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图像技术演化与当代视觉文化传播*

2018-02-10 09:13于德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图像信息

■ 于德山

在当下数字化的背景中,媒介融合之中的图像信息呈现多形态、全媒体、数字化、社交化的发展特征,图像呈现为以视频为主的广义图像状态。随着所谓视觉文化时代的深化发展,各种新型图像技术与图像信息的社会化应用迅猛发展,广义图像以其强大的技术与商业特征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像不仅是当代叙事的主因,左右着当代社会叙事格局,而且预示着传播科技对人类日常生活、感知方式、知识传播与叙事表达等方面影响的未来结局。由此,我们需要基于传播技术的角度,对新型图像技术与视觉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

一、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发展

从传播技术的角度分析,语言、图像和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符号(媒介与媒体)的发展与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图像信息符号与语言信息符号、声音信息符号在媒介与媒体方面的不同特征,图像信息符号的制作、文本形态、材料要求与传播方式都与二者不尽相同,相关的技术要求也并不一致。

比较而言,图像信息与图像媒介受图像技术(视觉技术)的影响最大。周宪认为,所谓视觉技术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图像制作技术,第二是观看技术或图像呈现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视觉的观念、历史与文化。①实际上,在图像技术的第二个层面,我们还应该强调图像储存与传播的技术。图像信息符号的艺术化表达(如绘画艺术等)虽然一般轻视乃至抵抗相关技术,但是从实用的角度分析,技术因素一直在图像信息符号制作、文本样式尤其是传播层面产生持续而深入的影响。②摄影技术和摄像技术出现之后,机具的等比图像信息受到技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③,换句话说,等比图像信息完全是技术的产物,没有技术,就没有现代图像信息符号的产生。因此,图像信息符号比语言信息符号、声音信息符号在本质层面更是技术化的。图像技术涉及图像信息符号本身的点、线、色彩等文本构成与时空因素④,也涉及图像的制作方式、设备工具、图像介质、图像媒介(图像媒体)、传播方式、图像与观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在技术层面,图像信息因为技术因素不断改进其物质层、符号形态、传播介质乃至人们的视觉形态、视觉方式、视觉感受与视觉思维。

随着当下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与4G技术的发展,摄影、摄像设备与各种制图软件应用高速发展,高科技催生了亿万像素、立体影像、3D打印、数据可视化与虚拟影像、图像实时传输等新型图像技术⑤,3D电影、多媒体电视机、3D电视机、3D显示器、虚拟影像设备、影像无人机等新产品开始出现,并不断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图像技术与新媒体移动化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会化新媒体应用高度融合在一起,各种图像传播渠道与海量图像信息可以融合覆盖,并异常方便地迅速制作与贯通传播。新型图像技术不断塑造着图像信息与图像媒介的基本形态、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赋予图像信息符号新的形态与人类新的视觉方式⑥,成为图像信息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图像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强化,昭示了人类图像信息制作与传播几乎难以估量的未来。

二、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

近几年来,随着图像信息的数字化与大数据技术带来图像技术质的飞跃,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成为业内热点,也是当代视觉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趋势之一。

1.数据可视化

所谓数据可视化是对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的可视化,它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使人们不再局限于通过关系数据表来观察和分析数据信息,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看到数据及其结构关系。⑦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思想在西方科学研究活动中有非常悠久的传统。近几年来,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逐渐来临,信息的数字化浪潮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可视化开始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各种数据可视化的软件应用(应用平台、网站)层出不穷,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处理各种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各种图形的可视化表达。例如GitHub上的 Awesome dataviz几乎囊括了优秀的数据可视化框架、库和软件,涵盖支持JavaScript、Android、C++、Golang、iOS、Python、R语言和Ruby等编程语言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再如JavaScript工具包含图形图表库、地图(Maps)、d3、dc.js、Misc等内容;iOS工具包括JBChartView(同时支持线性和条形图的图表库)、PNChart(使用了Piner和CoinsMan的简单并且美丽的图表)、ios-charts(MPAndroidChar的 iOS 端口,可以使用非常简单的代码为两个平台创建图表)等,可以连接网络应用与各种新媒体终端。⑧有学者介绍了39种国外流行的大数据可视化软件,例如Polymaps、NodeBox、Flot、Processing、FF Chartwell、Microsoft Excel、Google Charts等免费或者收费软件,可视化功能皆十分强大与便捷。Many Eyes是由IBM研究所和IBM Cognos软件小组的试验成果。“该工具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创建各种可视化效果说明数据点关系,比较的值集,创建线性和堆栈图、分析文本,或查看整个饼图或树图中的各个部分。”该工具可以以多种方式展示数据,上传供公众使用的数据集,并且可以使用其他用户现存的数据集。⑨词云可视化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文本可视化工具,国外的词云制作工具主要有Wordle、WordItOut、Tagxedo、Tagul、ToCloud等。Tagul云可以自定义字体、词云的形状(有爱心、BUS、雪人、人像、UFO等)、颜色等。国内在线词频分析工具主要有图悦,可以在长文本自动分词并制作词云,还可以自定义定制图形的“标准”“微信”“地图”等模板。⑩

2.数据新闻的应用

我们知道,图表、地图等图像在新闻报道中很早就有所使用,但是由于绘制、制版与印刷等方面的限制,此类图像在新闻中使用的数量和范围有限。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型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图像信息越来越多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使用。在这一背景中,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形式受到热捧,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制作与传播的一种流行趋势。比较而言,数据新闻并非原有的图像或者影像式(电影新闻纪录片、电视新闻乃至视频新闻等)表达,而是基于海量的新闻信息而形成的图形、图表、图像等视觉表达方式。数据新闻在大数据背景中,对于各类数据深度挖掘,在某种逻辑下用数据进行叙事,“数据新闻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通过信息图表来报道一个复杂的故事”,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过程看似简单,但是“数据可视化使用数据和图形技术将信息从数据空间映射到视觉空间,是一门跨越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数据新闻同样是各门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了众多学科与图像复杂叙事方法的整体运用技巧。目前,网络之中有很多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软件和应用,如Journalism.co.uk网站中的Plotly软件,可以在其“工作区(Workspace)”绘制自己的图表,点击“import”上传自己的数据文件,或者在添加“新网格(new grid)”后复制粘贴表格。这些数据栏都是自动编码的。在设计图表时,使用者可以在左边栏中选择背景和颜色,添加注释,任意移动或伸缩箭头,随之调整文本。当图表完成,Plotly有多个隐私选项供使用者选择,还能生成嵌入代码,这样就能插入网站。CartoDB是一款开源网络应用程序和交互式地图制作工具,以提供“一键式制图”功能闻名,该应用可以分析任何使用者上传的数据,自动制作地图以显示相关信息。目前CartoDB已经吸引12万用户创制40万张地图,主题包括从全球粉丝对歌星碧昂丝最新专辑发布的实时反应到尼泊尔地震的损毁情况,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图像信息库。

可以说,数据新闻不仅扩大了新闻的题材、写法、文本样式,而且改变了图像的制作与编辑方式,成为传统新闻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有研究者分析认为,信息图的制作需要多位设计师、编辑与数据分析师一起合作完成,大致需要选择主题、调查和研究、汇总数据、分析数据、探索表现形式、创意草图、编辑、设计、检验、完成等10个步骤。对于新闻组织专业化的数据新闻制作而言,其可视化表达活动也是大致如此。目前,海外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卫报》《电讯报》《芝加哥论坛报》、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等欧美著名媒体都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践。国内的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新京报网)等传统媒体也积极推进数据新闻实践。新华网从2012年就开始了对“数据可视化”新闻进行探索,树立“数读新闻,据焦天下,用数据和图表传递独特新闻价值”的理念,现已形成从大数据抓取到数据分析、提纯,再到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全流程,共制作了1000余期“数据可视化”新闻,逐步形成了热点解码系列、政策解读系列、生活服务系列、科普知识系列、交互数据系列等五大系列数据新闻。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宣传语是“图个直观,解得明白”,涉及时政、社会、国际、军事、交互、百科、人物、数字等主题。国内门户网站、澎湃新闻、财新网等新媒体更是深入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新浪“图解天下”、网易“数读”、腾讯“数据控”、搜狐“数字之道”等栏目颇能体现门户网站对数据新闻的重视,澎湃新闻的“美数课”、财新网的“数字说”等栏目则最能够体现专业化数据新闻的优势。

总的分析,各种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方式蕴含着一种新型的视觉观念与视觉思维,是一种新型的图像叙事方式,体现出当前媒介融合语境中视觉文化传播的最新发展。目前,各种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技术仍在高速演化之中,其各个环节的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中,除了数据新闻之外,各类图像的制作与传播技术越来越高度融合起来,特殊兴趣、情感体验与商业价值成为新型图像制作与视觉文化传播最新的推动因素。

三、虚拟影像技术与虚拟新闻

虚拟影像技术又称虚拟现实(VR,即Virtual Reality)技术,与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即采用对真实场景利用虚拟物体进行“增强”显示的技术)结合紧密,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新型图像技术,代表了新型图像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三星、苹果、索尼、HTC、Facebook、谷歌、微软等公司都在加大虚拟影像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出或计划推出自己的虚拟影像应用与设备。

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新闻虚拟影像应用程序——NYT VR,给一百多万的订阅用户寄送虚拟影像体验设备——谷歌纸盒(Google Cardboards)。同时,发布一款专为虚拟新闻而设计的免费APP,进行重大热点话题的虚拟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和Vrse公司合作推出虚拟新闻项目,该项目已经制作出“行走在纽约”和“无家可归”等虚拟新闻。2015年3月8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宣布推出VR频道——CNNVR。美国广播公司也在2015年推出一种虚拟新闻报道,通过VR技术让读者身处新闻现场并自由移动。首个虚拟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其新闻用户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式体验。总的看来,虚拟新闻是一种新型图像新闻样式,体现了新闻可视化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Facebook 公司在2017年正式组建了一支虚拟现实社交(Social VR)团队,这个团队的目标是“探索在虚拟现实(VR)内社交互动的未来”,为将来全平台的在线虚拟现实社交服务打下基础,虚拟现实技术由此将进一步向日常应用领域渗透。同时,扎克伯格认为VR将成为智能手机和PC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也将成为视频厂商争夺的另一个硬件入口。

目前,国内VR企业迅猛发展,“除了3Glasses、蚁视、暴风魔镜、乐相等国内熟知的VR厂商外,以BAT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开始在VR领域展开探索,乐视、小米等公司也不甘落后。有专家预测,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的爆发元年。”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VR用户规模增长较快,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VR潜在用户已达4.5亿,浅度用户为2700万,重度用户已经达到237万,预计2018年中国VR市场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21年,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VR市场。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积极地进行VR技术(AR技术)的投资、产品开发与平台建设。新浪VR创建于2015年底,是背靠门户网站、移动门户和社交网络服务组成的虚拟现实综合平台。除拥有传统网络媒体的优势外,还通过与新浪科技、新浪视频、新浪娱乐联手进行VR行业投融资,打造VR影视平台、原创VR泛娱乐平台等产品。腾讯公司则将在游戏、视频、社交、直播和地图为核心的5大领域进行VR技术的投资。2015年6月3日晚,腾讯炫境APP进行了国足对阵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的VR直播,这是全网第一次尝试用VR技术直播国足比赛。2015年夏,财新传媒推出虚拟现实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表现“留守儿童”的主题。其后,财新传媒相继制作出突发事件、环境报道、资讯类报道等方面的VR视频。

除了虚拟新闻之外,新闻游戏(News Games)成为虚拟影像技术在新闻传播业的另一个发展领域。新闻游戏在西方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启示来自事件类的电子游戏(Videogames),发展的动力则是不断强化的影像交互技术、游戏化社会思潮以及以商业化目标为主导的技术应用开发规划。目前,国内外相继出现了《刺杀肯尼迪》(JFK Reloaded)、《杀手资本主义》(Cutthroat Capitalism)、《预算英雄》(Budget Hero)、《心脏守护者》《你们怎么说话》(How Y'all,Youse and You Guys Talk)、《叙利亚1000天》《G20小精灵 GO》等新闻游戏,涉及重大历史事件、虚构事件、热点国家(地区)与公益宣传等方面,通过新闻游戏的形式,传播者能够提供受众需要并希望了解的内容,利用新闻专业化渠道和大数据平台,采用强交互、多模态、高度自主的游戏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服务。由此,在电子游戏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新闻游戏开始介入社会现实,展示出全新叙事能力与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虚拟影像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制作设备较为昂贵,制作成本高,PC端、手机移动端的观看效果较差等等。可以预测的是,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3D打印技术、虚拟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演化,当代图像信息符号“模拟现实”的能力仍将不断加强,同时将向着真实三维空间发展,与受众的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系统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兼容人类视觉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在新媒体艺术、新闻报道、影视、动漫、体育转播、股市行情、购物、社会体验、社交与医疗、情感体验、教育、军事、游戏、娱乐、地理测绘、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使用。这是当代新型图像技术与视觉文化产品的集成式体现,这一切只有技术才能够做到。也正是从技术的层面,我们才能够深入地分析所谓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根本原因、特征、社会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四、数字化图像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与传播

波斯特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第二媒介时代》中认为:“从延伸和代替手臂的棍棒演变到赛博空间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对现实进行模仿、倍增、多重使用和改进。”20余年来,新型图像技术不断进行着日新月异的演化。我们上文分析过的各种数据可视化应用软件,大多可以免费从互联网之中下载使用,极大地刺激了大众化图像信息的制作与社会化传播,新型图像技术对社会现实的渗透程度与改造广度在不断地增强延伸。总的分析,数字化图像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与传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图像表情符号的使用。图像表情符号原本只是一种互联网的亚文化形态,随着互联网、社交化应用的发展,短信与社交聊天短语开始流行,图像表情符号从简单的图示符号演化成各种图像符号系列,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特殊而实用的新型图像符号。网络之中,网民设计的各种图像表情符号系列层出不穷,其中运用著名人物、卡通人物、动物等素材设计的众多漫画表情最为著名,这些图像表情符号大多配以简短文字,感情表达强烈,形成姚明、熊猫人、金人、暴走漫画等著名图像表情符号系列。同时,图像表情符号商业价值也不断突显,在这一背景下,各网络公司不断设计众多图像表情符号系列,形成所谓的“表情包”,例如腾讯微信之中就存储上千个图像表情系列。这些表情包大多可以免费下载使用,成为短信、QQ、微信与新媒体语言输入法等应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各种图像表情符号在新媒体之中使用广泛,可以在日常交往中表达各种情感,结合热点事件制造新的热点,例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网络上涌现出众多运动员的表情包,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话题;除此之外,表情包还以特殊的方式介入重大事件,例如在2016年初的“帝吧出征”事件之中,表情包被大规模地运用到虚拟空间的论战之中,成为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

2.网络图像亚文化的兴盛。近十余年以来,各种数码相机、摄像机不断向小型化与大众化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智能手机也兼容了高清摄像与摄影功能;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图像发布网站、社会化应用乃至直播平台层出不穷,例如有快手、美拍、秒拍、梨视频等UGC视频发布平台,百度贴吧之中建有各种各样的漫画吧、影视吧和游戏吧,为网友提供发布各种图像作品的平台,博客、微博、微信之中也有大量相关的用户。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图像制作与传播,促进了自拍文化的兴盛,也形成众多基于趣缘的网络图像社群,其粉丝互动的图像文本生产催生了耽美、二次元、鬼畜等大量网络图像亚文化形态。

3.图像的恶搞式运用。目前,众多网络社会化应用构成了新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空间,在这一互动空间中,网民参与促成了一种基于民间的图像叙事方式——图像恶搞。图像恶搞表现出强烈的反讽、并置、无厘头、拼贴等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修辞特征。结合众多热点事件或者人物,网民常常会制作恶搞式图像,短时间大规模传播。近几年来,重大媒介事件与名人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图像恶搞,其规模与数量十分惊人,有些甚至引发了重大网络舆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的分析,新型图像技术与社会化新媒体应用高度融合在一起,各种图像可以异常方便地迅速制作与传播,预示着我们的时代不仅是读图时代,也是一个图像赋权与全民制图传播的时代。

五、余论

数字化图像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是当代新型图像技术驱动下视觉文化传播的再一次飞跃,这一技术不仅使图像专业制作技术更为精细便捷,促进图像社会化制作与传播的兴盛,而且还极大地促使图像信息形态、媒介组织与视觉文化传播格局的重大转型。例如国外的新闻漫画、政治漫画、事件速写等通过网站的在线传播正在复兴。国外社交媒体生产和传播了巴黎恐怖袭击的年度有影响力的视频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电讯报》、新闻集团等等世界知名传媒集团都开始推出自己的视频战略。2016年,美国广播公司开始进行新的视频格式方面的探索,涉及垂直视频、无声视频以及长格式和浸入式视频。国内方面,除了众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视觉文化传播发展战略与实践之外,从2009年博客报道的央视新台址特大火灾事故,到2016年通过互联网传播引起巨大轰动的《穹顶之下》,新媒体视觉文化传播不断产生巨大影响力。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高达5.65亿,手机视频用户规模高达5.25亿,网络视频消费移动化趋势日益显著。与此相对应,各种视觉文化传播的新应用与新形态不断出现。2016年以来,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直播异军突起,引起业界的追捧与社会的关注;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生态发展报告》指出,无论是助推“互联网+”经济,还是独特的舆论影响力,抑或是产业发展空间,微视频正在成为越来越独立的媒介形态。微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各类视频盒子、应用层出不穷,与传统门户、搜索引擎、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形成更为强劲的竞争,不仅强化了视频业上下游的垂直整合,还不断打破不同传统行业边界,加速产业融合,重塑视频行业生态和网络社交格局。由此,微视频与微博、微信一起,形成“三微一端”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格局,引领国内新媒体社交化传播与视觉文化传播的主流。据悉,5G技术将于2018年进入商业试用阶段,“5G最为重要的3个应用场景是大带宽、万物互联、低时延”,由此在视觉文化传播方面将加速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虚拟影像、互联网电视、机器视觉、全网监视等技术与产品的高速发展,建构一个新型视觉化的“全景社会”。由此,新型图像技术真正地释放出图像信息符号的巨大活力,极大地改变当今图像观念与视觉文化传播的原有格局,不断激发起视觉文化传播革新的浪潮。

注释:

①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文史哲》,2004年第5期。

②[英]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增订版)》,万木春、张俊、兰游利等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③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④Sean Cubitt.ThePracticeOflight:aGenealogyofVisualTechnologiesfromPrintstoPixels.MA:MIT Press.2014.p.19.

⑤[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章。

⑥[美]乔纳森·克拉里:《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蔡佩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⑦刘勘、周晓峥、周洞汝:《数据可视化的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2002年第8期。

⑧《数据可视化工具大集合》,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30125.html,2016年5月24日。

⑩张杨进:《免费词云可视化工具,你知道几款?》,http://www.36dsj.com/archives/59256,2016年8月22日。

4月20日下午,水利部举办向玉树地震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水利部部长陈雷等部领导,早早来到捐款现场,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直属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纷纷伸出援手,积极捐出善款,为灾区人民真诚奉献爱心。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可视化图像信息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