实习基地等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打破以院系、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做法,根据建设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立临时党支部。摒弃简单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多地采用实地调研、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让师生党员能够直观的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加深对党的各项理论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要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使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教育教学新阵地。我国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比较发达的领域,博客、微信、校园论坛都是广大师生比较喜欢的交流平台。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平台,用师生喜欢的渠道,去传播和弘扬党的理论和政策。
高校党建工作能否取得整体实效,取决于全面从严治党在校园能否得到贯彻落实。破除“四风”这个难题,取得作风建设阶段性成果,关键是要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从源头上解决“四风”问题。这是践行习近平党建思想治党理论、用人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关乎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干部培养上,西藏高校应该严格对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把入门关、考核关,加大干部任前考核力度,落实和扩大普通教职员工对于干部选用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在完善考评和奖惩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执行“退出机制”。“党纪大于人情”,对出现“思想堕落、道德失范、业务低能”的干部,应当坚决将其“请出”领导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也要敢于选拔甚至破格提拔那些“想做事、愿做事、能做事”的,深谙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将其充实到基层领导队伍中。同时,要“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16]此外,在民族地区还要注重统筹协调,优化民族干部比例,特别是“少、汉”干部比例,坚决制止山头主义,帮派主义、民族主义的出现。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17]是习近平党建思想在反腐倡廉领域中最具鲜明的观点。由于思想观念的掣肘,人们大多把目光投入到传统的腐败案件中,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基建、采购、财务、招生等高校腐败案件易发和频发的领域。而对于学术霸权、学术交易、学术欺诈等腐败问题则却没有正确认知,甚至普遍持有一种漠视的态度。事实上,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问题要比传统的腐败现象,对以“树德育人”为宗旨的学校造成的危害更大。
1.干扰校园的和谐发展
学术腐败严重削弱高校引领社会风尚的辐射功能,不仅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损害教师“灵魂工程师”的传统形象,阻碍教师育人职责的充分发挥。容忍它的存在,将严重败坏校风、学风,破坏校园和谐稳定。学校本是“树德育人”的地方,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跑官”现象只会给学生带来很坏的示范作用,危害学生人格发展,长此以往必将给高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此外,不公平竞争、恶性竞争的存在,不仅会激发党群、干群、同事之间的各种矛盾,而且还会严重干扰西藏地区和学校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
2.削弱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术腐败对校园文化造成的最直接危害,在于其削弱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如果依靠个人公权力,或者如果采用其它不正当手段在学术领域获得荣誉上的、经济上的收益,却只需要付出很低成本的现象成为一种校园风气,那么,很快就会有许多人纷纷效仿,放弃“刻苦求索,潜心磨砺”的科研精神。随之产生的后果必定是学校道德风尚沦丧,遏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的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西藏高校应该在学校反腐倡廉建设中高度重视学术腐败问题,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和监察机制,“倡”学术道德与师德,“反”任何形式的学术腐败行为,特别是要坚决制止出现在职称评定的拉票贿选现象。同时,也要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吸纳内地高校成熟经验,尽快形成一套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现状的学术评价机制。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18]这一要求,体现了有权必有责的应有之义。面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着的诸多不足,高校应该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行动指南,积极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借助来自党内的各种监督力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1.落实校党委的主体责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党组织是党的建设事业具体组织者、执行者,也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如果平时疏于管理和缺乏监督,将会直接导致党委缺乏领导力,党内各项建设要求将难以落到实处。为此,高校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牢固树立主体责任不到位就是渎职的观念,切实明确管党治党责任;通过建立下行传导机制,逐级逐层明确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建立上行述职制度,定期向上一级组织和纪委报告履行主体责任状况。
2.履行学校纪委的监督职能
监督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组织的力量、制度的尺子、他人的目光,来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其作用在于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保证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每个环节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做到对问题及时发现、应对处理、妥善解决。纪委作为高校组织监督的专门机关,承担着监督、执纪和问责的重要职责。如果纪委监督主体缺失或者不到位,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纪委应在上级纪委和校党委的双重领导下,全面落实监督责任,重点加强纪律监察、人事监察、作风监察和问责追责的力度,凸显学校党建工作整体实效性。
3.发挥师生党员的监督作用
高校的党建工作如果没有师生党员的广泛参与,那就是唱独角戏,形式搞得再好也失去了开展党建工作的初衷。作为高校落实党内监督机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广大师生党员对于学校党的各项建设工作是否取得成效,最有发言权。因此,高校要积极践行群众路线,重视发挥全体师生党员的力量,落实和扩大师生党员的话语权和监督权。要坚持师生公认的原则,畅通反映不正之风的诉求渠道,为他们有效行使监督权力创造便利条件,使之愿意监督,能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